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067453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2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A人民习惯了压迫 B王朝财力充裕C国内上下一心 D实现了中央集权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化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4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5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6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D行政效率提高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8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9清代嘉庆朝礼亲王昭梿曾说:“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宪皇帝(雍正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可见当时奏折制度的实施A要求皇帝具备勤政意识B放宽了权臣干政的权限C较好地理清了君相关系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10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盩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汉书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摘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1【答案】B【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正确,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是中央集权,政令能够畅通无阻,所以就会出现征发很多人服徭役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秦王朝财力并不充裕,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推行严刑酷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并非上下一心,C不符合题意,排除。3【答案】A 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据材料“上帝的嫡长子”可知秦始皇仍然受宗法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其他人不能称朕”“秦代周,水灭火”可知秦始皇追求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朝用法家思想管理国家,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道”作为地方区划,有军事权,并有很大独立性,权力很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为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A项正确;引发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这些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这一现象容易使地方割据、分裂,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说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未说边患问题,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中朝”“政事堂”“中书门下”“被排除于宰相之列”反映了汉唐时期相权的不断削弱。 故C说法正确。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观念,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最突出的表现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得出宣慰司属于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只是宣慰司的职责之一,故C项错误;地方最高官府为行省,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雍正帝实行奏折制度的勤政意识,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削弱权臣干政的权限,不是放宽,故B错误;清朝没有宰相职务,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的问题,故D错误。10【答案】B 11【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4)外在:时代的变化。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汉朝初年诸侯王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采用俸禄制,诸侯王地位就相当于郡守县令。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创立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第(4)问,结合时代因素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方面来分析。12【答案】(1)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监察官的要求日益严格,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