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3592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鸭考试时长: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1、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记载反映出A.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 B.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 D.“士”阶层的开始出现2、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A.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3、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A“三代” B.春秋战国 C.秦汉 D.唐宋4、续通志职官四这样描述古代某中央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该中央机构是A.尚书省 B.门下省 C.枢密院 D.三司5、某北宋思想家指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该思想家是A.苏轼 B.程颐 C.陆九渊 D.朱熹6、读及书法演变,清代金石学者富方钢指出某种字体“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下列项中,符合该字体特点的是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工整清新,飞洒活泼 D.字形方正,规矩严整7、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强化君主专制 体现开放决策 提高行政效率 协调满汉矛盾A. B. C. D. 8、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 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 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9、1876 年,有文章记载上海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当时流行的竹枝词也记载道。“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这表明A自行车尚属于新奇奢侈之物 B上海新式交通工具大量使用C交通进步呈现中西合璧特色 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10、据当地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胡适回忆,“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同时,“军界中人纷纷截落发辫者不可胜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是指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20世纪初叶 D.民国初年11、 “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中的代表包括梁启超 蔡元培 孙中山 鲁迅A. B. C. D. 12、1919年6月份,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上述情况的出现,缘于A.一战期间中国制造业快速增长 B.一战结束后欧美商品卷土重来C.一战使日本对华贸易备受冲击 D.政治运动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13、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文中的“我军”当指A.国民革命军 B.工农革命军 C.工农红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14、关于抗战时期的某次战役,解放军报的报道:“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战斗,乔沟伏击战结束,115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士上。”而1973年出版的日本滨田联队史则称该战役是“日军名将板垣征四郎参战以来为皇军辉煌的战史屡创纪录而留下的一次惨败记录的一笔。”这场战役A.表明中共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B.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战C.反映出正面战场中国共密切配合 D.谱写了淞沪会战中最悲壮的一幕15、右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A.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16、某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首次提出政协应“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A.“一五计划”的推行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中共“八大”闭幕17、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右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A. B. C. D. 18下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不同语态所占比例变化表。该表反映了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外交关系的变化强烈冲击语态的转变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对美国态度不同语态折射出国人对美国认识逐渐走向理性A B C D19、1490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右图)。作品中的圣母年轻秀丽,温文尔雅;表情充满着无声的哀痛,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该作品反映出A.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B.文艺复兴呼唤高雅的人性C 启蒙运动对爱的崇尚 D.宗教改革复苏了人文主义20、“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上述言论反映了A.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B.伏尔泰的“开明专制”C孟德斯鸿的分权理论 D.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21、1935年6月15日,罗斯福要求美国国会增加对大公司和高收阶层征税,其政敌称此举为“向走红运的人敲竹杠”。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罗斯福的税制改革微量增加了富人阶层的税收,却大大增加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罗斯福的税制改革有利于A.消除劳资矛盾 B.减少财政赤字 C.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资本积累22、二战期间的某个外交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文件是A.雅尔塔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23、右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亚太战场形势,图中数字表示在当地发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24、1946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在一次谈话中严历遣责当时某西方领导人,认为这位领导人的行为非常像希特勒,“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这位“领导人”是A.戴高乐 B.杜鲁门 C.马歇尔 D.丘吉尔25、有学者指出,1955-1975年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此处“新的全球格局”当指A.美苏争霸 B.政治多极化 C.区域集团化 D.经济全球化26、【加试题】对于俗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有如下评论:这句话,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方法,他就决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这说明A一切历史都带有主观性,历史学不具备客观性B现代史家可借助考古等手段科学揭示历史真相C史家需通过探寻真相,谨慎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D历史解释随着时代变迁需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7、【加试题】观察右图。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A. B. C. D.28、【加试题】有人这样介绍兵马俑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 平方米,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似为总指挥部,统锁左中右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三号坑位于右图A. B. C. D.29、【加试题】观察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雅典卫城的最主要功能包括祭祀庆典 防卫御敌 公民议政 体育竞技A. B. C. D. 30、【加试题】仔细研读19291938年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表(%)(节选)。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1929年1932年1937年1938年美国43.331.835.128.7苏联5.011.514.117.6德国11.110.611.413.2英国9.410.99.49.2法国6.66.94.54.5日本2.53.53.53.8美国受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最大 统制经济体制的推行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战”加剧了大危机 侵华战争转嫁了大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己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在增强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上的作用。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松江府志载:“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志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志载:“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根据有关明清时期地方史志资料编写材料二 他指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古之人君,本资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与民。”他还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高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摘编自日知录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根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4分)(2) 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的作者是谁? 请您根据材料二提炼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6分)33、【加试题】18世纪末的美利坚合众国和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分别是当时美洲和欧洲的两个共和制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19世纪美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并结合史实说明 “他们”是如何把“新大陆作为自由和自治的试验场”的。(6分)(2) 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 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4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34(10分)【加试题】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材料二(1) 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6分)北仑中学xx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卷历史(选考)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0BACDB DCCAC 11-20 DDACD BBCBA 21-30 BCDDB CAC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1)观点: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或主张确定“中国”为国名)(2分) 原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传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答出2点即可,2分)(2) 意义:使中国作为国名确定下来。(2分) 经济: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创造了条件。(2分) 社会习俗: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促进社会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习俗近代化。(2分,具体写出2个方面习俗变迁的史实也可)32、(10分)(1)情况:商业经济繁荣;纺织业显著发展;专业市镇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2)作者:顾炎武。(1分)主张:关注民生,不讳言利,主张民得其利;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2分)评价: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具有进步性;尚未具备近代“民权”意识。(3分)33、(10分) (1) 事件: 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贏得美因独立,建立邦联;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为美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19 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经济与技术水平开始领先于世界。(3 分) 说明:邦联制下,各州权力过大,过度的自治不利于美国的长远发展; 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 联邦宪法的推行,有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保障了美国社会的长期安定。(3分)(2) 侧重:辛亥革命时期,他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创立民国”。否定封建帝制,提倡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发明了“五权宪法”; 20世纪20年代,他与时俱进地提出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4 分) 侧重:洋为中用: 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等思想。古为今用: 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民贵君轻等)。(4分)34、(10 分) (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2分)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2)位置:。(1分)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1分)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4分,写答宫殿群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体现阴阳学说,也可给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