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375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C.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D.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材料内容体现出了作者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一种质疑,所以A项错误。B项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相符,C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材料中“不敬神”不过是个借口,所以答案选择D项。在苏格拉底生活的雅典时期,人文主义尚未成为主流。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希腊先哲的思想苏格拉底3.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 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文艺复兴和维新变法时思想宣传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而康有为则是借儒学的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所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A与维新思想不符,BC与文艺复兴不符,故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4. 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 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 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A【解析】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点睛:明确“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变化,从而分析出答案。5.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 “天人感应”学说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 “大一统”的主张D. “三纲五常”学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选择A符合题意。BCD三项也是董仲舒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 “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 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C. 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 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A说法与史实不符,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较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B不正确;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线,C不正确;由材料“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以得出,开封商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D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材料得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以此作答即可。7. 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B.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中国人受到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列强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学习,产生了最早的向西方学习的想法,认为西方的军事技术是先进的,故选B;“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这一观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选项C中的材料选自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技术学习无关,故C项错误。D材料是孙中山的讲话,号召建立民主共和国,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和魏源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化拉开了帷幕。8.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D. 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机构的运行情况。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先经过草拟-审批-执行,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只在门下省。由此可以分析魏征任职门下省。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起草诏书的情况;C、D项错误,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还是君主专制统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9. 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 抛弃传统习俗B. 忽视公平公正C. 强调等级秩序D. 尊重家庭伦理【答案】D【解析】材料“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反映出罗马法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这些容隐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家庭伦理,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抛弃习俗和等级秩序,故AC项排除;材料强调是亲属容隐规定,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故B项排除。10.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A. 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B.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D. 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先进城市、南方先进城市,因为这些先进城市现代化起步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而南方城市现代化落后,反动阶级统治力量强,说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领导人地域分布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比较南北方人斗争精神的信息,故C项错误;当时社会矛盾大体上南北一致,并不是南方大于北方,故D项错误。11.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 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 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 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D. 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擅自改变这一原则,容易造成争权夺利的斗争,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萧何等大臣的做法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不是中央集权的巩固,故A项错误;大臣对皇帝不正确的做法提出看法属于正常,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时提出,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宗法制信息,不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12.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 推动实业救国B. 发展资本主义C. 提倡民主科学D. 挽救民族危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所以推动近代中国历史“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推动实业救国是民族资本主义资本家的要求,故A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要求,故B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排除C项。【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3.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A. 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B. 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C. 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D. 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初,“八国公使”“庚子年”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事实,“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讽刺日本在列强瓜分中国中贪欲最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李鸿章出卖国家主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西方列强的文明友好行为,故C项错误;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指的是辛丑条约,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14.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 官僚政治的弊端C. 中央集权的削弱D. 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汉以后分封制并未长期存在,中央集权不是削弱而是在不断的加强,行政效率不是低下而是不断的提升,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主要是因为官僚政治体制即使再完备也不是没漏洞、没弊端,胥吏们正是利用这些漏洞、弊端建立了自家的“封建”领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的弊端【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15.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朝代之一,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不再直接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故B项正确;A是指秦国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C是指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信息,不符合题意;“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说明是明朝万历年间扬州经济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6.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说明海禁是受到国内贸易政策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说明海禁政策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戚继光抗倭,从而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A中必然结果说法绝对,排除,故A项错误;海禁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一个方面内容,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故D项错误。17. 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B.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C.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中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主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发展外交关系。C项与此相符,因此选择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反映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D项反映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18.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言论A. 主张格物致知B.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 强调“心外无理”D. 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所以可以判断这属于心学。只有C项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所以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的思想主张。19. 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A. 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B. 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C. 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D. 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答案】D【解析】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设厂个数不断增加,企业资本总额增长迅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B清政府大力扶持的说法不正确;C“自主发展”的说法不正确。20.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题干信息“水以轮济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知,这指的是筒车。它可以采用水力引水入田,故本题选B。农业基本模式为小农经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A、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题干没有涉及其他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故不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灌溉工具21. 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早最有可能出现在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棉布”“玉米”三国演义等,可知实在清朝,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清朝22. 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这一现象A. 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B. 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C.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D.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答案】C【解析】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其它国家纷纷提高关税率,这导致了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而是强调各国的关税大战,故A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与自由主义政策无关,故B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经济危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三十年代大危机连锁反应是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国际关系紧张局势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3. xx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A.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B.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C. 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南方讲话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了重大新突破,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故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改革开放,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故B错误;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没有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故C错误。故选D。24. 下面是美国部分年代棉花产量和出口变化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准确的是,当时美国A.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B. 尚未完成工业革命C. 棉纺织业发展迅猛D. 加紧对外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以满足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体现了美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A正确;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出口,不能得出其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C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D不正确。25. 某学者在研究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后期的人口变化时指出:从1750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以约135万人增长到约210万人:从1750年到1851年,英国非农业工人人口增长了560万人,农业劳动力流出数仅为110万人,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有关圈地运动的合理观点是A. 使英国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发生重大变化B. 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C. 对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影响D. 促进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答案】C【解析】传统观点认为: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观点显然与此不同。根据材料,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到1850年工业革命结束之后,英国的农业劳动力在增加,而工业劳动力也在增加,并非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直接转移到了非农业领域。所以,A选项的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和“重大变化”说法不妥。“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看出B项错误;根据材料变化涉及的时间段较长,“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这一说法中,“快速”一词不妥,故D项错误;C项正确,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形成大土地所有制,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必然会改变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共35分)26.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请回答:(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哪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影响:初期扩大了疆土,有利于巩固统治;但后期弊端不断,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不利于维护统治。(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4)原因不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鉴于西周实行分封制带来的弊端,诸如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等。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可知是西周时期分封制,依据材料二“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是郡县制;依据材料三“汉兴之初”可知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分封制影响从积极和消极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都是地方制度,要从社会性质不同角度分析回答。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信息从分封制弊端角度回答,依据材料三“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信息从秦灭亡教训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巩固封建统治角度回答。【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57年国家开始发行肉票,随后,粮票、油票、煤票、豆腐票、肉票、蛋票、糖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火柴票、家具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只能凭借各种票证去供销社、合作社排队,才能购买到物品。1983年北京兴起了中国第一家超市。随后,自选商场、购物中心等迅速发展。1992年广东省的珠江频道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购物节目,电视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开始进入老百姓的视野,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xx达到352亿多元。1996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宗网络购物,购物人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贝详,通过实华开公司的网点,购进了一只景泰蓝“龙凤牡丹”。中国的“网络购物”由此起步xx年中国手机购物正式兴起,迅速超越PU传统网购而成为更受青睐的网络购物载体。网购、团购逐步成为流行模式。xxxx,熊猫眼TV开辟了互联网购物新纪元。视频直播互动加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模式,采用熊猫大侠的同城配送方式,一经推出迅速得到市场的强烈反响。随着“熊掌”“熊样”“熊出没”等新型场景式购物的不断创新,中国的网购也跨越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成就了一个新的群体剁手党。据百年中国等请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项以上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说明逻辑严谨)【答案】评分说明:任答两点即可,其中信息的提取,说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示例: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迅速发展,大大方便了居民的购物需求,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等购物方式更受青睐,现已成为流行购物模式。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商品都只能凭票证在指定的国营或集体商店排队购买,方式单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熊掌”“熊样”“熊出没”新型场景式购物等不断创新,购物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计划体制下单一的购物模式被彻底打破。其他如:购物主体选择性越来越大、购物支付方式日益便捷等。【解析】本题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xx人们购物方式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两项以上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购物方式变迁趋势的信息。例如:购物方式日益便利化、购物方式更加多样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计划体制的影响、凭票证排队购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超市购物中心等迅速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网络等购物方式等方面予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即可。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8、29、30、31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在答题卡上标清题号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答案】(1)原因:外侵内战;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2)认识: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农村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为中国农村建设寻找的出路,是爱国的;有利于农村科技、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提高;但在近代中国未实现民族独立的背景下也注定了他们所进行的农村改良运动失败的命运。【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来归纳原因。根据“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可以归纳出外国的侵略和国内的内战、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由于内忧外患、经济萧条激发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们为振兴乡村而发起中国乡村建设运动;该运动的开展对于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技术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实践最终还是未能完全改变农村的面貌,必然会失败。2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答案】(1)因素:美国是由殖民地发展而来的移民国家;民众背景相差悬殊;宪法内容大多具有开创性。(2)原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执行受到制约,人民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美国是移民国家,国民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很深,资产阶级民主意识较为强烈;中国出现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美国华盛顿等领导者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实施。【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宪政,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宪政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学生根据材料从建国之初民族背景的差异,移民国家构成和宪法内容开创性的特点决定的。(2)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宪政实施不同结果的原因,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从中美政治、经济、思想、本国实际国情和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民主的斗争中美比较3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答案】(1)趋势: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上升原因:朝鲜战争爆发;“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影响;下降原因:新中国政权巩固;朝鲜战争结束;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目的: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精兵简政,减少财政支出;进一步缓和国际形势,维护世界和平;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解析】试题分析:(1)趋势,结合材料一表格数据总结解放军数量变化趋势是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从材料中上升时期分别是1951年、1975年,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军队数量上升的原因是朝鲜战争爆发;“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影响,下降时期从1952年和1982年开始,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原因是新中国政权巩固,朝鲜战争结束,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从材料二“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可知,目的是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从“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可知,目的是精兵简政,减少财政支出;为援地方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结合20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逐渐缓和的国际形势可知,目的是进一步缓和国际形势,维护世界和平。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原因3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答案】(1)施政措施: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注重纳谏;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搜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2)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男女平等;80年代,改革开放,思想得到解放,史学界更加公正客观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可以概括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考点: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武则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