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72475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指导意见学习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 2.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3.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知识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表现(1)经济上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知识点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概况魏国、楚国改革国家人物变法内容影响魏国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a.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b.推行“平籴法”c.制定法经,加强法制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a.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b.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裁免冗吏,削减官俸,严禁私门请托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其他诸侯国: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改革。知识点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必要性:偏居关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落后于中原各国。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总体面貌无根本改观。2.可能性(1)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注重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2)历史机遇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实现富国强兵。,【概念阐释】1.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也就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2.法经: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制定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其基本特点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体现法家“重刑轻罪”的思想。【易错提醒】1.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2.李悝变法与管仲改革中的赋税制度和农业政策都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使井田制逐步瓦解,而不是废除了井田制。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是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并没有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的地位。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不同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旧阶级力量对比的差异。5.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主观条件是秦统治者意图改变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思维点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1)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3.“平籴法”是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结构图示】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二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1.史料一反映了经济发展导致了政治的变革。体现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实力增强,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2.史料二强调战争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国力强弱决定对外战争的胜负。1.结合史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提示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强立”有什么关系?提示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史论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内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史料二(李悝)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史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史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改革主张。2.史料二、三反映了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变法改革;体现了粮价高低的影响。1.史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提示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史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提示平籴法。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3.结合史料二、三,分析春秋战国改革的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提示共同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史论归纳1.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认识(1)内容政治上,改善吏治,大大削弱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法制上,法经等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2)影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国强兵,巩固了自身统治。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背景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方向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影响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推动了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本题抓住限定词“不包括”,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非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B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与D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正确。答案A3.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答案B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答案D5.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从行政区划、军事管理、兵民关系、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答案(1)内容: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鼓励外贸。(2)影响: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1.“(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解析材料中楚国的楚庄王、韩国的韩桓惠王,表明分封制存在;而从材料“已破陈,即县之”“上党郡”可以判断郡县制存在。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2.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解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私田出现并得到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被动摇。答案D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解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主义。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答案B4.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逐步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解析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A、B、D三项均不涉及社会制度变革,故选C项。答案C5.“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解析“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7.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答案C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C.充斥尚武精神 D.矛盾重重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信息体现出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相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3)综合上述问题,说明新变化出现的进步意义。解析材料一反映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时期私田的出现,所以第(1)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材料三可得出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和兼并战争激烈的社会现实。第(3)问可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其进步意义。答案(1)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3)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