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题 (V).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64062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题 (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题 (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题 (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化学10月月考试题 (V)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14 O 16 Na 23 S 32 Cl 35. 5 Fe 56 Cu 64 Zn 65本卷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到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B.制陶、冶金、酿酒等生产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C.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我国化学家在1965年第一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为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B.Na2O和Na2O2投入水中都能生成NaOHC.Na2O2和Na2O均可以露置在空气中保存D.NaCl的性质稳定,可用作调味品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氯水中的溶质就是Cl2分子B.氯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C.氯水在阳光下放置,会有气泡冒出D.为防止见光变质,应该用棕色瓶来保存氯水4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0.012 kg12C中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B.1 mol H2O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C.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D.2 mol水的摩尔质量是1 mol水的摩尔质量的2倍5同温同压下,氦气、氢气和氨气的体积比为321,则其原子个数比为A.123 B.433C.344 D.3216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0.1 mol BaCl2的溶液中Cl-数为0.1NAB.22 g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C.11.2 L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D.常温下NA个Cl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22.4 L7受降雨和洪水影响,某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卫生防疫人员要紧急配制0.01 molL-1的KMnO4消毒液,下列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取KMnO4样品时不慎在表面沾了点蒸馏水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1 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仍是1 molL-1B.制成0.5 L 10 molL-1的盐酸,需要HCl气体112 L(标准状况)C.0.5 L 2 molL-1的BaCl2溶液中,Ba2+和Cl-总数为36.021023D.10 g 98%的硫酸(密度为1.84 gcm-3)与10 mL 18.4 molL-1的硫酸的浓度是不同的9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3 g金属钠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B.2 g氢气所含原子数为NAC.17 g NH3所含的分子数为2NAD.NA个氧气分子和NA个氢气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6110在探究氯水性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及现象、解释和结论错误的是选项操作及现象解释和结论A将红色布条浸入新制氯水中,布条退色氯水中含有HClOB将Na2CO3固体加入新制氯水中,有无色气泡产生氯水中含有H+C将AgNO3溶液滴加到新制氯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氯水中含有ClD氯水久置后,溶液的酸性减弱HClO见光易分解11实验室需配制480 mL 1 molL-1NaOH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转移液体时,玻璃棒应紧靠容量瓶口B.用托盘天平称量19.2g NaOH固体C.容量瓶上标有温度、浓度、容积和压强D.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体积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少量蒸馏水至刻度线,会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低12下列溶液中的Na+与50 mL 1 molL-1Na3P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A.150 mL 3 molL-1NaCl溶液B.75 mL 2 molL-1NaNO3溶液C.150 mL 2 molL-1Na2SO4溶液D.75 mL 1 molL-1Na2S溶液13如下图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钠,加热至熔化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无水CuSO4与熔化的钠接触,瞬间产生耀眼的火花,同时有红色物质生成。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B.上述反应说明钠比铜活泼C.上述反应证明钠可以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D.加热且无水条件下,Na可以与CuSO4反应并生成Cu14浓硫酸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O4(浓)+CCO2+2H2O+2SO2,则12 g木炭和足量的浓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A.22.4 L B.44.8 LC.67.2 L D.89.6 L15有一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25 mL,在加入0.01 molL-1AgNO3溶液25 mL后,改加NaOH溶液,结果用去0.1 molL-1NaOH溶液25 mL恰好完全中和,则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2 molL-1 B.0.5 molL-1C.0.1 molL-1 D.0.25 molL-116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内分别放入0.1 mol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100 mL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甲=丁乙=丙D.丁甲乙丙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下列各变化中,反应为常温下的反应,A、C、D均含氯元素,且A为黄绿色气体,E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F是淡黄色粉末,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已知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把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请写出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A与石灰乳发生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有效成分是_。在空气中失效的原因是 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8(8分)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8.96 L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14.4 g。(1)CO的质量为_g。(2)CO的体积为_L。(3)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gmol-1。(4)混合气体的密度为_gL-1。19(12分)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的氧气。试回答下列问题:(1)乙中Na2O2可能发生的反应有(写化学方程式)_。(2)丙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丁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3)若把原装置连接顺序改为甲丙丁乙戊,则在装置戊中能否收集到氧气?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20. (12分)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480 mL 0.5 molL-1NaOH溶液以备使用。(1)该同学应选择_mL的容量瓶。(2)其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则如图操作应在下图中的_(填选项字母)之间。A.与 B.与C.与(3)该同学应称取NaOH固体_g,用质量为23.1 g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所需NaOH固体时,请在附表中选取所需的砝码大小_(填字母),并在下图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_(填字母)。附表砝码规格abcde砝码大小/g1005020105(4)若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则浓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1(6分)将13.0 g锌投入400 mL某浓度的盐酸中,锌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1)13.0 g锌的物质的量为_mol。(2)反应中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L。(3)反应前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 molL-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163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CAACBC DDDDACCCB17(每空2分,共14分)(1)Cl2 (2)2NaOH+Cl2NaCl+NaClO+H2O (3)先变红后褪色Cl2+H2OHCl+HClOCa(ClO)2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18(8分)(1)5.6(2)4.48(3)36(4)1.619(12分)(1)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2)除去过量的二氧化碳 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氧气)(3)不能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浓硫酸吸收了水蒸气,没有物质与Na2O2反应产生氧气20(每空2分,共12分)(1)500(2)C(3)10.0c、d c(4)无影响21(6分,每空2分)(1)0.2(2)4.48(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