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376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Na+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血浆蛋白、Ca2+、呼吸酶、胰岛素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CO3-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 A.血浆组织液淋巴B.组织液淋巴 血浆 C.组织液血浆淋巴D.血浆淋巴组织液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强 C.正常情况下,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处渗透压下降,对处无影响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5.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后均需要体液的运输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饮水不足可促使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可以作为神经中枢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6.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C.乳酸与Na2CO3反应掉了 D.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7.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8.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伤,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9.如图表示连接有电流表的一段神经纤维,且bc与cd的距离相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a点时,d点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当兴奋从a点传至d点时,b点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C.当兴奋从a点传至d点时,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c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10.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11.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突触处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活动中信号传递的单向性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 C.神经递质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后就完成了信号的传递 D.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12.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其微少,但作用效率特别高 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总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13.成年大白鼠的某腺体被摘除后出现了行动呆滞、精神萎靡、代谢耗氧量下降和产热量减少等现象被摘除的腺体最可能是() A.肾上腺B.睾丸C.甲状腺D.胸腺1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 B.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 C.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15.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B.下丘脑中有的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pH的稳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16.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脑干中的吸中枢兴奋,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17.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C.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18.下丘脑在人体的稳态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因而能够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D.如果破坏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这说明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19.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20.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B细胞、T细胞、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 B.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识别淋巴因子的受体 C.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D.免疫系统仅有防卫功能21.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C.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22.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C.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过程可迅速完成 D.通过过程产生的“物质”是淋巴因子23.胚芽鞘向光弯曲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B.C.D.24.如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各种处理,其中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25.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 A.呼吸作用加强B.蒸腾速度加快 C.生长素不均匀分布D.光合作用增强2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27.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累存于侧芽部位这说明生长素进入侧芽细胞的方式是() A.渗透作用B.自由扩散C.被动运输D.主动运输28.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以下现象或做法没有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是() A.根的向地性生长 B.茎的背地性生长 C.植物的顶端优势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作为除蕈剂杀死双子叶杂草29.园林工人经常对校园内树木、花卉进行修整,剪去顶芽以促进侧芽的发育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A.顶端优势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30.下列关于生长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浓度的生长素可用于疏花疏果 B.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时不能成活 C.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马铃薯的块茎能抑制其发芽 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棉花的顶芽能解除其顶端优势31.不同处理对某种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处理结果完整植株雌、雄株各占一半去部分叶雄株占多数去部分叶+施用细胞分裂素雌株占多数去部分根雌株占多数去部分根+施用赤霉素雄株占多数A.叶产生了能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 B.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赤霉素则雄株数量增多 C.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同的3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合成,促进细胞分裂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起拮抗作用 C.乙烯只能由果实合成,并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D.赤霉素和生长素在细胞伸长过程起协同作用33.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A.23只/hm2B.80只/hm2C.92只/hm2D.160只/hm234.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35.下列有关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种群的最大数量有可能会超过K值 C.K值的大小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 D.K值是固定不变的3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3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C.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任何地方都不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38.某同学因意外受伤导致其不能够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也不能书写,但能看懂文字内容则该同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哪些区可能受损() A.H区和S区B.V区和H区C.V区和W区D.S区和W区39.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40.如图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疫苗不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0分)41.(10分)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C(与甲状腺协同作用的腺体) 。(2)人体维持体温的热量来源是 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甲状腺。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5)当传人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 大量内流而形成 电位。42. 下图表示银环蛇毒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9分):(1)细胞的作用是,细胞细胞通过过程产生细胞和。(2)物质A是,物质B是。(3)通过-银环蛇毒途径,物质B的产生特点主要是。(4)人们通常将毒的银环蛇毒注入马体内,一段时间后,提取马的血清,制成抗银环蛇毒的药物。马血清中药物成分是由图中(填序号)细胞合成的。为了检测提取的血清中是否已含有所需的药物成分,通常用对该血清进行检测,该血清中有效的药物成分是马体通过(生理过程)产生的。43. 如下图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突触及信息传递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7分)。(1)当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产生电位变化是_。(2)图中是突触小泡,内含(3)是,它由细胞外液中的组成(4)是突触后膜,主要由神经元上的或组成(5)内物质进入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44. 如图所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6分):(1)综合图1和2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_o(2)综合图2和3可以证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_。(3)综合图2和4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_。(4)综合图6和7可以证明_能够产生某种_的物质并且向下部运输。45.“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 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8分)(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平均每 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5)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6)个体较小、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般采取的方法是 ,调查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麒麟高中高一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答案和解析【答案】1.D2.B3. C4.B5.C6.B7.C8.D9.D10.C11.C12.D13.C14.B15.B16.A17.B18.A19.A20.B21.A22.B23.D24.D25.C26.A27.D28.B29.A30.C31.D32.C33.B34.C35.D36.C37.C38.D39.A40.B41. (1)内环境乙(2)乙血浆甲细胞内液(3)甲(或组织液)(4)甲(或组织液)(5)减少42.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2)皮肤 蒸发散热(或汗液蒸发)(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非条件反射(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或加快物质氧化分解)(5)钠离子 动作43. (1)摄取、处理、传递银环蛇毒(抗原)增殖、分化(2)淋巴因子 抗体(3)数量多、速度快(4)-银环蛇毒(抗原)体液免疫44. (1)内正外负(2)神经递质(3)突触间隙 组织液(4)细胞体 树突(5)糖蛋白45. (1)向光弯曲生长现象(2)胚芽鞘尖端(3)胚芽鞘尖端 下面的一段(4)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46.(1)N=Mn/m (2)144 高 (3)8/9(32/36) (4)2.5:1 (5)A 发现者试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880年达尔文(英国)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1910年詹森(丹麦)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匈牙利)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1928年温特(荷兰)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1931奶奶郭葛(荷兰)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7. 解: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部位,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故选:D 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长素的运输,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 解:A、根的向地性中,近地侧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为促进作用,A错误; B、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B正确; C、植物的顶端优势,顶芽为促进生长,而侧芽为抑制生长,C错误; D、生长素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杂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杂草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难度适中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等有关;考生应能够识记体现两重性的相关实例 29. 解: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剪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减小,抑制作用被解除,侧芽很快发育成枝条,这就是解除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因此,园林工人经常对校园内树木、花卉进行修整,剪去顶芽以促进侧芽的发育,解除顶端优势 故选:A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含义,产生顶端优势的根本原因以及应用 30. 解:A、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可用于疏花疏果,A错误; B、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如果枝条带有幼芽,也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时枝条生根,B错误; C、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马铃薯的块茎能抑制其发芽,C正确; D、去掉顶芽才能解除其顶端优势,D错误 故选:C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1. 解:A、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A正确; B、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赤霉素则雄株数量增多,B正确; C、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若对完整的植株使用细胞分裂素则雌株数量增多,C正确;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D错误 故选:D 由1、2、3组处理的结果比较可知,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雌株形成;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雄株的数量增多而雌株数减少;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单独使用时促进性别分化的效应是相互对抗的,而在混合使用时性别分化的效应是同等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32. 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合成,能促进植株细胞分裂进而延缓衰老,A正确; B、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逐渐减少,B正确; C、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C错误; D、赤霉素和生长素在细胞伸长过程起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3. 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6:14,N=16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60只草场面积为2hm2,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1602=80只/hm2 故选:B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错选D,属于易错题 34. 解:甲图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下降,是增长型;乙图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下降,是增长型;丙图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不变,是稳定型;丁图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个体数上升,是衰退型 故选:C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年龄组成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题关键是比较不同年龄层次的个数多少来判断种群数量变化 35. 解:A、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正确; B、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会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的最大数量有可能会超过K值,B正确; C、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K值的大小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C正确;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本题考查K值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6. 解:A、“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A错误; B、“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错误;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正确; D、“S”型曲线种群增长要受种群密度、食物、生存空间、天敌等制约,D错误 故选:C 1、“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S”型曲线种群增长要受种群密度、食物、生存空间、天敌等制约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明确曲线的含义和曲线实现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37. 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神经纤维上信号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B正确; C、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传出神经或直接刺激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C错误;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所以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要求学生识记反射弧结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理解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38. 解:该同学不能够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说明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该同学也不能书写,说明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 故选:D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功能,掌握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39. 解:A、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不包括吞噬细胞,A错误; B、抗体属于大分子物质,其从浆细胞分泌出来的方式是胞吐,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C正确; D、血液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D正确 故选:A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明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识记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 解:A、据图分析,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所以两条曲线不连续,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B错误; C、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C正确; D、据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故选:B 1、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用于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胞沉淀,进而将抗原清除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可以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值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一过程为二次免疫过程 2、据图分析:abc时间是两次注射同一疫苗,体内的抗体变化图,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1.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解答】(1)据图可知,人体细胞生活在上图中的甲(组织液)、血浆和乙(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中,此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汇入血液,故体液乙(淋巴)中的某些成分到达细胞内液的途径是乙(淋巴)血浆甲(组织液)细胞内液。(3)人体中,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据此可推测: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生活在管内和管外两种细胞外液中,这两种细胞外液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4)骨骼肌收缩需要能量,能量主要来自于细胞的有氧呼吸,肌细胞生活在甲(组织液)中,故氧气通过甲(组织液)直接进入肌细胞。(5)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过程组织液中的水分回渗相对减少,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影响身体健康。42.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解答】(1)A应该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物理调节方式除了上面的还应该有骨骼肌颤栗,代谢方式调节还应该有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2)人体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人在高温环境中主要是蒸发散热。(3)受到寒冷刺激时完整的反射弧是皮肤冷觉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到传出神经到甲状腺。(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5)兴奋时膜外钠离子会大量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43. 【分析】本题以a-银环蛇毒为素材,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考查了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从图解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此题的关键除了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是吞(巨)噬细胞、是T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是记忆B细胞、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解答】(1)由图可知,细胞是图示细胞,作用是摄取、处理、传递银环蛇毒(抗原),细胞是B淋巴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2)由图及分析可知,物质A是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物质B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3)通过-银环蛇毒的过程代表二次免疫反应,其特点是反应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4)人们通常将毒的银环蛇毒注入马体内,一段时间后,提取马的血清,制成抗银环蛇毒的药物。马血清中药物成分(抗体)是由图中 浆细胞产生。为了检测提取的血清中是否已含有所需的药物成分(抗体),通常用-银环蛇毒(抗原)对该血清进行检测,该血清中有效的药物成分(抗体)是马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44. 【分析】本题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解答】(1)当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电位变化是内正外负。(2)图中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3)据图分析,是突触间隙,它由细胞外液中的组织液组成。(4)据图可知,是突触后膜,主要由神经元上的细胞体或树突组成。(5)膜上“受体”具有信号识别作用,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45. 【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生长素发现相关实验的能力。【解答】(1)图1和2的单一变量是有无单侧光照射,无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2)图2和3的单一变量是有无胚芽鞘尖端,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无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不生长,证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是胚芽鞘尖端。(3)图2和4的单一变量是尖端有无光照射,能照射到单侧光的一组向光弯曲生长,不能照射到单侧光的一组直立生长,可证明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4)图6和7的单一变量是放置的琼脂块有没有放置过胚芽鞘尖端,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一组弯曲生长,没有放过胚芽鞘尖端的一组不生长也不弯曲,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某种促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并通过琼脂向下部运输。46.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 8/9。(4)由于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5)求得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得出A答案正确。这种方法只能求出种群密度的大概值或者是平均值,不是很准确,所以B选项错误。取样的时候会存在偶然性,所以再重新取样不可能完全是一样的值,所以C选项错误。此方法应为多点取样的方法,所以D选项错误。本题解题关键是考查标志重补法的概念和种群密度的概念还有种群密度的求值方法。故答案为:(1)N=Mn/m (2)144 高 (3)8/9(32/36) (4)2.5:1 (5)A 47.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1)由图可知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在c点;鼠群在时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繁殖速度最快的点在b点;捕杀老鼠的最佳时机应在鼠群的低密度时期,即a点。(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60=45:10,N=270,故该地区约有麻雀270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