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82491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I)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夷王时,纪侯在周王前进谗言,致使齐哀公被烹杀。传九世之后,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出兵灭了纪国,为齐哀公报了仇。这反映出A. 西周中央集权的加强B. 春秋时分封制被破坏C. 西周奴隶制统治衰落D. 春秋时出现诸侯争霸【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出兵灭了纪国”的内容结合周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为破坏了周代分封制确立的政治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襄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与西周时期的政治形态无关,且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错误,齐襄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与西周时期的政治形态无关,且材料并未体现奴隶制统治的衰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齐襄公为报仇灭纪国,没有体现诸侯争霸的内容。2.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B. 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C. 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D. 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孟尝君“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各国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诸侯争霸结局,故A项错误;“无奈抉择”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下移,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士”阶层,体现不出分化明显,故D项错误;3.“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4.战国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初行为市”不是以前没有“市”,而是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设官管理,即“置市”;此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上措施A. 促进商业资本的迅速积累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C. 有利于秦国军队实力增长D. 抑制农民弃农经商的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而是从此时开始在城(首先是在都城)中建立市场,设官管理”和材料“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知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促进商业资本的迅速积累,排除A。材料和军队无关,排除C。材料针对的是商人,不是农民,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D。5.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可见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选B。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排除D。6.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兴辟雍庠(学校)序而教诲之”。但汉高祖以“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故他的建议被束之高阁。出现“亦未暇遑庠序之事”的主要原因是A. 诸侯叛乱致使政局动荡B. 对匈奴的战争耗费国力C. 皇帝缺乏礼乐文治意识D. 察举制使得人才得以重用【答案】C【解析】【详解】汉高祖以“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为由,而“未暇遑庠序之事也”说明汉高祖缺乏礼乐文治意识,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诸侯叛乱只是借口,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察举制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D。7.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 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C. 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D. 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是在明清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管理,且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8.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D.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知,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选B。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排除A。宋高宗的召见体现的是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不是政治地位,排除C。宋高宗的召见是对鱼羹味道独特的肯定,与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无关,排除D。9.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A. 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B. 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C. 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的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改革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而不是反映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10.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B. 对宰相权力进行制约C. 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D. 使宰相制度规范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 位高于宰相,说明统治者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的信息,排除A。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故C表述错误,排除C。宰相制度在秦朝已经完善,排除D。11.下表是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 海外贸易长期发达B.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 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 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看,17-19东南亚部分国家世纪华人宗教碑铭数量的增加反映了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选D。17-19世纪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信息,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不能得出“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的结论,排除C。【点睛】认真阅读表格信息,全面把握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只是反映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不能加入主观理解而脱离材料,这也是做好历史选择题的重要方法。12.某大臣因得到皇帝赏识,飞黄腾达,在六年内先任同知宣政院事,后迁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等职,并最终做到了中书右丞相。这一史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间段?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某大臣先任同知宣政院事,后迁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等职,并最终做到了中书右丞相”可知该朝代有宣政院、枢密院、御史大夫、中书省等机构或职位,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该朝代是元朝,它的存在时间是1276-1368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960-1127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没有宣政院,该朝代行政机构为中书门下,其长官称为同平章事而非丞相;B选项错误,1127-1276年是中国南宋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央机构设置与北宋时期基本一致;D选项错误,1368-1644年是中国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没有设置宣政院,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A. 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B. 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C.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 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衣冠禽兽”从赞语到贬义词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于封建政府官员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朝官员的服饰,明朝中期后,由于官场贪污腐败,某些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如同畜生,百姓渐渐将“衣冠禽兽”这个词语作为贬义词使用,反映了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该词汇含义变化与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无关,A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该词汇含义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选项错误;对封建政府官员态度的变化并非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D选项错误。【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衣冠禽兽”含义的变化,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4.在西欧国家中,英国并不是最早接触中国的西方国家,要晚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很久,从18世纪中晚期后渐渐地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便成为西方列强的先锋,其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 清朝政府政治日益腐朽C. 其他国家以军事侵略为主D. 英国较早实现生产力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英国“从18世纪中晚期后渐渐地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便成为西方列强的先锋”,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最早进入工业化,故选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无关,排除A。清朝政府政治日益腐朽和英国实力提升无关,排除B。侵略方式是否以军事侵略为主,这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材料“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便成为西方列强的先锋”,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完成,一方面急需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具备了成为急先锋的条件。15.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厂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A. 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B. 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C. 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D. 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近代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涉及轻工业而且涉及重工业,这说明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B项错在“相对完备”,故排除B;没有比较数据,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故C项错误。16.下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由此可见,当时A. 民众对洋务企业寄予厚望B. 中国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已经产生C. 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D.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时捉襟见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股票是近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就发行了股票,这充分说明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的厚望,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的股票,没有涉及证券交易市场,故B项错误;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不是军事工业,故D项错误。17.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B. 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C. 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D. 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军事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故选A。根据所学知识,关于杨村战役,材料“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可见,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故排除B。西方记者的报道也未必夸大其词,故排除C。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应该主要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排除D。【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材料“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从材料出发,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客观分析材料和选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18.下面是某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这一目录全面反映出A. 作者清晰的史学观念B.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历程C. 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D. 19世纪10、20年代历史全景【答案】C【解析】【详解】目录涉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过、影响等,说清楚了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选C。目录体现不出史学观念,排除A。目录中的第二章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故排除B。材料只是涉及20世纪10、20年代的政治和思想,不是19世纪10、20年代历史全景,排除D。【点睛】认真阅读目录信息,全面把握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目录涉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过、影响据此可以得出正确结论。19.1927年1月,英国政府对武汉工人冲占租界一事,不仅不作为,还表示“在武汉发生排外骚动时,不允英军保护英租界附近的海关,也不保护在海关供职的英国臣民。”究其原因,主要是A. 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B. 英国正忙于应对经济危机C. 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蓬勃D. 英国在北伐时期严守中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政府营造对华“友好”形象,以博取中国人民的好感,改善中国民族主义者心目中的英国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英国为摆脱其在中国革命洪流中首当其冲的困境,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绥靖政策是英美等国于20世纪30年代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一种外交妥协政策,与材料中事件无关,排除A;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时间是1929年10月,并非此事件出现的原因,排除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时期英国对华软硬兼施,两手并用,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并未严守中立,排除D。20.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A.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B.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都有大幅增长,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轻工业部门,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侧重于提高生产力,故C项错误;在三大改造后期,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我党已逐渐滋生出左倾冒进思想,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21.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22.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地区,应当维持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六十斤,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口粮标准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斤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A. 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压力B. 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C. 最大限度的缓解经济困难压力D. 为恢复农业提供充足劳动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9年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试图普遍降低口粮标准来最大限度的缓解经济困难的压力,故C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不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是“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此时国民经济已经开始调整,不可能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和农业劳动力无关,故D项错误。2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挂起钩来,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应充分体现差别。这一决议A. 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B. 主要是针对平均主义分配的部门C. 体现市场在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D. 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故A项错误;这一决议不仅是针对平均主义分配的部门,故B项错误;十四届三中全会体现了市场在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故C项错误;“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24.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A. 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B. 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C. 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D. 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十届全国人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的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故选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巨大,目前还未完成,故排除A。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的是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法制建设,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中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不是多元化发展,排除C。25.1970年1月8日,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C.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中美双方都释放了和缓的信号,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美国霸权地位衰落,故D项错误。26.王绍光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选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打破精英跟一般人的界线,才能有真民主。由此可见,他认为抽签选举制A. 不存在忽视公民素养的弊病B.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C. 有利于排除精英对民主干扰D. 保障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他主张采用抽签选举制和轮流坐庄的形式让“所有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因此他认为抽签选举制保障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故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结合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缺陷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制和轮流坐庄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因此他忽视了公民素养的弊病,排除A;依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他认为抽签选举制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都有参政机会,轮流坐庄,精英依然可以参与民主政治,因此并未排除精英对民主的干扰,排除 C。27.据记载,从1400年以后到1642年之间,英国国王没有议会的批准,要提高税收的企图大多没有实现。为筹款国王通常会和议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反映出英国( )A. 具有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 B. “君权神授”没有历史的根基C. 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 D. 国家经济管理权已归属议会【答案】A【解析】【详解】“从1400年以后到1642年之间,英国国王没有议会的批准,要提高税收的企图大多没有实现”这说明英国议会限制王权具有久远的传统,故A项正确;材料和“君权神授”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是在18世纪中后期,故C项错误;国家经济管理权归属议会是在君主立宪制完善以后,故D项错误。28.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A.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D.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知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故选A。两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秉持相同阶级立场,故排除B。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不是权力的中心,排除C。从材料“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知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联系美国两党制信息可以回答。29.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平民诗人伯顿布拉利写道:“一位生产者交纳的,一美元来享受服务。(一美元给政府,用于试验的开支。)一美元给赚钱者,勤俭节约的人。(一美元给浪费者,这真是五五分成!)”这句话认为“新政”A. 赢得了广大民众支持B. 以工代赈做法大获成功C. 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D. 促进美国经济迅速恢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一位生产者交纳的,一美元来享受服务。(一美元给政府,用于试验的开支。)一美元给赚钱者,勤俭节约的人。(一美元给浪费者,这真是五五分成!)”说明政府的开支劳而无功,即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罗斯福新政“赢得了广大民众支持”的信息,排除A。以工代赈缓解了失业,B项“大获成功”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也没有说明美国经济迅速恢复,故排除D。【点睛】理解“一位生产者交纳的,一美元来享受服务。(一美元给政府,用于试验的开支。)一美元给赚钱者,勤俭节约的人。(一美元给浪费者,这真是五五分成!)”是解题的关键,该信息说明了政府的开支劳而无功,可知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30.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A.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C.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D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没有协调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24分,32题16分.)3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时间:1937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3)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全民族的英勇奋战,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等等。国际社会的正义支持(或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等等。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4)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解析】【详解】第一小问,(1)本题属于简单识记,从课本知识可知七七事变的时间第二小问,从材料“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结合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的意义可知。(2)第一小问,从材料“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可知特点是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从材料“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可知特点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第二小问,结合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和百团大战的意义可知。(3)第一小问,从材料“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可知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其余可以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作用等角度展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分析。(4)从材料“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可知中国地位的变化。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剧作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半个世纪里,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六君子菜市口血迹未干,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要求写出情节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概述和评价示例一: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概述和评价: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示例二:情节: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取情节简明,概括和评价清晰准确,表述完整,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可提取的情节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然后依据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及影响相关所学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价;再如提取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然后依据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及其历史功绩进行概述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