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76300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75分)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的思想,故符合题意;是维护周朝的礼,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与体现“爱人之心”相违背;是教育思想,而不是政治思想,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B。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下之害”的原因是由于“国之与国之相攻”“ 不相爱”。因此可以推断是墨子,符合墨子的观点是B项,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此C正确。AD为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为道家思想,故排除。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 “君舟民水”主张 B. “大一统”的思想C. “民贵君轻”主张 D. “无为而治”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故B项正确;AC项不符合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要求,排除;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4.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A. 孟子 B. 韩非子C. 董仲舒 D. 朱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可知此应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的史实。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 易经 B. 论语 C. 孟子 D. 春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得到体现,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张,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其主要的思想有“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这些思想被汉武帝所接受,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6.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将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自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 霾是灾难的象征B. 君权神授C. 天人感应D. 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C正确。霾是灾难的象征,没有突出皇帝三省其身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然规律的遵循问题,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7.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A. 冲击了传统教育B. 得到统治者的推崇C. 受外来文化影响D. 再现孔子思想精髓【答案】C【解析】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宣传儒家思想的著作,“冲击了传统教育”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作,“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吸收了西方的民权思想,故C项正确,“再现孔子思想精髓”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名师点睛】选出符合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的共同点的选项即可,A项不符合四书章句集注,B项不符合孔子改制考,D项表述错误。8.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A. 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B. 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C. 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D. 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这符合理学的特点,故C项正确。孟子倡导浩然之气,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A。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B。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强调理学不符,排除D。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这个新角度是指“天理”的角度,即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思考问题属于老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天人感应出发属于董仲舒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家们是压抑人性而非.从人的本性出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1. “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A. 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B. 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 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D. 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君以制命为职”可知,宋明理学依然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所以答案选A。B、C材料没有涉及;D也是宋明理学的内涵,但并不是其本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本质12.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A. 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C. 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D. 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以孔子、朱熹是非为是非,体现了王阳明强调要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的大同社会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王阳明的“致良知”,故C项错误。13.某位思想家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重视物质也重视功利,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这位思想家是A. 朱熹 B. 王守仁 C. 李贽 D. 黄宗羲【答案】C【解析】李贽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不必遵循圣人的三纲五常,故本题选C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不可能放弃正统的儒家观念,故项错误;王守仁是心学代表,以儒家思想为主,故项错误;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4.明末清初学者唐甑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张和他相似的是()A. 徐光启 B. 李贽 C. 黄宗羲 D. 魏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甄是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的,但是尚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故C项正确;徐光启是明清的农学家,故A项排除;李贽没有对君主专制批判的内容,故B项排除;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反对君主专制的,故D项排除。15.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A. 四书集注 B. 日知录C. 天下郡国利病书 D. 海国图志【答案】A【解析】四书集注是儒家理学名著,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与材料“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体现了丰富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6.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A. 反对迷信权威B. 反对封建礼教C. 抨击君主专制D. 提倡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传习录这段话表达的含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是是否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所以他表达的关键是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因此体现出反对封建迷信的态度,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传习录入手,如果课外知识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得知传习录是王守仁的作品,所以这段话是王守仁所说,也就是体现的是他的心学思想。以此为基础有助于我们对选项内容的判断。17.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A. 地动仪B. 造纸术C. 雕版印刷术D. 罗盘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盘针应用于航海技术,促进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未知的区域相继被发现,由此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世界”到来,答案选D,A B C三项的功能与大航海时代的出现无关。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点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并称为四大发明,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是集中在这些科技成就产生的年代以及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是考查他们对西方近代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18.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筑城技术更加注重城墙的坚固性;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究其原因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巩固统治的需要;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19. 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 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C. 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D. 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到后来的提存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知,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传统医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来源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知在南方人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遍布全国,排除;据材料中“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可知生产成本较低,正确;“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还魂纸制造要简单的多,排除;“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了原料来源更为广泛,正确,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21.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22.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必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A. 技艺先进 B. 实用性强 C. 体系完整 D. 注重实验【答案】B【解析】针灸、节气等均是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即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技艺先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反映出体系完整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科技是不注重实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针灸、节气等体现的是实用性强。23.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统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 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24.某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选B。A错在纸质书,C错在楷书,D错在现实主义,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楚辞;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2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天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发展,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事实上,天象和君权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种所谓的联系是由官方统治者构建的,C项言过其实,排除。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故D项正确。26.某人生活在明朝,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 喜欢画山水画 读带插图的小说 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喜欢听京剧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明朝时”,京剧形成于清代,排除含选项即可,因此选D。考点:中国古代戏曲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27.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在艺术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文人画的主要原因。28. 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这说明魏碑A. 在当时盛行于南北B. 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C. 创立了楷书书体形式D. 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从材料来看,北魏的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和后人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它对南朝的影响;B选项说法错误,刻石记功早就出现;C选项说法错误,楷书早已经存在;D选项说法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北魏的书法发展【名师点睛】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晋人尚韵其实就是对老子特别是庄子式的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和追寻。“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29. 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 “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 “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C. “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晋人尚韵”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体现出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是“重文轻武”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是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3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傩戏【答案】A【解析】风俗画是随着宋代商业发展兴盛起来的描绘社会风俗习气的画作,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文人画则为文人高雅艺术,反映了高雅文化倾向,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市民文学的代表,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都出现在宋元之前,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元曲是元代市民文学的代表,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二者都反映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故D项错误。点睛:题干提到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出现文化世俗化和高雅文化两种倾向,因此可以判断对应的艺术形式都应出现在宋元以后,并且前为世俗化艺术,后为高雅艺术。31.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画派时,认为该画派的风格是“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A. 山水画 B. 花鸟画 C. 人物画 D. 文人画【答案】D【解析】【详解】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强调的是绘画内容,与材料“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不符,故A项错误;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成为花鸟画,同样强调绘画的内容,故B项错误;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亦在强调绘画内容,故C项错误;文人画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与材料“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相符,故D项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32.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A. 教化功能B. 娱乐功能C. 程式化特点D. 虚拟性特征【答案】A【解析】据材料“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可以得出古代戏曲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古代戏曲有娱乐功能,程式化特点,有虚拟性特征,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排除B、C、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联系古代戏曲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33. xx,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广泛关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C.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 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标志,故选A,BCD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甲骨文34.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 小说的浪漫风格B. 戏曲艺术的虚拟化C. 说书人的随性夸张D. 绘画的意象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戏曲的虚拟性表现在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等方面,B项符合材料信息。A小说错误;C和D不符合戏剧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特点35. 张炎在词派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A. 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 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C. 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 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宋词36. 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A. 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B. 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C. 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D.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引文“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指出了楚辞的巨大成就,即“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意为楚辞的气概能够压倒古人,文辞可以超越今后的文人,它的华采使人惊奇,艳丽使人叹绝,没有可以和它媲美的,据此分析可知楚辞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D符合题意。A是汉赋的特点;B项“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期时代特征文艺成就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唐诗繁荣宋元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明清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37.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 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A. 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B. 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C. 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D. 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项错误;元杂剧所反映是元代社会的现状,而基本没有涉及到政治观点,故C项错误;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材料强调因为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D项错误。38.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A. 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B. 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 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D. 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答案】C【解析】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对封建统治秩序冲击有限,故A项错误;红楼梦没有描绘新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不符,故C项正确;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程朱理学不符,且红楼梦本身属于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冲击是有限的。39.有学者认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中。”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印痕有着淋漓尽致体现的是()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印痕有着淋漓尽致体现的应该是西游记故A项正确;B项是农民题材的小说,与宗教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与宗教关系也不紧密,故排除;D项是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宗教信息体现也不明显,故排除。40.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 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 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小说的影响,题眼是“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但是佛教观念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思想的落后,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帮助,但是小说内容有虚构之处,其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小说又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引导他们向善,可知C项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需考证,不能说小说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内涵,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影响41.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A. 农政全书 B. 海国图志C. 天朝田亩制度 D. 各国律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料,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可知,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结合选项判断,可知:A项是明朝徐光启的农业著作,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纲领,D项是关于法律的书籍,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蒸汽机”,排除ABD;而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介绍西方的书籍,很可能会出现关于蒸汽机的介绍。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阶段)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42.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 民主共和B. 改良维新C. 暴力革命D. 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新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民主共和,故A排除。材料反对暴力革命,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43.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未能“全面的否定”,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而非“民族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表明维新思想的客观作用,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而非“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44.“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 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 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 主张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生气未绝,活动全失”可知,钱穆思想的核心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B;材料讲的是革新人士对外来文化追求,所以排除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45.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早期维新思想C. 设议院、开国会D.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答案】A【解析】题干中“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指的是只学习西方富强的表面器物,而未对西方富强的根源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进行学习的方法,反映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思想,故答案选A。B项未涉及经济改革;CD项已在学习西方富强的根源,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46.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A. 彻底废除旧制度B. 民主和科学C.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 民主和共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民主和科学以及新文化的要求都是由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这三者都从不同方面掀起了反封建制度的斗争,但都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封建制度的要求。但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它们的共同要求。因此选C。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点评: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在演进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复习时应抓住一条主线: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从学习西方的经济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关注两个主题:一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二是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47.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 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B.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通过自然科学的讲解和“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对当时社会中封建迷信思想进行抨击以追求科学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严复的维新思想,C项中的“自由”和D项中的“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48.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A. 救亡图存B. 维新变法C. 实业救国D. 追求民主【答案】A【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所以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救亡图存而非维新变法、实业救国、 追求民主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49.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译载了玩偶之家,这部剧作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 提倡民主科学 B. 提倡新道德C. 提倡新文学 D. 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而最后离家出走说明了主人公娜拉受到了新道德的洗礼,这也表明新文化运动在提倡新道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科学、新文学,更未提到马克思主义,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0.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表示“劳动阶级的枷锁镣铐分明是自由主义带上的,若仍旧妄想否认政治是彻底的改造,迷信自由主义万能,岂不是睁着眼睛走错路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陈独秀倾向于改良主义 B. 陈独秀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 陈独秀反对民主自由 D. 陈独秀转向“以俄为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劳动阶级的枷锁镣铐分明是自由主义带上的,若仍旧妄想否认政治是彻底的改造,迷信自由主义万能”可以看出陈独秀已具有初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即陈独秀转向“以俄为师”,反对改良主义,故D项正确,A项错误;陈独秀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制度,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中“1920年”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第卷(主观题,共25分)51.xx1月人民论坛提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l)依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聆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贵虚,陈骄贵齐,阳生贵己,孙殡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承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2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彼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赞藏书卷材料五、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脾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伦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张君劝明日之中国文化(3)据材料四,指出李赞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五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是什么? 材料六、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4)依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答案】(1)当时思想家倡导“和”的时代背景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奴隶制瓦解,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找治理国家的方法;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趋于包容。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儒家倡导“仁”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缺陷:个人独立意识淡薄;伦理思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感情为主,缺乏理性(4)表现:经济起步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兴起政体变革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理学等方面来分析。【详解】(l)第一小问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奴隶制瓦解,生产力提高,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即可分析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题意再结合道家、儒家、墨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即可。(2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思想界由百家争鸣逐渐发展到思想统一,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由材料“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脾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