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阅读 专题13 课内古文阅读习题1.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54817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阅读 专题13 课内古文阅读习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阅读 专题13 课内古文阅读习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贵阳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阅读 专题13 课内古文阅读习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课内古文阅读贵阳中考命题规律近三年贵阳中考考情分析2019年贵阳中考命题预测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题型题号分值从近3年的中考题来看,课内古文阅读是贵阳中考的必考考点。题型多样,题量为4小题,分值为12分。所选课内古文主要来自九年级教材,考查知识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比较阅读。一词多义考查实词、虚词,考查内容会涉及到七、八年级的课内古文,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句子翻译由简答题变为选择题,要求从四句文言句子的翻译中选出有误的一项;比较阅读涉及与九年级其他古文的对比。预测2019年课内古文阅读的考查形式没有明显变化。备考时,要熟记课内古文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与观点等,加强课内比较阅读的训练。xx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选择题192句子翻译选择题202内容理解填空题214比较阅读填表题224xx公输一词多义选择题192句子翻译选择题202内容理解填空题214比较阅读填表题224xx得助,失道寡助词语解释填空题194句子翻译简答题202内容理解填空题214比较阅读选择题222贵阳中考备考攻略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知识清单1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俱”,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2一词多义(1)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3)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5)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6)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尽头)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7)开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8)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9)空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3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3)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4)气象万千(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5)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6)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7)则有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8)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9)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4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名词,指做州郡的官)(2)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5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3)倒装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_(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照耀千里,(湖面)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_(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4段):写作者在岳阳楼上的所见所感。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写洞庭湖全景,并由景入情,提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写作记的时间,照应开头。3中心思想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三、古文翻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B连月不开诚宜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C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欧阳修醉翁亭记)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趋百里外(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在/到;B.天气放晴/扩大;C.日光/景色、景物;D.都是“曾经”的意思。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A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B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变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D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解析】C.应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3作者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引发的不同心情,目的是反衬古仁人“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用原文回答)的高尚情操,歌颂古仁人_以天下为己任_的博大胸襟。4(xx云南中考第17题)本文“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_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_ 醉翁亭记一、知识清单1一词多义(1)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连词,表顺承)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2)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3)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4)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5)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6)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7)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8)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9)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10)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11)开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2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意向)(2)射者中(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3)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3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5)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4特殊句式(1)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寓之酒”中间省略“于”)(3)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内容分析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点出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3中心思想通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三、古文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山间之朝暮也又何间焉(曹刿论战)B朝而往,暮而归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C至于负者歌于途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A.中/参与;B.早上/朝廷;C.都是“的人”的意思;D.用/因为。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B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C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D颓然乎其间者颓废在众人中间的人【解析】D.应翻译为:醉倒在众人中间的人。3本文第三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滁人游玩、_众宾欢_、_太守醉_。4本文中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谈到了“无丝竹之乱耳”。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_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宴席间的欢乐感到极其满足,不需丝竹之声来显示高雅悠然。体现了作者洒脱不羁的豪迈情怀。陋室铭表现了品质高尚之士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_湖心亭看雪一、知识清单1一词多义(1)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2)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4)一余拏一小舟(数词,一只)上下一白(副词,全)(5)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这里代指酒)2古今异义(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我;今义:剩下的)(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颜色,与“黑”相对)3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3)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4特殊句式(1)省略句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省略主语“余”)(2)倒装句大雪三日(定语前置)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隐隐露出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竭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2内容分析第1段: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经过及所见雪景。第一层:记述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第二层: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第一层:写亭中游人煮酒看雪,邀“余”同饮的情景。第二层: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3中心思想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三、古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B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C拉余同饮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陶渊明桃花源记)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解析】A.这/判断动词;B.都是“全”的意思;C.我/其余的;D.代词,他/语气词,难道。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B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D更有痴似相公者哪里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析】D.应翻译为: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本文描写雪后西湖景色的句子是“_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运用了_白描_的手法。4游记大多较简。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如此,本文着重“痴”,记承天寺夜游强调“闲”,你如何理解这“痴”与“闲”?_张岱的“痴”首先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对西湖雪景的极其喜爱之情,其次“痴”可理解为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_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知识清单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2一词多义(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某种办法)(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的手段)(3)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4)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如果)(5)于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比)万钟于我何加焉(表对象,对于)(6)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7)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8)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关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关系,但是)(9)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语气助词,给)(10)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某人)为宫室之美(助词,的)3古今异义(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3)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作物)(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4词类活用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获得生命的手段)5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恶有于死者甚”)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觉得不值得接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5)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2内容分析第1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第2段:从反面立论,论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3中心思想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三、古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义的高位厚禄),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义的高位厚禄),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义的高位厚禄),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1(xx贵阳中考第19题改编)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解析】A.都是副词,也;B.动词,舍弃、放弃/名词,房屋;C.介词,比/介词,对于;D.同“德”,动词,感激/动词,得到。2(xx贵阳中考第20题)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解析】D.应翻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3(xx贵阳中考第21题)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_舍生取义_”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_本心_”。4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孟子所著。下表对两篇文章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篇目项目中心论点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_保持“本心”_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举例论证_、道理论证和类比论证唐雎不辱使命一、知识清单1通假字(1)秦王不说(同“悦”,高兴,愉快)(2)故不错意也(同“措”,置意)(3)仓鹰击于殿上(同“苍”)2一词多义(1)徒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2)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同“慧”,聪明)(3)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4)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5)夫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6)以以头抢地耳(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3古今异义(1)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2)今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表判断,对,正确)(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4)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5)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6)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4词类活用(1)轻寡人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2)请广于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3)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使流)(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5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3)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请广于君(状语后置)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这是小看我吧?(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祖先手里继承了这块封地,只想守住它,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勇士真的发起怒来,就有二人尸首倒地,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都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赢得了胜利。3人物形象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中心思想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三、古文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面积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使百万人的尸体倒下,使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提着剑站起来。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愿终守之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B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C休祲降于天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秦王色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A.始终/死亡;B.疑问语气助词/和;C.从/在;D.都是“脸色”的意思。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A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也许会答应我B亦免冠徒跣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C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D徒以有先生也仅仅是因为有先生啊【解析】A.应翻译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3(xx贵阳中考第20题改编)本文第三、四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_A天子之怒;B.布衣之怒;C.唐雎挺剑而起;D.秦王色挠_4(xx贵阳中考第21题改编)本文第四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_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塑造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详略得当。_送东阳马生序一、知识清单1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2一词多义(1)以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把)以衾拥覆(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2)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3)至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到达)(4)和久而乃和(暖)言和而色夷(谦和)(5)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6)再主人日再食(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7)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略无慕艳意(羡慕)3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3)尝趋百里外(古义:跑,疾走;今义:趋势)(4)卒获有所闻(古义:终于;今义:兵;完毕)(5)穷冬烈风(古义:极;今义:贫穷,穷尽)(6)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汤水)(7)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8)右备容臭(古义:气味,这里指香气;今义:臭味,气味难闻)4词类活用(1)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2)录毕,走送之(动词作状语,跑着)(3)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红缨;用珠宝)(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上系)(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5特殊句式(1)省略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余”;“与游”中间省略“之”)色愈恭,礼愈至(省略主语“余”)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_(3)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中如果学业(还)有所不精通、道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说是别人的过错啊!_(5)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_ 2内容分析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第二层:写成年后求师的艰难。第2段:写自己外出求学的艰苦情况。第3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第4段: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3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三、古文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后,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了热水来给我浇洗后,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有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那样用手抄录,从别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B益慕圣贤之道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C当余之从师也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D主人日再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解析】A.因此/凭、靠;B.都是“更加”的意思;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D.供养/同“饲”,喂。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走着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B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C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完全没有羡慕的意思【解析】A.应翻译为:抄写完毕,跑着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3文章开头“_嗜学_”一词统领全文,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文中表现作者求学不辍的句子是“_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用原文回答)4(xx安顺中考第16题)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_示例:(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_曹刿论战一、知识清单1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允许)(2)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从)(3)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4)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因此)(5)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6)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7)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2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空间,时间)(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6)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7)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信用)(9)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之事;今义:忠诚)(10)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11)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的重复)(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平安)(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隶属,归属)3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作动词,击鼓进军)(3)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4)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之事)4特殊句式(1)判断句忠之属也(“也”表示判断)民弗从也夫战,勇气也(2)省略句乃入见(省略宾语“鲁庄公”)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应为“必以之分人”)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二、常见考点1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4)夫战,勇气也。打仗是靠勇气的。(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内容分析第1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2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铺垫。第3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3人物形象曹刿:关心国家,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富有远见卓识。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是虚心听取意见,虚心求教,实事求是,礼贤下士。4中心思想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三、古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柳宗元小石潭记)B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C何以战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D故逐之故余虽愚(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攻打/砍伐;B.参与/间或、偶尔;C.凭借/以致;D.都是“所以”的意思。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A肉食者鄙当权的人目光短浅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大大小小的牢狱之灾,即使不能明察C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了D望其旗靡望见他们战旗倒下了【解析】B.应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