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53828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I)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3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A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4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5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了“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D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互相牵制7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评价的领事裁判权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8学者徐中约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A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阐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9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10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A主张均分产品 B达到军事全盛 C开始封王建制 D调整经济政策11天王洪秀全出宫乘坐的是64人抬的龙凤黄舆,随行的有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共数千人。天朝朝里朝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在穿戴装饰上同是华丽奢侈,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材料反映了A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奢华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B太平天国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C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D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3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 A推动了农民政权的建立B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15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B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D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16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这造成的影响是A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B形成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C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D王权不断强化势必导致君主专制17雅典“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A参政是公民的义务B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C城邦公民自由平等D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8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A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B法律适应的主体范围的扩大C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增强D法律的时效性日益明显19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20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于完善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21纽约州代表汉密尔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一切社会都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前者是富裕的,出身名门的,后者是普通大众,很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汉密尔顿主张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建立有限制的君主制C反对赋予人民权利 D用宪法限制民主权利22自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23下图是1890年英国杂志刊登的题为放下方向舵的时事漫画,讲述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辞职的大事。根据当时德国政治体制,你认为最有可能让他辞职是A皇帝B内阁C帝国议会D联邦议会24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总统大选奠基 C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法国启蒙运动爆发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12+15=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权力机构的“分权”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9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1860年 笫二次鸦片战争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闭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9年 护法运动开始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xx)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 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3分)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解析】分封宗法制制度彻底废除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冲击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2【解析】材料中未体现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政府部门之间的牵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3【解析】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A项正确;唐代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制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并没有尖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政事堂对皇权形成制约但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权力不会膨胀,故D项错误。【答案】A4【解析】魏晋行台的职能是中央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与刺史不同,故A项错误;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B项正确;国家的阶级对立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即国家机构内部对立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车同轨、书同文”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之时就已经得以实现,故A项错误;“世胄蹑高位”指的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这是皇权弱化的一种表现且非明清时期的状况,故B项错误; C项是指清朝时期设军机处,标志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独裁和掌控政府的运行,故C项正确;创设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和加强了皇权,但皇帝在此时还远不能实现一人独裁,而且与材料不相符,故D错误。【答案】C7【解析】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和“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通过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对中国的一种侵略,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是中国近代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故C项错误;直接促使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因素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坚船利炮的威胁,故D项错误。【答案】A8【解析】题干仅说明中西文明三个方面的冲突,并没有贬低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和抬高西方经济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提到了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因而没有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中国天下宗主与西方国家主权的冲突,中国朝贡体制与西方外交体制的冲突,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对外扩张的工业文明间的对抗,也正是这三方面文明的冲突使鸦片战争必然发生,故C项正确;题干中三方面冲突正是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的描述,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清廷希望以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而非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故A项错误;用关税代替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为了保持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华夷之防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立国”,故C项错误;清廷希望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人的让步,这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国家的经济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封王建制是永安建制的内容,与“建都天京”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D项正确。【答案】D11【解析】材料描述了天王出巡的奢华场景,但没有叙述他当初的理想,故无法判断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是早期民主革命的先声,故B项错误;材料对天王奢华的描述与绝对平均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领导在取得一小点成果的情况下贪图享受,是小生产者局限性的表现,故项D正确。【答案】D12【解析】“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新约”是指马关条约,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答案】C13【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A项错误;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故D项正确。【答案】D14【解析】材料武昌起义是指辛亥革命,而不是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崩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党派争取参加政府”“欢欣鼓舞”等信息反映出人们参政热情高涨,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故D项正确。 【答案】D15【解析】“全面”与材料对革命的历史进程是轻描淡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肯定袁世凯的作用,是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中“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突出的是袁世凯的作用,不利于时人的正确认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革命党与孙中山只字未提,故D项错误。【答案】B16【解析】材料反映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状态,君主专制发展不起来,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城邦小国寡民,没有反映人神同形同性,故B项错误;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的是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人文价值的阐述,故C项错误;“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反映的是王权弱微,故D项错误。【答案】A17【解析】题干材料“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体现不出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得出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城邦公民自由平等题干材料信息中也体现不出来,故C项错误;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题干材料信息中也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答案】B18【解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面包含了古罗马时代的所有法律,内容空前完善,可以让任何事件均可以找到适用的法律,故A项正确;万民法的出现说明罗马法适用的主体已经达到顶峰,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奴隶是不受保护的,故C项错误;通过千年发展,罗马法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19【解析】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罗马则不同,A项错误;两国国情基本相同不符合史实,雅典是小国寡民,而罗马是大帝国,故B项错误;古希腊地域狭小,以工商业为主,而古罗马地域辽阔,两国不可能有类似的经济生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尊重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公民的民主权利,这些理念正是罗马法要规范的内容,即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尊重公民的权利,D项正确。【答案】D20【解析】“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表明议会权力至上,国王不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表明国王还拥有行政权,还没有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国王和女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事务,表明议会权力至上,国王和议会之间不是权力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是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与材料的内容相符,发挥了真正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B21【解析】材料未提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美国史上没有君主制的传统,且有代议制民主的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后者是普通大众,很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认为普通大众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故C项正确;美国制宪的目的是保障民主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22【解析】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75年的宪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是共和派与保皇派斗争结果,故B项正确;1789年人权宣言是是西方国家人权宣言的集中代表,体现人权诉求,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政体不断演变,直到1875年宪法才得以巩固,故C项错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时间是1794年,而直到1875年的宪法才最终得以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故D项错误。 【答案】B23【解析】德意志帝国的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故A项正确;内阁由首相领导对其负责,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而联邦议会由宰相控制,故C项错误;联邦议会由宰相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A24【解析】1787年宪法是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A项错误;根据所学,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B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C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12+15=52分)25【解析】(1)第一小问设置情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卸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古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第二小问区别,古代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这是“横向分权”。并指出联邦政府(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地方政府)的分权制衡,此为“纵向分权”。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3)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3分) 古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3分)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2分)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分) (2)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但各州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6分) (3)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6分) 认识: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6【解析】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历史观点,考查的是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例如: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等。【答案】示例一信息: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4分)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等。(8分) 示例二信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4分) 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8分) 示例三信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4分)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统治者政策的调整;民众爱国思想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8分) (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27.【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得出从统一科考改为南北分榜科考。第二小问原因,南宋实现经济中心南移的同时引发文化重心的南移,统一考试,有利于南方士子而不利于北方;分榜考试,明初统治者力图笼络士人,巩固统治秩序。 (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不同点:科举制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工具;而现代英国的选官制度则是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根据材料一“南榜北榜”事件后,“开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材料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得出:适当兼顾地区差异;选官制度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借鉴学习别国经验;根据国情和时局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与创新等。【答案】(1)变化:从统一科考改为南北分榜科考(或曰分南北取士)。(2分) 原因:明初南方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统一科考有利于南方士子而不利于北方;明初统治者力图笼络士人,巩固统治秩序。(4分) (2)同: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 异:中国是为了维护专制集权统治;英国是为了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 (3)认识:选官制度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适当兼顾地区差异;注意借鉴学习别国经验;根据国情和时局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与创新等。(3分)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