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7986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V)1. 据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江南地区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男尊女卑习俗的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而题干中体现“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说明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出现传统生产方式变化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明代受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加强的,与题干劳动分工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A. 专制主义强化 B. 拜金主义盛行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轻商思想淡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B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点睛: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3. 利玛窦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A. 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 政府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 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 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政治【答案】B4.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处于同一时代的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A. 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 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C. 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 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是李贽,故A项错误;致良知是王阳明观点,马丁路德没有该观点,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心学极大成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这与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故C项正确;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故D项错误。点睛: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去内心中去穷理。而马丁路德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也强调心中的信仰。因此二者有共同点。5.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由此形成了A. 经世致用思想 B. 工商皆本思想 C. 格物致知思想 D. 民主革命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材料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在学术研究上主张经世致用,故A正确;材料强调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没有涉及到工商皆本的问题,排除B;格物致知意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这和题目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这和题目材料没有关系,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即可。6.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工人工资普遍高于农民,且熟练工人的工资更高,这是因为工业生产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效益,说明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不同行业的差距,而不是不同地区,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非民族企业,排除C项。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知,费正清主张以近代化史观来解读鸦片战争。根据近代化史观的观点,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近代化史观,排除。以近代化史观解读,鸦片战争实际上间接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宽泛,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项错误。8.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朝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和进步,所以开始关注日本社会的积极方面,同时对比清朝当时现状进行反思,A项正确。仅凭申报对日本社会报道的增加不足以体现当时清政府对舆论的政策,排除B。申报对日本的正面报道增加,且主要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无法得知国人是否由此才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排除C。题干中只提到申报一家报纸,不能反映当时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9. 近代中国,随着汽车,火车,轮船的传入,出现了“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现象,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B.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和认可D. 人们从未停止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而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是巨大冲击,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是解题的关键。1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原因在于A. 它是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提出并成功运用的外交方针B. 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C. 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的国家利益D.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受用于全世界至今,更多的是它符合国际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能因为中国提出和实践就能被沿用至今;C选项错误,它并不能说反映出本质要求;D选项不是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11.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A.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答案】A【解析】不管是邓小平理论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都是基于国情所提出的,所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12. 观察下图,这一材料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A.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表明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C. 说明中国开始组建合作性金融组织 D. 反映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合作社”反映的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反映了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改造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是在改革开放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合作性金融组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改造而不涉及股票投资的理念、合作性金融组织 等问题。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见图4)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述的生产方式及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销售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特点:耕织结合(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状况:销售量逐年上升。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一战”的影响;反帝爱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解析】(1)材料“昼出耕田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小农经济及其特点。(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12至1918年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销售逐年上升;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影响、一战的影响、政府的支持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从材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可以概括出答案。14.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xx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材料四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材料四反映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答案】(1)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背景:“文化大革命”。问题:民主与法制遭严重践踏。(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重大变化:依法治国(或加强法制建设)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若答到具体的法律名称同样给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与人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中国民主政治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即可。(2)背景:根据“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可知,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受到严重的人身迫害,所以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文革“时期。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此现象反映了文革期间,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3)制度:根据“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得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根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等信息得出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重大变化和史实: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是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民法通则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影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可以得出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阐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点为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主要考查近代、现代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史实,需要掌握1890-1920年间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其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