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2.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99282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学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一、辛亥革命前民主革命力量与君主立宪力量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戊戌变法失败。(2)时间:戊戌变法之后。(3)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4)双方观点:革命派: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改良派:实行政治变革,建立民主立宪政体。(5)评价: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条件,但未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日益得到进步人士的理解和拥护。(6)影响:革命派已明显占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关于不同政体之间的争论,即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还是民主共和制政体的争论。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背景:立宪民主的呼声高涨,要求实现立宪民主。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时间:1908年。(3)内容: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4)评价:进步性: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认可。局限性: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实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二、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1帝制终结(1)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激起全国不满,辛亥革命爆发。(2)共和制度雏形: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人士共同组织湖北军政府,起义的省区也都尝试建立代议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各省代表会改组成立临时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3)共和制度确立:南北议和:南北双方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政府,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共和诞生: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4)历史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2 000余年帝制的终结,同时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11日。(2)内容: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和严格修宪程序。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4)意义: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革命派对袁世凯专权有所防范的同时也反映了革命派对宪法的重视。但是,革命党人的这种因人立法的做法,带有“人治”的色彩。 三、维护共和的斗争、反对专制1“临时”不幸言中(1)袁世凯专制独裁:解散内阁:第一任内阁与袁世凯发生冲突,以唐绍仪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凯专制独裁势力的兴起。刺杀宋教仁:1912年底,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破坏代议共和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2)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遭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形成了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2革命尚未成功(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中国告别了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之权并没有兑现。在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没有得到丝毫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参政权做任何规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与民主之路仍任重而道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探究点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探究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钦定宪法大纲(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的是什么思想?本质和目的各是什么?答案思想:君权神授。本质: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本质和目的各是什么?答案思想:三权分立思想。本质: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目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答案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结论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2)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4)增设了“人民”一章。2评价(1)积极意义:它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还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局限性:机构不完善,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机构保障。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仅仅凭一纸约法就想约束袁世凯的做法过于理想化。探究点二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史料探究材料一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1)据材料一,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答案辛亥革命后,新建厂矿数量多,投资大,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答案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材料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有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3)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辛亥革命推动了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向近代化、文明化方向发展。结论形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增强。(2)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3)思想上:它带来中国人民思想的启蒙。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就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C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延续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解析:选A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这是他们共同的阶级本质;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2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解析:选C“革命党”应指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可排除A、B两项。“南北和谈”指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清政府为遏制革命,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是借“立宪”之名,消灭革命党人,维护封建专制,故选C项。3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解析:选A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项符合题意。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B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选D临时约法主张实行三权分立,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5“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选D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6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B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C被迫向革命党人屈服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解析:选A“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说明袁世凯统治集团内部已四分五裂。“卖不了票了”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加入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列,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1924 年完整地提出了“权能分开”的思想。他认为,老百姓既希望有一个万能的政府,又害怕有一个万能的政府。希望有一个万能政府工作效率很高,能为人民谋福利;但又害怕这个政府权力太大,人民无法控制它。孙中山觉得这个矛盾当时各国都没有解决,而他却解决了。他是如何解决的呢?就是实行“权能分开”。即把政治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两部分,也就是“权”与“能”。政权即人民权,是“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治权即政府权,是“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在这两大权力中,孙中山认为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一种“管理政府的权”,它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其中选举权与罢免权是管理官吏的权,而创制权与复决权则是“管理法律”的权。治权即政府权,是“替人民做工夫的权”,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由中央政府设立相应的五院来行使此权。孙中山认为政府有了这五种治权,才能成为一个“万能政府”。同时,人民有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就有了控制政府的力量,就不怕政府到了万能而没有力量来管理。这种思想也称之为“权能均衡”或“分权制衡”。 江波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 “权能分开”思想包含的民主理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权能分开”的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政权即人民权,是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体现了主权在民;“孙中山认为政府有了这五种治权,才能成为一个万能政府。同时,人民有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就有了控制政府的力量”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权能分开同时还蕴含了民主共和的理念。第(2)问,可以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同时应结合1924年孙中山的转变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概括。答案:(1)理念: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权力制约与平衡(或五权分立或分权制衡);民主共和。(2)原因: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孙中山民权思想的转变,希望建立真正的人民的政府;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弊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孙中山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同时公布了议院法要领,规定:议院对于违法官员只可指实弹劾,其用舍之权仍操之君上。此后,立宪派及一些省的督抚,要求迅速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设立第一个“责任内阁”,规定内阁“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在13个国务大臣中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汉族官僚4人。其中,皇族又占6人,时人称它为“皇族内阁”。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革命党人力争由同盟会员任国务总理,袁世凯则要提名一直追随他的唐绍仪组阁,双方相持不下。后经调解采取折中方法,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出任内阁总理。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同盟会蔡元培等4位要员入阁,占了阁员中的半数,主管农林、教育、工商、司法、交通等“闲职”部门,袁世凯的亲信掌握了内务、陆军、海军等实权部门,财政用了立宪派熊希龄,外交为旧官僚陆徵祥,参谋本部由黎元洪兼。人们误将唐内阁称作“党人内阁”(指同盟会内阁)。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成员的产生方式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责任内阁人员构成与材料一不同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辅弼皇帝担负责任”“皇族内阁”和材料二中“采取折中的办法”“袁世凯正式任命”“党人内阁”等信息概括其产生方式的特点。第(2)问,不同的原因从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状况、阶级力量、法律、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清朝末年:皇帝(或以皇帝名义)指派。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更多体现政治力量的斗争与妥协。(2)原因: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革命派力量壮大,而袁世凯又掌握实权;依据的法律性质不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孙中山个人的作用;按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组建责任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