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文.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450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文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1.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编成歌曲搬上了xx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A. 老子“无为”思B. 孔子“仁爱”思想C. 韩非子“法治”思想D.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2. 下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对应的著作是() A. 论语老子韩非子 B. 论语墨子韩非子C. 孟子韩非子墨子 D. 墨子论语韩非子3. 在城市的布局建设中,管子主张“因天适,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B. 礼制等级思想的破坏C.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D. 城市功能的发展完善4.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A. 均主张社会变型B. 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 否定了传统观念D.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5. 下列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C. 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是的重要阶段 D. 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6.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 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7. 汉武帝时期,太学是最高学府,以易书诗礼春秋等为教学内容,而原来所设置的诸子传记博士皆被罢黜。汉朝此举A. 使得儒学垄断了教育B. 旨在提高儒士的地位C. 使考试和做官相结合D. 开始形成文官的体制8.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的理论化C. 当时社会对君权制度的藐视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9.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A. 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B. 进入太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C.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10. 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伦理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A. 三从四德B. “克己复礼”C. “中庸之道”D. “三纲五常”11.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 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 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 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12.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A. 强化纲常伦理观念B. 缓解家庭内部矛盾C. 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 限制父母分配权利13. 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A. 程颢B. 董仲舒C. 王阳明D. 黄宗羲14. 北宋末尚有“河东狮吼”而到了南宋女子缠足从宫廷传到民间,“贞节牌坊”现象比比皆是,南宋末年妇女地位急转直下。宋代女性地位的变化表明A. 小农经济下的男性地位较高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 儒学思想演变渗透到社会生活D. 社会动荡影响妇女地位15. 墨梅图是写意面中的精品,画中趣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由此可知 A. 古代山水画艺术造诣高超B.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 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 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16.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观点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是:A. 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B.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安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主张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C. 陆王心学的思想D.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18.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该言论出自A. 黄宗羲B. 顾炎武C. 王夫之D. 李贽19.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20.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 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21. (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8分)高二历史(文科)答案和解析【答案】1. B2. B3. B4. D5. D6. B7. A8. B9. C10. D11. B12. A13. C14. C15. D16. B17. B18. B19. B20. A21. (1)措施:实行严刑重法;保护农用动力如私有的耕牛和马;统一度量衡;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2分,答出四点即可)(2)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削弱了宗法观念。(8分)【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事六尺巷中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对人要宽容,要宽以待人,这与儒家孔子的“仁爱”思想相一致,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道家“无为”思想,排除;C项提及的是法家“法治”思想,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民贵君轻”,排除D。故选B。2.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人的圣书所对应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属于儒家经典,故对应的是论语;救世的苦行者对应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墨家倡导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墨子属于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故对应的是墨子;国家的秩序对应的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作(法家强调法治、国家的统一),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代表作,故对应的是韩非子。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3.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管子主张城市建设不必中规中矩,整体划一,这说明追求严格尊卑等级秩序的礼制思想遭到破坏,故B正确;百家争鸣涉及众多思想流派的不同主张,与材料中的“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信息不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故C错误;材料描述的主要是城市规划布局问题,未涉及城市的功能定位方面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4.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可知,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的自由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均主张社会转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各国诸侯的支持”、C项“否定了传统观念”等结论,仅靠材料无法推知,故排除。故选D。5. 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认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是的重要阶段,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运学生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表明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故B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7.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将儒家的经典五经定为官方钦定的教科书,这样,儒学在教育界获得了独尊地位,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而B项表述错误;C项指科举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A。8. 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B正确;权臣豪强畏惧的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当时人们心中捍卫的三纲五常,A项错在偷换了材料中“忠君”与“中央集权”的概念,故A错误;君权制度确立以来一直被强化,因此君权制度遭到藐视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明清时期,故D错误。故选B。9. 本题考查中国汉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旨在考查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进行逐项分析: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郡国学,而“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则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B“唯一”表述太绝对,材料中还提到了“私学”;从材料可以看出,既有官学、,又有私学,既有中央太学,又有地方学校,所以说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C正确;“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时期开始,排除D。故选C。10. 本题考查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A为宋明理学的观点,排除;BC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主张,排除;D为董仲舒的思想,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符合题意。故选D。11. 本题主要考查唐初的治国思想,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所谓道举就是修习道家经典并以此开科取士,道举制度的产生与唐朝泰行的尊祖崇老的政策有关,这一政治方针有助于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配合李唐的政权以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唐朝奉行“遵道、礼佛、崇儒”,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非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C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道家”思想的作用,无法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错误。故选B。12.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表明北宋时期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缓解家庭内部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剥夺子女经济权益与题干中“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不符,故C项错误;强调家长支配权利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13.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陆王心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王夫之在批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说的是该学派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认为理在心中。可知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C项正确;A项主张天理的核心是“仁”;B项主张“天人感应”;D反对君主专制。均与“理在心中”不符,排除。故选C。14.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影响,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理学高度发达的年代,理学虽然在系统化的学术建构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它对天理纲常的强调也将对人性的桎梏推到了极致。“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在对女性秩序的规范方面就突出表现为三从四德、缠足贞洁等苛刻要求,使得妇女地位急转直下。因此,材料现象的出现根源于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与男性地位高低的关系,故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女性地位降低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故B错误;社会是否动荡与妇女地位的高低无关,故D错误。故选C。1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以及理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带来的影响,故D项表述准确;墨梅图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故A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排除。故选D。16.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观点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君主专制(明朝开始废宰相设内阁,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登峰造极;经济上: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思想上:科举考试开始出现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等。故B项所述与“君主专制(明朝开始废宰相设内阁,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登峰造极”相符,符合题意;ACD三项所述均与“时代特征”不符,排除。故选B。17.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务实”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故B正确;汉代儒学和程朱理学都没有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D错误;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这些主张与实际相脱离,这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故选B。18.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话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的。意思是:保卫国家是那些做君做臣吃俸禄的人的事情,老百姓不用去管;保住天下,才是每一个老百姓要努力的。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19. 本题考查的是王夫之的相关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清政府却将他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等,分析、认知,材料主旨揭示出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B符合题意,正确;A提及的是传统思想,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多面性”的说法具有片面性,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说法绝对化,历史评价是可以做到公正客观的,排除。故选B。20.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故A正确,排除BC。D在近代才出现,故排除。故选A。21.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根据材料“主张对轻罪用重刑”“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统一度量衡”“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可以总结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统一度量衡”“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为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削弱了宗法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