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47796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D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除B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C项。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6.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A. 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 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 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末清初是海禁时期,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实际上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突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东印度公司并没有在台湾有势力;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明末清初,这个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出海是要受到制裁的,所以这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对这一政策的突破。C、D选项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没有反映出本题的实质。7.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8.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这说明李鸿章A.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 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 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D. 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李鸿章被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深深的震撼,肯定日本的战法和进步,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故C项正确;李鸿章投身洋务运动,表明他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进一步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故AB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这一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是解题的关键。9.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 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B. 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D. 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根据所学,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故C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百日维新10.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A. 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 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C. 限制中共的势力与之抗衡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答案】D【解析】【详解】1936年国民政府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大力发展汽油、钢铁等行业,以满足国内需要,并且逐步在西南方开办工厂,此项运动一方面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为对日作战在做准备,比如重工业的发展,以及厂矿的设立都在湖南、云南等内陆省份,都是出于战争的考虑。故D项正确;民国时期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些重工业领域是空白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无法均衡中国工业的布局,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抗战的需要,不是为了限制中共,故C项错误。11.下表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C项包含在B项之中;理学出现于宋朝,故A项排除;明清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故D项错误。12.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A. 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B. 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C. 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D.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明朝时期自然经济没有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传统的贱商观念受到冲击,无法推断封建制度衰亡,排除B。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题干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以“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为切入点,弄清明朝士人为商人作序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14.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这表明A.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 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C. 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1863年上海的照像馆广告,说明当时西方生活方式已经传入中国,故A正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国家主权受到破坏,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变革,故C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指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A。点晴:本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理解照像属于西方生活方式的表现,再扣住1863年的时间和上海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无关的概念,即可排除干扰选项,正确分析判断。15.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6.“冷战”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此观点的核心是()A. 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B. 推行文化霸权主义C. 主张结束武力对抗 D. 放弃意识形态斗争【答案】B【解析】“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思想,B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C中结束无力对抗错误;D中放弃说法错误。17.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特朗普颁布“禁穆令”违背美国联邦宪法B. 体现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思想C.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是最终司法裁决D. 特朗普可以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穆令”,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反映出“分权与制衡”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特点,故B项正确;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而不是法院的司法裁决,排除D项。 点睛:根据 1787 年宪法所确立的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本题材料所反映的事例正是这种原则的体现。本题的解答要通过对材料反映的总统与法院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体现的原则,从而作出正确选择。18.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 转嫁战争负担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 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19.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反割台斗争C. 义和团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是象征、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完全符合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无盲目排外的特点;反割台斗争没有政府的联合;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没有政府的联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0.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B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21.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 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 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 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 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答案】B【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小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小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2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311841年伯明翰因为是工厂集中而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结合这一时间考虑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生存环境恶劣所导致的,故选A;B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 世界贸易组织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可以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故D项正确;A项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排除;BC项是有关国际贸易的组织,排除。点睛:“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是解题的关键。24.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排除C项。2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等关系”不符合美国的主观目的和国家利益,排除A; 材料中的“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有利于欧洲的联合,1951年,西欧部分国家组建煤钢联营共同体,故选B。二战后,西欧国家部分走向联合,1967年欧共体成立,欧洲一体化加快,排除C。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排除D。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冷战二、 非选择题:(26题 25 分,27题 10 分,28题 15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中国社会各阶层试图全面整顿华茶。 时务报、湘报、农学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进入20世纪之后,为了培养掌握先进茶叶技术的人才,湖北、四川等地率先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当时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以取消差别税。最终,华茶外销急转直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振兴茶业的举措,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6分) 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6分) (2)举措:宣传国外茶叶商务和技术,派人出国考察,培育新式人才,以提高茶业生产技术水平;颁布法律,引进机器,开办公司,革新生产方式;加强质检和生产环节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减税,促进企业发展。 评价:中央到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促进了茶叶生产近代化,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由于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国国际地位低,政府财政困难,因此效果有限。【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可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以及贸易利润的刺激等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等信息可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播中国文化、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可归纳为宣传国外茶叶商务和技术,派人出国考察,提高茶业生产技术水平;根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公司法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可归纳为颁布法律,引进机器,开办公司,革新生产方式;根据材料“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可归纳为加强质检和生产环节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根据材料“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可归纳为政府减税,促进企业发展。第二小问:关于对我国振兴茶业的评价,可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思考。积极方面,联系第一小问振兴茶业的举措,可知这些做法推动茶业的复兴和近代化;局限性:根据材料“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赠捐税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可从茶业自身因素、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其局限性,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原因、影响”“措施、评价”。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民族危亡与国共合作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妄图华北自治;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同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分裂走向合作;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从此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示例二:经济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29年美国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不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在危机面前,罗斯福当选总统,宣布实行“新政”,推动了美国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并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析】从材料“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中得出结论,然后结合知识来分析得出答案。28.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材料二 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发展;中国古代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 (2)积极: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闭的分化,加速了淸王朝的覆灭;不足: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割据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角度阐述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2)废除科举制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作答,根据材料“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可归纳得出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在于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政治的民主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促进经济的近代化。根据材料“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结合所学可归纳得出废除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在于导致中国军阀政治的产生,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