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0346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I)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B. 缓冲物质对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pH稳态C. 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其只影响特异性免疫过程D. 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稳态维持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包括PH的调节,超出这个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错误;由于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故若某种病毒破坏吞噬细胞,则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都受影响,C错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维持的机制、稳态的调节、免疫调节等,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稳态维持的机制、稳态的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的知识点,逐项分析选项进行解答。2.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细胞内液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D. 丁液中02浓度比甲液中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1、5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故A错误。乙表示的是血浆,故B错误。淋巴细胞主要在淋巴中,故C正确。细胞内液中氧气的浓度最低,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02、尿素、神经递质等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答案】D【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错误。【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4. 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发生水肿组织发生脱水组织液中髙分子物质数量增加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毛细淋巴管被阻塞,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所以血浆中的水分会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水肿,同时淋巴循环可以将由血浆中渗透出来的蛋白质等物质经过淋巴循环运回到血浆中去,所以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会增多解: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组织发生水肿,正确组织不会发生脱水,错误由于渗出的小分子蛋白质等不能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故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正确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多,错误故选:A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5.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B【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细胞内液浓度增大,引起细胞吸水,导致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所致,C错误;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名师点睛】1归纳拓展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2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1)(2)6. 甲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表读数变化为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图中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外的AB之间,刺激C点,兴奋先传到B点,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然后再传到A点,指针又向左偏转故选:D【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名师点睛】据图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7.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ACD。8. 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A. a或b B. c或d C. b或c D. a或d【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知a为轴突、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从题干中又知蝎毒阻塞“离子通道”,所以可推知其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所以作用部位应为a、d,选D。【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9. 正常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排便的生理活动,这说明A. 脊髓中有排尿、排便反射的中枢B. 般情况下,脊髓的活动是不受大脑控制的C. 脊髓中排尿、排便中枢的活动是由脊髓自主控制的D. 排尿、排便的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反射必须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一般在脊髓,而条件反射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生理活动也可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排便,说明脊髓的生理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10.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造成乙酰胆碱无法被分解,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就会持续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显著变化,C正确;递质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对突触前膜无影响,AD错。【考点定位】兴奋的传递【名师点睛】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作用是使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打开的,但这个知识点不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内,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的时候,不要刻意补充超纲知识,把神经递质进行了兴奋性与抑制性分类并记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可以采用排除法来做题。11. 下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C,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 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D,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 C与D表现为拮抗作用D.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图中C表示胰岛素,D表示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C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激素的参与,D正确。12. 下列有关蛋白质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蛋白质工程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 蛋白质工程只能改造现有的蛋白质而不能制造新的蛋白质C. T4溶菌酶中引入二硫键提高了它的热稳定性是蛋白质工程应用的体现D. 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答案】B【解析】蛋白质工程是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或重新合成,然后进行表达,故蛋白质工程需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项正确;通过蛋白质工程,可产生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B项错误;T4溶菌酶中引入二硫键提高了它的热稳定性是蛋白质工程应用的体现,C项正确;蛋白质工程能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定向对现有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D项正确。13. 如图是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请据图分析,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的是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C. 肾上腺素 D. 雄性激素【答案】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都为氨基酸衍生物,不属于分泌蛋白,A、C错误;生长激素为分泌蛋白,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变小,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细胞膜面积变大,B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中固醇,不属于分泌蛋白,D错误。14. 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A.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B. 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C. 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D. 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真菌化合物”的功能类似于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A正确;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和肽酶消化成小分子氨基酸,这样就会失去了作用,所以该化合物不能是蛋白质,B正确;该“真菌化合物”的功能类似于胰岛素,因为其可以口服而不被消化,肯定不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说明该化合物很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C正确;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和肽酶消化成小分子氨基酸,这样就会失去了作用,所以该化合物不能是蛋白质,D错误。15. 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大幅度下降 葡萄糖含量相对稳定胰岛素含量减少 胰岛素含量增加 胰髙血糖素含量增加 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度下降,错误;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仍能维持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其含量降低,错误;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正确;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其含量增加,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B。16. 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 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呈递抗原,传递信息刺激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考点定位】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名师点睛】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17. 如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病人在第28天时抗体浓度高,说明这时比第7天时病情严重B. 抗原再次侵入时机体抗体产生的快而且数量多,可以快速消灭抗原,机体一般不会患病C. 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由于遗传物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机体对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D. 浆细胞都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来的【答案】B【解析】当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快速消灭抗原,机体不会患病。18. 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A. 侵染部位 B. 致病机理C. 抗原决定簇 D. 传播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免疫效应物质注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称之为免疫接种。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接种的知识。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接种的含义。19. 效应T细胞作用最完整的一组是呈递抗原 识别抗原 激活溶酶体酶 与靶细胞结合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即),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即),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另外效应T细胞能识别抗原(即)并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20. 现有三组事例:(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以上事例依次归属于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分析,(1)中的抗体可以作用于正常红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即);(2)中该儿童不能接触病原体,说明有免疫缺陷病(即);(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腹泻,故属于过敏反应(即);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B。21.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 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不同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答案】C【解析】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胚芽鞘的有无。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所以C正确。22. 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请你仔细分析图示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甲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在上 乙胚芽鞘形态学下端在上(注:带阴影的琼脂块含生长素,空白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A.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B. 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部分C. 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D. 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形态学上下端的位置,因变量是位于下方的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因此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能证明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A错误、C正确;本实验使用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部一段,不能证明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部分,B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D错误。23. 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髙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协助扩散 D. 渗透作用【答案】B【解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且主动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其生长,所以B选项正确。24. 比较图中的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A. abc B. cbd C. bac D. a=b=c【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左图中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a、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相等,右图中云母片没有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经过极性运输后,c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高,故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cabd,故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5.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C. 胚芽鞘b则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正确;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正确;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条件。26. 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A.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B. 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C. 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D. 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答案】B【解析】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但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因此幼根向左弯曲生长;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放置在切面的左侧,所以左侧生长快,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27. 当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A. 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时,其生长受抑制B. 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时,其生长受抑制C. 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D. 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答案】A【解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过多地积累在近顶端的侧芽部位,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该部位侧芽的生长。所以选A。【考点定位】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名师点睛】顶端优势分析(1)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的生长受抑制。(2)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随机均分为3组A组自然生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B组去掉顶芽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C组去掉顶芽切口处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侧芽生长受抑制。结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生长受抑制。28. 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以下哪一项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A. 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C. 置于窗台上的盆景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D. 在自然状态下,松树长成塔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树冠呈圆锥形与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有关,故A体现两重性;根的向地性是因为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故B体现两重性;植物向窗外生长是因为单侧光使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故C没有体现两重性;松树长成宝塔形与顶端优势有关,故D体现两重性。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 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D. 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答案】C【解析】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即抑制主根的伸长,A错误;以右图中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B正确;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右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C错误;对照两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D错误。30. 用14C标记的生长素涂抹切除顶芽的枝条切口,发现侧芽被抑制的程度与侧芽中的14C含量成正比,此现象说明A. 顶芽生长快于侧芽B. 侧芽的生长素来自于侧芽C.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输到侧芽D. 切除顶芽,侧芽就没有生长素【答案】C【解析】用14C标记切除顶芽的生长素,结果在侧芽中发现了用14C标记的生长素,而且生长素的含量越多,侧芽被抑制的程度越深,由此可推断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输到侧芽,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31.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B到C的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 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保持最大增长率【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曲线X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曲线Y表示S型曲线,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正确;自然状态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32. 图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人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A. 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 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 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D. 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t3时增长率依然大于0.所以是增长型,t2时增长率为0,但没有消失,该淡水鱼呈现S型增长,t1时数量为最大的一半,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t1时该鱼数量的两倍,故D正确。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和增长曲线,要求学生分清增长率和数量关系。33.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虚线分析可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图中只显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体现物种的减少或增加,因此不能说明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B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较弱,可以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D正确。34.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 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两个重要因素B. 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答案】B【解析】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四个重要因素,A错误;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错误;K值是指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目,D错误。35. 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髙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答案】D【解析】分析a曲线可知,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A项正确;由b曲线可知,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B项正确;由于大型动物的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时,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C项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存活率最高,说明此时该种群个体间竞争不是最剧烈的,D项错误。【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36.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A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正确。37. 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A. 0kJ B. 106kJ C. 2106kJ D. 106kJ2106kJ【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大象属于初级消费者,其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它所同化物质中的能量,而应属于植物所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即分解者不能通过大象的粪便获得大象所同化的能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点评:本题考查我考生对“林德曼效率”的理解,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应当明确: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某生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生物所同化的能量。38. 自然界中,虎、狮、豹等大型肉食性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其他动物,其原因可解释为A. 个体大,不容易找到栖息场所B. 繁殖力比小型动物低C. 个体大,食量大,食物不足D. 营养级别高,可利用能量少【答案】D.考点: 考查能量流动特点。点评: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之间捕食关系,营养级越高的动物,每个个体大消耗能量多。3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C错误;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40.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0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B. 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 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D. 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0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可用表示,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CO2的总量生产者的能量去路包括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故A正确;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故B错误;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表示,故C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故D错误。41. 以下有关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限制酶只能识别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的载体C. 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D. DNA连接酶使黏性末端的碱基之间形成氢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进行切割,A正确;基因工程常见的载体有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衍生物等,B错误;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插入外源基因,C错误;DNA连接酶使黏性末端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D错误。考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42. 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A. 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B. 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C. 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D. 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答案】D【解析】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并未产生蛋白质,A错误;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B并未产生蛋白质,错误;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并未产生蛋白质,C错误;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是蛋白质,D正确43.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抗虫棉,下列导入目的基因的做法正确的是将毒素蛋白注射到棉受精卵中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质粒重组,导入细菌,用该细菌感染棉的体细胞,再进行组织培养将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与细菌质粒重组,注射到棉的子房并进入受精卵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所以在导入目的基因前,首先要获得目的基因(编码毒素蛋白质的DNA序列),然后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与细菌质粒重组;在此基础上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棉的体细胞或受精卵)正确;应将含有毒素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注射到棉受精卵中,而不是将毒素蛋白或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注射到棉受精卵中,因没有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毒素蛋白或编码毒素蛋白的DNA序列都不能在受精卵中稳定保存,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44. 由于转-胡萝卜素基因的水稻产生的米粒富含-胡萝卜素,被称为“金色大米”。这种“金色大米”形成过程不需要的酶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 DNA连接酶C. RNA聚合酶 D. 反转录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可知,“金色大米”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基因工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这两种工具酶,在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出胡萝卜素的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而逆转录酶是在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故答案选D。考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区分能力,属于简单题。45. 蛛丝的强度和柔韧度得益于蛛丝蛋白的特殊布局,使它产生了一个由坚硬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构成的混合区域。有人试图通过破解蛛丝蛋白的结构从而推测出其相应的基因结构,以指导对蚕丝蛋白的修改,从而让蚕也吐出像蛛丝蛋白一样坚韧的丝。此过程运用的技术及流程分别是A. 基因突变;DNARNA蛋白质B. 基因工程;RNARNA蛋白质C. 基因工程;DNARNA蛋白质D. 蛋白质工程;蛋白质RNADNARNA蛋白质【答案】D【解析】通过破解蛛丝蛋白的结构从而推测出其相应的基因结构,蛋白质工程,具体流程为蛋白质RNADNARNA蛋白质,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比较(1)区别项目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实质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结果可生产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只能生产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2)联系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基因工程中所利用的某些酶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进行修饰、改造。46. 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中,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萤火虫与烟草的DNA结构基本相同萤火虫与烟草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烟草体内合成了荧光素荧光虫和烟草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A. 和 B. 和 C. 和 D. 【答案】D【解析】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需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才能遗传复制并表达,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正确,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能成功表达,说明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这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在烟草植物体内指导萤光素基因合成了萤光素,正确,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47.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可以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B. 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既无启动子,又无终止子C. 用人胰高血糖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人胰岛B细胞中的mRNA,可形成杂交分子D. 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不能含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答案】C【解析】基因工程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因此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可以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启动子不能转录形成mRNA,内含子虽然能转录形成mRNA,但在加工过程中会被剪切掉,因此乙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cDNA中既没有启动子,又无内含子,B正确;胰高血糖素基因只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因此用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人胰岛A细胞中的mRNA,可形成杂交分子,C错误;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不能含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否则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标记基因会被限制酶破坏,D正确。48. 甲、乙两图表示从细菌细胞中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甲方法可建立该细菌的基因组文库B. 乙方法可建立该细菌的cDNA文库C. 甲方法要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 乙方法需要反转录酶参与【答案】C【解析】甲图获取的是该细菌的全部DNA分子,因此用限制酶切割后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A项正确;乙图表示用反转录法获得的DNA分子,只包含该生物的部分基因,因此可建立该细菌的cDNA文库,B项正确;甲方法只利用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其原有的DNA切断即可,不需要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项错误;乙方法中的d过程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参与,D项正确。【考点定位】基因工程【名师点睛】本题以“从细菌细胞中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能够准确判断图示各字母表示的生理过程的含义,联想所学的相关知识,即可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49. 据下图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为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任意结合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应用限制酶、同时切割二者B. 限制酶、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都是磷酸二酯键C. 与启动子结合的应该是RNA聚合酶D. 能够检测到标记基因表达产物的受体细胞中,也一定会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答案】D【解析】限制酶、是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末端序列不同,同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可保证目的基因与质粒按一定方向连接,从而防止二者任意结合而影响基因的表达,A正确;限制酶能破坏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能形成磷酸二酯键,二者的作用部位相同,B正确;转录时与启动子结合的是RNA聚合酶,C正确;能够检测到标记基因表达产物的受体细胞中,不一定会有目的基因,当然也不一定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名师点睛】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用一种或者多种限制酶进行切割,为了避免目的基因和载体在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一般选用两种限制酶分别对目的基因、运载体进行切割,同时,各自会有不同黏性末端,能防止自身环化,而且能保证基因和载体连接的首尾顺序。50. 下表为常用的限制酶及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注:表中Y为C或T,R为A或G)。据表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限制酶名称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限制酶名称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BamHGGATCCKpnGGTACCEcoRGAATCCSau3AGATCHindGTYRACSmaCCCGGGA. 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的中间B. 限制酶切割后都形成黏性末端C. 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D. 种限制酶可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答案】D【解析】表中信息显示:Hind和Sma这两种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的中间,酶切后形成平末端,其余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的两边,酶切后形成黏性末端,A、B项错误;酶具有专一性,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C项错误;由题意“表中Y为C或T,R为A或G”可知,一种限制酶可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D项正确。【考点定位】限制酶的作用及酶的特性【名师点睛】本题以“表格信息呈现”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限制酶的作用和酶的特性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表中的“各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和题意中的“表中Y为C或T,R为A或G”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二、填空题51. 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下丘脑是机体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图中下丘脑通过过程可以分泌的激素主要有_、 _等。(2)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_传到下丘脑的_,通过该结构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_,_皮肤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3)图中所示的过程反映了激素d对下丘脑和垂体的_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4)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是由激素a、b、c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其中能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是_,能表现为拮抗作用的是_。(用字母表示)【答案】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传入神经 (4). 体温调节中枢 (5). 收缩 (6). 减少 (7). 反馈(或负反馈) (8). a和c (9). b与a、b与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4、反射弧中至少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一个神经元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1)根据图示分析,下丘脑通过垂体作用于甲状腺、性腺等,故下丘脑通过过程可以分泌的激素主要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该结构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3)图中所示的过程反映了激素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3)激素a、b、c分别为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故其中能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是a和c,表现为拮抗作用的是b与a或b与c故答案为:(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传入神经 体温调节中枢 收缩 减少(3)反馈(或负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