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3周周训练.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77599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3周周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3周周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3周周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13周周训练1.意大利建筑师罗西认为,城市空间肌理、广场等城市结构集中体现了每一个城市精神与文化身份。与罗西同一时代的建筑学界另一位杰出人物、美国城市学家林奇通过大量的环境认知实证调研提出了有利于文化认同的城市五要素:地标、节点、路径、区域、边界。建筑师对城市结构的设计( )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表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蕴含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追求 决定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A. B. C. D.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A. B. C. D.3.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中说:“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先是它敏感地描绘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由此可见( ) 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不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不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A. B. C. D.4.近年来,潇湘雨荷花亭等中国风歌曲深受观众喜爱。歌曲创作者将意境隽永的古诗词融入到现代旋律中来,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代歌曲发展的主要源头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创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A. B. C. D.5.徽语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汉语方言,轻柔舒缓、抑扬顿挫。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即使在徽州当地,发音也是千差万别,但这似乎并未成为梗阻外出多年的徽商见面时用浓浓家乡话交流的亲切感。这说明(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地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归属感A. B. C. D.6.汉书记载: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未曾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实践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C.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D.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围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对竞技的渴望。一千多年,围棋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如今,围棋爱好者遍布世界各地。可见(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各民族之间具有共通的文化价值追求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A. B. C. D. 8.潍坊青州人冯在亮因交通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他所经营的公司也陷入困境,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克服重重困难使公司重获生机,并积极回报社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下列诗词名句与冯在亮的事迹体现的人文思想不一致的是( )A.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陈俊卿) B.路漫漫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9.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A. B. C. D.10.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神州大地悄然崛起一个“最美群体”。平凡中彰显大爱,震撼中激扬正气;平民英雄让感动常在,让真情永存。这启示我们应该( )贵义贱利,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志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崇德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 知行统一,身体力行正当时代先锋A. B. C. D.11.2013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犬儒主义与投机主义比道德损坏更可怕,批甄嬛传:以恶抗恶腐蚀社会道德。提出影视创作要学习韩剧大长今的宣传主题: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这启示我们( )A.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实再现 B.文学作品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 C.文学创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D.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而进行的特殊生产活动 12.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叫停”是因为这些不恰当的开发( )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功能,不利于经济利益的实现 扭曲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传承和创新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文化复古主义的表现 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A. B. C. D.13.皮影,这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艺术,身具梦幻魅力,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优美的雕刻造型与动听的地方唱腔、方言道白相结合,戏中有戏,画中有戏,真绝活也。这说明,传统文化只有坚持( )A.中西合璧,才能做到薪火相传 B.兼收并蓄,才能铸就博大精深 C.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时代发展 D.借鉴融合,才能引领文化发展14.右图人长寿是艺术大师齐白石的篆刻作品。齐白石出身贫寒,学过木匠,推崇“独造”,将砍柴的刀法用于篆刻,其篆刻作品取汉隶碑篆法,成为“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艺术大师的成就表明( )A.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B.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植着开拓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 C.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D.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才能使传统艺术历久弥新15.xx国庆节成了国内一些知名景区的“国庆劫”。本该是审美的休闲游,却成为了不得不直面国人功德缺陷的“审丑”之旅。要改变这一状况( )A.要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B.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 C.要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 D.要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公民的头脑16.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科学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之所以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A.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现代工业文明告诉发展,使物质生活的富足成为现实。然而,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人口的膨胀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处理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经过了这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自觉地行动。据此回答17-18题。17.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源于生活实践 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是哲学思想C.哲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18.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主要说明( )A.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 B.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需要智慧、需要哲学C.哲学是给人正确认识的学问 D.对世界的思考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保证19.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我不知道。”“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C.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和动因 D.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20.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2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的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文化上看,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次、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20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2013年10月15日,新修订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新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这样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新规中关于洋地名的禁止条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叫停地名的人认为:“凡商业楼盘取洋名,为的是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值,利于项目推广。”“公共性质的广场设施取洋名,更多出于时尚高贵等心理需要。仰视舶来文化,满足的是一种社会心理,无论喜欢与否,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商业现实。”“用法律规定捍卫本土文化的纯洁,是对自身文化不自信。”支持叫停洋地名的人认为:“热衷洋地名体现出一部分人的崇洋心态,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思想文化是民族根脉,理应以强力加以捍卫。”“楼盘名称也是城市地名的一部分,它事实上代表着一种城市形象和文化符号,反映着当地的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洋名、怪名泛滥,让城市地名日益陷入粗俗与搞笑之中,我们城市的地名文化已经被开发商绑架,其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地名文化。”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中禁止使用洋名作地名的规定,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20分)宜宾市一中xx级政治学科文化生活周训练(文化+哲学第一课)参考答案第卷 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BABBADBCBD11121314151617181920CDBDBCABCB第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21.(20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强认同,扩大影响。22.(20分)观点一:反对禁止使用洋名做地名的规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借鉴洋地名作地名,顺应了时代潮流,可以营造国际化氛围,推动经济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借鉴洋名做地名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借鉴洋地名作地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创新。借鉴洋地名作为地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洋地名,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观点二:支持禁止使用洋地名作地名的规定。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地名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名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地名的纯洁性。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取地名要克服崇洋心态,对自身文化要充分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