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精讲与训练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96485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精讲与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精讲与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精讲与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要点同步精讲】基础知识补充1.补充字音豁然(hu)阡陌(qin) 此中人语云(y)屋舍(sh)骥(j) 2.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的意思)3.词类活用(1)复前行,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2)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4.古今异义(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汤、羹味道好。(2)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3)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5)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一词多义(1)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2)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的作用。)(3)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丢下。) 屋舍俨然(名词,房舍)(4)为 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6.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东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交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代表性作品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等。7.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诗是陶渊明57岁时写的,当时诗人在弃官退隐后,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农家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百姓逃亡的苦难有了一定的感受,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课文精华巧学 问题一 村中人将渔人邀请到家之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句话没有明确地交代渔人是如何回答的,试结合文章及适当的历史背景,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案:这一部分的问答应该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回答:“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有晋。”作者以省略的方式,将些对话过程浓缩为一句话。问题二 课文中有句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你觉得“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知识点拨: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 答案:应该包括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中的见闻以及自己出来后沿途做好标记的事。问题三 桃花源美在何处? 答案: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精神面貌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风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问题四 读完文章后,请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价。答案:武陵人:唯利是图的小人;村中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人。问题五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答案: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这只能是一种空想。作者把空想的理想境界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B.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C. 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D.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2.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1)第句话应该如何修改?(2)第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4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不复出焉 见贤思齐焉D乃不知有汉 尽其肉,乃去5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6翻译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中考同步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通“垄”。牧竖:牧童。髹(xi)书:用赤黑色的漆写。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B便舍船 屋舍俨然C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桃花源记1.C 点拨:“百废俱兴”是指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显然与句意不符。2. (1)将“充满”或者“弥漫”删去。(2)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想法。3.C 点拨:“志”的意思是做标记。4.A 点拨:A.指示代词,那;B.代词,这/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兼词,“于之”,从这里/助词,表疑问语气;D.副词,竟/连词,于是。5.B 点拨:“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6.(1)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点拨:省略的“村里的人”“乃” “渔人”“所”翻译时都要补出来。(2)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点拨: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要补出来,“妻子”、“绝境”、“焉”都要翻译出来。7C8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点拨:翻译出大意并翻译对“无论”即可。9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10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人们生活安宁和乐。附: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