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88727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2、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D.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3、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 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 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D.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6、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即邦国制和城邦制。其中,“邦国”指的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8、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 )A. 首创皇帝制B. 实行三公九卿侧C. 推行郡县制D. 统一了书写文字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行省制度的创立10、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重要的原则是()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 “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 “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11、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评论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 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12、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郡县的设置扩大了周朝疆域B. 血缘关系是受郡受县的依据C. 从贵族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D. 设置郡县意在加强中央集权13、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14、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15、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秦朝设置三公九卿西汉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清朝设置军机处。A. B. C. D. 16、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17、下图是某朝前后期平民与贵族出身的官员通过某一方式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与图1现象有关的是 ( )A. 战国世官制 B. 汉代察举制 C. 曹魏九品中正制 D. 唐朝科举制18、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A. 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 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 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19、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20、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21、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时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A.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比成正比C. 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 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22、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23、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24、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最主要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2分)25、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再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解的原因。(12分)材料三: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科举制影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7、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意义。(7分)资阳中学高xx级第四学期半期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答案】D【解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故选D 解答的关键是从“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切入,结合商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商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2【答案】C【解析】题干的“封建社会”是指分封制,分封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贵族政治经济特权A错误; 中央集权还没建立B错误; 这个时候不能说是统一国家,应该是部族国家,D错误; 分封制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可知,文化传播的逐渐推广开来,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形成,B解读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没有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A史实错误,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材料只反映周人文化的传播,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交流,排除D。故选B。4【答案】A【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正确; 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B错在“绝对”,故B错误; 当时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 此时尚未形成集权机制,故D错误5【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6【答案】B【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B项根据题干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故B项符合题意 C项表述正确,但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D项表述绝对化,“唯一”一词表述错误 故选B7【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这与题干中“邦国”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推行于秦朝,这与题干中“帝制的渊薮”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中“当世界跨入明时代门槛的时候”是指奴隶社会时期,其中中国的“邦国”指的是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 D结合所学知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与题干中“帝制的渊薮”不符 故选C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历史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和知识的识记以及史学的基本素养的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图片中四枚古印,都是同一种文字小篆,这反映了秦朝统一后文化方面的措施,即书同文,故答案选择D项;ABC三项都不能涵盖所有的印章内容。故选D。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史实,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10【答案】A【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根据选项,只有A选项能够反映出皇权至上的含义 故选A.11【答案】B【解析】A、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肯定郡县制度,而不是肯定秦朝历史的统一的意义,故错误;B、材料中指出:“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这充分肯定了郡县制度的历史意义,故正确;C、D、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肯定郡县制度,而不是指出分封制度的弊端、以及两者的不同,故错误;故选B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领土的扩张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这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该制度使得强调血缘关系的分封制渐趋瓦解,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故选C。13【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又实行分封制;结果造成“七国之乱”据此可知D正确 A明显错误,故排除 B说法与是实不符,故排除 C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D 14【答案】B【解析】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主要原因是有时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所以答案选B; A C两项与表格文字内容无关,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地方行政编制变法不符,排故除ACD 故选B 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秦朝三公九卿是中央中枢权力机构,也是中央官僚机构,不属于皇帝近臣,故不符合; 西汉汉武帝任命自己的近臣组织中朝,分割外朝相权,故符合题意;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僚机构,不属于皇帝近臣,故不符合题意; 清朝的军机处是由皇帝身边的近臣构成,代替了原来正常的中枢机构,故符合因此排除,D项正确 故选D16【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中央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故选B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分析示意图可知,某朝后期平民入仕比重超过贵族,这是由于实行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到中央政权中来,故D正确;ABC均与出身门第有关,不合题意,排除。故选D。18【答案】B【解析】A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 B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C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 D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19【答案】B【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A项错。材料旨在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所拥有一定的大权。而不是强调行省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膨胀;B项正确。较好地把我和理解了材料的内涵;C项错。材料不是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和制衡的关系;D项错。中书省才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选:B。20【答案】B【解析】材料中指出皇帝对史官惧怕,可见史官对皇帝对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故选B 材料涉及的是皇帝怕史官的记载,可见史官在古代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本题以学者关于史官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21【答案】D【解析】略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关系,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而皇权的不断加强,容易形成暴政;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和清代的军机处的相关情况。而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可见C与题意无关;ABD项符合史实,均与题意不相符。故选C。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科举制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是“南北榜案”发生的原因,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南北榜案”最终的结果是“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不能说明科举考试中出现僵化腐败,故D项错误。故选B。2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血缘政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分封同姓王,造成了同姓诸侯王威胁政权的王国问题;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军权,建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准备“削藩”,却招来了燕王朱棣的武装叛乱。这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B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说明;CD项表述错误。故选B。25【答案】(1)特点:持续性、稳定性、发展性、家国一体、影响深远;原因:克利斯提尼改革;商品经济发展;航海贸易繁荣;外邦人定居。【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相关概况,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特点”,紧扣材料一信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归纳、概括,把握到“持续性、稳定性”的结论;紧扣材料一信息“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归纳、概括,把握到“家国一体”的结论;紧扣材料一信息“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归纳、概括,把握到发展性的结论。关于第二小问“原因”,紧扣材料二信息“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注意从多个角度展开归因,诸如,克利斯提尼改革、商品经济发展、航海贸易繁荣、外邦人定居等,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地位上: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价值取向上: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原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政治上: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思想上: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差异”以及“原因”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以及“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权力服从于法律”、“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等,结合相关史实,比较、分析,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第一,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第二,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第三,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关于第二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别从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治国思想等方面展开归因,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6思路导引: 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的观点;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可得出“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的观点;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的观点。解答本题时,可从上述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再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述即可。参考答案: 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科举制有利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士族;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27【答案】(1)特点:1、政府重视;2、直接统治;3、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4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5、因地制宜。6、结果突出有效。 (2)意义:政治上: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军事上: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通过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得出: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疆域与统一、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巩固、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