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1、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2、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 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 B. 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C. 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D. 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3、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 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5、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B. 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C. 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D. 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6、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7、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D.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8、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冲中却呼之欲出。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A.纠正进化论的错误B.丰富进化论的内涵C.谋求国人安全利益D.激励国人自立自强9、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10、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1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12、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派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既忧心清王朝衰败,也深恐中国被列强吞噬,因而力主“新政”,改弦更张以谋求“自强”先后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第二阶段办起了一些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的开滦煤矿,天津等地的电报局、织布局等。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2)材料二中“新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3)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两方面的不同观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D2.C3.D4.C5.B6.C7.B8.D9.B10.D11.D12.B13.(1)变化:由传统的国计民生到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评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2)新政:洋务运动。作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3)表现: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说明:前者认为当时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途径是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后者认为当时民族危机的原因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途径是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14.(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