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7768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 (II)24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 数的 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 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C郡县制的实施D井田制度的盛行25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 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 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 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26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从隋朝开国的 581 年到 12 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 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 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27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 下结论合理的是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28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 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291936 年 3 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 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30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18 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 人在中国投资;1988 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 地位;1993 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 料反映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31西塞罗(公元前 106 年前 43 年)认为,“不是在罗马有一种规则,在雅典有另一种规 则今天一种规则,明天另一种规则,而是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有“一 个人类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即上帝,他是这个法律的创制者”。材料说明罗马法 A吸收了基督教理论B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C具有普世性的原则D成为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32下图为 xx 年美国总统选举数据,其中布什最终以 271 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可 见美国总统选举A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B选举人制度是典型的金钱政治C出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的趋势D违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331949 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 多年后,有访 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 1953 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 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B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C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D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34从二战后到 50 年代初,大约有 1500 万到 xx 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 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 巴基斯坦、北非等其他地区。这股移民潮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35下表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 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A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态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C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D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4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 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形成,提出了仁政学说, 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 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 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 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 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 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 其影响。(13 分)4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021772 年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 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 了 4 倍多。这时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 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 同欧洲大陆进行的,到 1775 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 2/3 的原料来源和 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随着贸易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繁荣城市。 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 仅控制了荷兰与亚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法国、英 国殖民地的产品经此地转运到中欧。里斯本支配着葡萄牙的对外贸易。加的斯控制了西班牙 的国际贸易。此外还有法国的南特、波尔多等。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据材料,归纳其中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性强。)请考生在第 44、45、46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4(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服饰在人类生活中最初只是为了实现遮体、避寒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衣冠 来“昭名分,辨等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继承,“衣冠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 一大特色。 康有为将断发、易服与强族、强国联系起来,可谓掀起了清末服饰变革之最强音。革命派对 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并伴随仇满、反满的民族主义和革命主义情绪,他们认为:“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而风习也包括服饰方面,加之结 合满清入关时推行血腥的“断发”、“易服”政策,因此反满就先划清汉族和满族之间的文 化界限。辛亥革命之后,传统旧服饰所承载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去,新服饰更多体现了民 众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精神。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服装制作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观瞻”,使服装基本摆脱了等级和伦理制度的干预,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衣冠 之治”也逐渐瓦解。摘编自张晓瑾清末到民国的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到民国时期服饰功能演变的过程及趋势。(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 多”的原因。(7 分)45(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5 年 5 月 8 日,纳粹德国投降。德国领土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随着美英与 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将对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1948 年 6 月 18 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 6 月 21 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6 月 22 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并于 6 月 24 日全面切 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 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1949 年 5 月 8 日,德国议会通过新宪法。5 月 12 日,美英 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宪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着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摘编自三次柏林危机催生柏林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次柏林危机的背景。(9 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笫一次柏林危机产生的后果。(6 分)46(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潘恩抵美后,北美事件逐步走向武装抗英的高潮。但是,当时的北美人并未下决心独 立。“国王仁慈,议会暴虐”的看法不仅在民间,甚至在军队中都很普遍。1774 年 9 月第 一届大陆会议的宣言犹在宣称完全忠于王室,依附大不列颠。可是战争却在每天每夜、 每时每刻地进行着,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局面:战争在持续,但战争的前景却模糊 不清。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北美大陆只有战争,没有革命。战争是在潘恩的常识发表以 后,才获得近代意义的公民内容和划时代的历史地位的。1776 年 1 月 10 日,潘恩在罗什等 人的鼓动下,匿名发表他那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在这本不过 50 页的小册子中,他宣称这 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牲”,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 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 本身”,“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而不是恢复英国留下的制度。“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 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只要 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政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 都是便宜的”。摘编自朱学勤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思想启蒙者潘恩 (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常识发表的背景和主要主张。(8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潘恩的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7 分)历史解析及答案24解析:选B。据题干中提到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数量增加,说明原来按血缘关系继承爵位的制度逐步瓦解,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贵族没落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故D项错误。25解析:选B。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确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不是东汉,故A项错误;据题干“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信息,表明当时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故选B项。五经是儒家思想,未涉及到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材料只涉及到儒家,故D项错误。26解析:选C。“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故选C。27解析:选D。据材料图表中的东汉南北朝寒冷期和两宋寒冷期恰好属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不难推断北方的严寒对于推动北民南迁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故选D项。28解析:选D。据题干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故选D项。29解析:选D。1936年正处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向南方、西南迁移的行业能够为抗战提供物资的储备。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不是国民政府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衡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不是国民政府的目的,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故C项错误;迁移的行业能够为抗战提供物质的储备,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故D项正确。30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宪法的修正是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如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3年宪法修正中得以体现,故选C项。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是由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故D项错误。31解析:选C。据题干“不是在罗马有一种规则,在雅典有另一种规则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信息,可知罗马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性,故选C项。32解析:选A。观察图表,据所学知识,选举人由各州选举产生,再投票选举总统,体现了间接民主,选民直选则体现了直接民主,所以美国总统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故选A项。选举人制度能够防止政治骗取民众的选票,故B项错误;选举人是由平民选举产生的,故C项错误;选举人票决定总统选举结果正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故D项错误。33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事实“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与个体的记忆“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的对比得出: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故选B项。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题目中并未提到受访者的情绪和顾虑,属于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题目中出现的现象并非口述记录出现偏差,属于不同群体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34解析:选A。在二战冲击下,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特别是英、法、德等国家,遭受战争的损失从物质、人员上更加严重,二战后大量人口的进入,为他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符合题意。35解析:选B。观察表格中数据,可知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本国投资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故选B项。4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分析;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分析其影响。答案:(1)重点:重民;仁政;富民。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2)发展:人民要有参政权;主权在民;提出三民主义。影响: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43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其主要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部分,所以可以提取其中的一种趋势,如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正在形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等;然后结合这一阶段的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在阐述部分既要用到所学知识,也要用到材料内容。答案:评分说明:历史发展趋势、说明各给分。在说明的内容中,对材料的运用和知识各得分。考生所述的发展趋势分两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如: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正在形成;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考生概括这些趋势才可以结合说明给予满分。如果考生概括出一些相对较小的信息,如西欧城市的发展,欧洲国家对外贸易额增加,欧洲对外贸易由欧洲大陆转向世界各地;这些回答,结合说明可得分。示例:世界市场正在形成。18世纪,欧洲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其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兴起一些对外贸易的大城市。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为欧洲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可能性;欧洲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加,对市场的需求正在扩大,欧洲国家加大了对外贸易力度;这些都推动着欧洲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之中。44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古代服饰反映的等级到民国时期反映的时代特点角度概括;第二小问趋势,向着国际化、现代化、平民化发展。第(2)问可以从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由温和的改良到激进的革命等方面回答。答案:(1)过程:古代:从遮体避寒到区分尊卑等级;民国时期:从承载强烈的政治意识、民族情感到体现民众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精神:基本摆脱了等级和伦理制度的干预。趋势:向着国际化、现代化、平民化发展。(2)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由温和的改良到激进的革命。45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二战后对德国处置、美英法改变政策、西方国家的货币改革等角度分析。第(2)问可以从加剧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对抗、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加强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背景:二战后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美英法改变政策,与苏联矛盾加剧;西方国家推行货币改革,发行新德国马克,引发苏联不信任,于是封锁柏林交通,危机爆发。(2)后果:加剧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对抗;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加强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4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信息从北美人民反抗斗争的特点及态度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常识的内容分析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答案:(1)背景:北美武装抗英斗争出现了高潮,但还没有提出明确的独立要求;北美人民对英国国王抱有幻想使战争的前景模糊不清。主张:丢掉对国王的幻想,北美摆脱英国的控制而独立;北美建立共和制国家。(2)影响:促进了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北美战争转向独立革命;影响了美国建国时政体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