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72714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I)一、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2、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邰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迅速转型D.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这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 封建制度在当时无法有效运行 B. 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 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素质得不到保障 D. 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4、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5、“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6、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 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7、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8、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9、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要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10、“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新型的国家形态”主要是指秦朝( )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度 D.确立皇帝制度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的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察举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12、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13、下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根据表中的、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 )官僚机构机构职责掌典领百官。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通“专”)判省事。掌佐天下执大正,而总判省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B. 尚书省、礼部、中书省、户部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D. 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14、钱穆曾经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1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16、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下列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A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C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17、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都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 约法省禁,宽严相济C. 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 法贵简当,通俗易懂18、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是职能基本未变19、 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 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20、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 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时间职位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8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6分)(4)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6分)22、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 -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 -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8分)(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作用。(8分) 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A 2、B 3、C 4、C 5、B 6、B 7、D 8、D 9、B 10、A 11、D 12、B 13、C 14、D 15、B 16、C 17、D 18、D 19、C 20、C二、非选择题21、(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2分)制度基础: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2分)(2)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8分)(3)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2分)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 )(4)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2分)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4分)22、(1)标准:德才兼备 (2分)措施:发展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和科举取士人数;提高进士科地位;制定选官标准。(6分)(2) 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