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0606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暑假第一次返校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中1-14题来自假期作业)1.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2.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 三公九卿制 B. 内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 D. 一省制3.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4.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郡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5.唐太宗时期规定,男20岁、女15岁为法定婚嫁年龄,“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费孝通认为,西洋的格局好比是一捆一捆扎得很清楚的柴,人们通常都属于若干人组成的团体。而我们则好比是将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而产生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从侧面反映出( )A.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凸显 B.中国文化影响范围广大C.修齐治平的推及逻辑 D.民主法治的哲学依据7.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创作者是民间的艺术家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8.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9.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厉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逐渐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10.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教材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建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1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贴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12.中世纪罗马教廷炮制了一个被称为君士坦丁赠礼的文件,并以此作为教皇权力的凭证。长期以来人们-直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个案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A. 要求取消宗教 B. 否定教权主义解放人性C. 抨击神学禁欲主义 D. 批判一切权威崇尚理性13.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在一个地方,1689年8磅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磅。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 议会为贵族所控制C. 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D. 议会权力得到增强14.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 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 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 先设后废,扼制地力武装增长15“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既非天子所建,天子自己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 )A三代分封的诸侯都是位高权重 B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C“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 D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16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17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18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 )A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 B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 D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19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 )A“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 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20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21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晋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可法的公正性22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 )A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B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C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23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遭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关于清朝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B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D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2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5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26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下表可知 (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7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28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种现象反映了( )A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C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9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30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31、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32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转变二、材料题(共三大题,42分)33、(20分)阅读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9分)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 “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3)试从国家主权归属的角度分析造成古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原则不同的因素。(8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中中(仁人)中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恒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5、(10分)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三、填空题(共8小题,10分)36、_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37、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_个监察区,每个区域设置_一人,监察地方。38、清代_年间,粉彩瓷烧制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39、_的改革,使得雅典国家最终形成。40、_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胡诞生;_标志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41、雍正年间设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胡中枢机构叫做_。42、_(人名)抨击“孤秦陋宋”,其哲学思辨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43、_(人名)强调“天行有常”,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把握“礼”。三明一中xx高三暑假第一次返校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48分)15 DBCAA 6-10 CDDAC 11-15 BBDAD 16-20 BCAAB 21-25 BDABB 26-30AABBD 31-32AA二、材料题(42分)33.(20分)(1)特点: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2分)进步意义:强调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有助于维护罗马长期、稳定的统治;成为后世西方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为近代法制的渊源。(4分)(2)特色:法以礼为灵魂;法律从属于人情、道德;社会治理重教育、和谐;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3分)影响:有助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普及,通过民众的文化素质;也导致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最终破坏法律体系。(4分)(3)古罗马国家主权归属全体公民,平民与贵族通过不断的斗争,进而完善了法律体系,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最终形成自然法原则;(4分)而古代中国则强调君主的“家天下”,法律只不过是维护家天下的工具,在家天下的君主专制下,社会等级秩序即“礼”成为核心。(3分)34(12分)略35、(10分)(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2分);整顿地方吏治(2分)。(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2分);监察体制完善(2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2分)。三、填空题(10分)春秋战国、十三、刺史、雍正、克利斯提尼、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军机处、王夫之、荀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