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87910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2、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旨在揭示出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4、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5、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意味着A. 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 B. 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C. 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D. 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6、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7、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A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C国会的补教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8、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9、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洋者不可计数。必先罢例禁,听民间自种莺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B鼓励民间种植与夷争利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1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1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14、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15、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16、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权益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17、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 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18、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 整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利核心的代议制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19、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20、表2 记者 供职报刊社 报道摘要 毕恩来 美亚 把国民党的“封建中国”与共产党的“民主中国”作了区分 斯坦恩 美联社、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把重庆称为“哀怨之城”和“一场噩梦”。从延安飞到重庆犹如“从中国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 白修德 时代生活 描述延安人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更“强壮健康” 表2为抗战时期美国记者的一些报道摘要。上述报道()A比较客观地反映当时国共两党实情B受制于艰苦战争环境未做实地调查C和以后相关研究相比较可信度更高D体现了国民党必被历史潮流所抛弃21、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B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D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22、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 这反映出当时A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B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C日本与西方列强达成侵华共识D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2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说明()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24、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这说明()A西方记者秉持中国利益至上全程报道 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起西方重视C国际时局变化影响西方媒体关注程度 D国民政府进行的抗日动员受西方肯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1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意义。(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外向性抨击:仇视日本反省性抨击:批判洋务运动以强敌为师:师日维新运动奋发图强取向抨击职向甲午战争挫折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以上资料根据李良玉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整理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xx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xx设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发生变化的背景。 (7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意义。(4分)高三年级第二次双周练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DBCDDDABDBAA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ABCDBABBAC25、(1) 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6分) (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分) 不同:宋代权力制约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4分)26、(1)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4分,两点即可)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4分,两点即可)(2)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4分,答对2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27、示例1: 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土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2分) 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大,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上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2分) 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8、 (1)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7分) (2)意义: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4分,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