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65236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I卷 选择题(本卷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这说明()A 王权权威提高 B官僚政治萌发C宗族等级严格 D周王权威削弱2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尚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B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D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3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4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5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6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淸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7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8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9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10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1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12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13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4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15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16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A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17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A宣扬神权至上观念B保障公民平等C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维护贵族政治18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A极端民主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C政治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19“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20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名祖英雄。这一举措意在()A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B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C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D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21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22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 “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 这一变化()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23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B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C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D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24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251649年,当查理一世被处死时,数以万计的英国民众齐声痛哭;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时,英国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登陆英圈也同样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反映英国()A受历史传统影响大B民众民主意识淡薄C君主立宪制确立艰难D君主专制影响深远261787年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A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B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C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D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27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禅位嘉庆,但仍居养心殿掌控朝政;同年9月17日,华盛顿完成了第二届总统任期,发表致合众国人民,退出候选总统行列。这两者都()A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B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体现了本国政体本质D推动了本国政体的创新28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29“(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30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A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B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C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3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33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C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34史迪威,(时任驻华美军总司令)向马歇尔(时任陆军参谋长)建议说:“我们援华的目的是支持中国抗日,那么凡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武装,都有权利得到我们的援助。我只想将我们对华援助的物资,拿出一小部分给中国共产党,支持他们抗日。”马歇尔答道:“你说服我并不难,因为你和我都是军人。但是,你要用这些话去说服总统,那就不行了,因为政治家思考的方法与我们不同。”这段对话反映出()A美国援华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B在援华物资分配上美国军方与美国政界存在根本分歧C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国家利益及战后的战略意图D美国政界没有正确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351877年,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A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B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C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D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36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37表2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表2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38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39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A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C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40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II卷、材料题(40分) 41(25分)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管理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10分)42(15分)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5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辅政大臣,说明王权的权威提高,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血缘政治,官僚政治萌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权政治,不是宗族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辅政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王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经济发展是人殉制最终崩溃而非得以维持的关键,故A项错误;材料中秦国、齐国、鲁国人殉制差异巨大,生存环境(崤山和泰山)和社会阶段正是影响这一社会习俗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人殉制度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遗留的产物,它与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决定社会习俗的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非是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等上层建筑,故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仪式之间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变化,故A项错误;诸侯争霸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体现且盟誓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诸侯间的争霸,故B项错误;盟誓不仅是诸侯与周王之间,还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冲击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和维护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冲击礼乐制与等级秩序,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故D项正确。4【答案】D 【解析】“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相关,故D项正确。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了一定程度制约,故C项正确;“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且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种植情况,不能说明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江南部分地区大量种植,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8【答案】A 【解析】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与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间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强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11【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是在唐宋以后,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不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田庄内部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涉及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得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14【答案】C 【解析】自秦朝重农抑商以来,这种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虽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弛,但从未被取消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对造成过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春节和端午等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酝酿而非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材料所展示的主要是杭州市的风俗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的相对宽松只是城市生活一个方面的体现,属于不完整表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杭州的商业和服务业已然相当发达,这是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完善的一种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对坊市制度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与“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不符,是片面的,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处于中国文化轴心的地位,故B项错误;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与“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不符,是片面的,故C项错误;唐宋文化能够沟通“上游”和“下游”,说明它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故D项正确。17【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雅典城邦公开政务和财务,不涉及宣扬神权至上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城邦保障公民对政务的知情权,不涉及保障公民的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雅典城邦通过在公共建筑内公开法律、法令、决议以及收支账目等,培养公民参政素质,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城邦政务和财务的公开,有利于平民政治,不涉及维护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18【答案】A 【解析】罗马、两千年欧洲封建社会及近代西方均未采用雅典制度,这是因为雅典直接民主制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雅典,且直接民主制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产生严重的弊端,故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男性奴隶主阶级的民主,这种只适用于统治阶级的民主在阶级社会很普遍,因而民主范围过于狭窄并非罗马、两千年欧洲封建社会及近代西方均未采用雅典制度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民主制同样严格限制政治领袖的行为,故C项错误;共和是指各阶级各阶层均能平等地参与政权,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因而并非共和制,故D项错误。19【答案】B 【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表明用偶然性取代了能力与品德,故B项正确;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与材料中“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不符,故C项错误;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与材料中“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确定以地域为标准划分选区的政治选举模式,这种新的选区划分能否稳定下来,并在政治运作中发挥效力,克里斯提尼认识到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克里斯提尼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名祖英雄,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1【答案】A 【解析】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出私法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注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维护私有财产但主张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制,并不注重奴隶的人权,故D项错误。2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的变化,体现了一种自由、平等的思想,蕴含着自然法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从“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的变化是调整夫妻之间权利关系,与帝国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公民法缺乏灵活性,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从“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的变化有利于保障夫妻自由平等权利,但不是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呈现了先诉讼,而后申辩,但是没有体现侧重申辩,故A项错误;从诉讼到申辩只是审判的两个环节,所以无法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故B项错误;从诉讼到申辩只是审判的两个环节体现司法程序,故C项正确;旧俗无体现,故不能得出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的结论,故D项错误。2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是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故C项错误;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5【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虽受到传统的影响,但更多反映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强弱,故A项错误;近代君主仍然受到民众欢迎,说明民众的思想仍有待解放,民主意识比较单薄,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君主受民众欢迎,与材料主题不符,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与“1688年,威廉和玛丽登陆英国”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在不同的条款中规定,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和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并不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并没有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款,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不是妨碍政府权力的行使,故C项错误;根据这部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说明联邦政府的一些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27【答案】C 【解析】乾隆所属的清王朝已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他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衰落的趋势,故A项错误;华盛顿担任两届总统后退出候选总统行列,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错误;乾隆退位后仍掌控朝政,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而华盛顿担任两届总统后退出候选总统行列,则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本质,故C项正确;乾隆的做法没有推动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故D项错误。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社会各个阶级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产生了普遍的不满,换言之,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不可协调的产物,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材料并没有突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非沙皇专制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一战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29【答案】C 【解析】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不符,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指巴黎公社,与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与材料中“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相符,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与材料中“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不符,故D项错误。30【答案】C 【解析】“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表明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要求,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至1864年,也与材料中“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盲目的排外,与材料中“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表明是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北伐军与材料中“起义军”不符,故D项错误。3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部分,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同盟会会员在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同盟会会员把推翻满清统治作为了当时主要的奋斗目标,故D项错误。32【答案】B 【解析】1935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这个指示正式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 这是中共政策极为重大的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可知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故B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是在遵义会议上,故D项错误。3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党改变了抗战战略,重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抗战的重心一直在正面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民党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但并不代表国民党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都采用片面抗战路线,故B项错误;国民党强调“政治重于军事”,认识到政治斗争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其就赞同中共的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民党从“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调整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抗战战略,表明国民党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故D项正确。3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美国援华抗日的物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这说明美国援华的目的除了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以外,还另有所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在援华物资分配上美国军方与美国政界存在根本分歧,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美国援华抗日的物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这说明美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考虑到了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国家利益及战后的战略意图,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政界对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评价,故D项错误。35【答案】A 【解析】“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可以看出更多的商品得以出口,从而改变了传统两种所占的比例,故A项正确;“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的比例变化不是其升级造成的,故B项错误;“蚕丝、茶叶”出口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判断自然经济是否解体,也可能是其它手工业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要求说明“蚕丝出口”比例变化相对较少的社会原因,而不只是简单描述现象,故D项错误。36【答案】C 【解析】美苏争霸是造成半个世纪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两个超级大国根本不是在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美苏双方军力的对比与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可知,美苏冷战期间,双方一直在保持克制和避战,故C项正确;美苏的冷战对峙中,既有对抗和也有缓和,故D项错误。37【答案】C 【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东欧的经互会成员无一例外的采用的都是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种体制从长远来看是不符合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因为经互会的建立而有所扩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经互会在1962年“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在1988年“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在1991年“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可以推知经互会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在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经互会的演变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3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39【答案】C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建立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新外交,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全方位外交政策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与材料中时间“1956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中国提出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凡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国均愿意与之建交,这符合材料中内容,故C项正确;1956年时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分歧,但中国依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6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才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40【答案】D 【解析】中美双方的关系早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就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故A项错误;中美会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并没有促使世界格局的改变,故B项错误;中美两国从来没有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可知,毛泽东的这条横线,就是为了孤立和割裂苏联,故D项正确。41【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 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 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 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 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间的选拔制度。 (每个阶段概括2分,任意概括出其中4个阶段即可,共8分) 原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士族衰弱,庶族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每点2分,3点6分,4点7分) (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晋升唯功;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官纪严明,待遇优厚;(每点2分,3点6分,任意3点即可) 作用:?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每点2分,2点4分,任意2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沿革历程,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得出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得出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得出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的选拔制度;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士族衰弱,庶族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所学知识得出严格考核,晋升唯功;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官纪严明,待遇优厚;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回答。43【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4分) 措施:赐以爵位;减轻刑罚;假民公田;于以赈济。(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5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根据“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得出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措施,根据“不断地发布赐爵命”得出赐以爵位;根据“放免刑徒为庶民”得出减轻刑罚;根据“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得出假民公田;根据“赈济贫民”得出于以赈济。 (2)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进步性方面,根据“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出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性方面,根据“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得出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