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七)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浙科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88003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七)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浙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七)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浙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七)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浙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七)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选择题1在真核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是()A核糖体 B.叶绿体C染色体 D.线粒体2科学家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其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利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用噬菌体分别与含有35S和32P的细菌混合培养放射性检测 离心分离分别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A BC D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是()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 和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 、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科学家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的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实验中,科学家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证明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B用以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7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B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双球菌的混合物D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混合物8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关DS型细菌数量从零开始是由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9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S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物是4种脱氧核苷酸10对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项目甲乙丙丁细胞膜有无有无遗传物质DNARNADNADNA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否否是否其中最可能表示肺炎双球菌的是()A甲 B乙C丙 D丁二、非选择题11某科学研究者曾重复做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其实验步骤如下: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均匀分为若干组,将相应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如下图中文字说明部分);c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该学者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2)美国学者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请用DNA酶做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出其DNA。同时,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将盛有等量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标号A、B、C;第二步:_;第三步:_;第四步:_。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结论_。通过本实验,还有得出的新的结论:_。1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5)上述实验中,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答 案1选CDNA的载体除了染色体外,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但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上含量很少,因此,DNA的主要载体应是染色体。2选A该实验先标记细菌,再用正常的噬菌体去侵染被标记的细菌,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正常的细菌,离心处理,检测放射性。3选C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通过同位素标记证明,在整个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内,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起作用,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这只是对一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否也是DNA。4选C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有含32P子代的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用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分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选D体内的转化实验,通过四组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里可能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6选D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目的是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7选C只有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将活R型双球菌转化为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使小鼠生病和死亡。8选DR型细菌的数量与小鼠免疫力有关;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并非基因突变所致。9选B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酵母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P元素而不含S元素;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产物是核糖核苷酸。10选A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细胞膜,其遗传物质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11解析:第(2)题是验证实验。欲证明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可用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破坏,看其是否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解答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组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在对照组中,一组中不加任何提取物,另一组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单一变量的控制,即只有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是否加入S型细菌的DNA这一个实验变量,其余的变量(如接种的细菌种类、数量以及培养条件等)应基本相同。答案:(1)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且这种转化是可遗传的(2)第二步:A中不加任何提取物,B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C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顺序可变)第三步:在三组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等量的R型细菌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结果预测:A中只有R型细菌菌落;B中出现R型细菌和S型细菌两种菌落;C中只有R型细菌菌落。结论:S型细菌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 只有在结构保持完整、未被破坏的前提下才具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功能12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2)在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进入噬菌体的DNA中。理论上讲,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5)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2)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3)a.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b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4)DNA是遗传物质(5)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