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训练10 非典型性议论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6465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训练10 非典型性议论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训练10 非典型性议论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训练10 非典型性议论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训练(十)非典型性议论文本阅读一、xx淮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和图表,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选自xx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2.第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2分)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下列图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表一:xx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原因的调查数据表:(安徽师大附中高中文理两个班154名学生)原因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习素养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的熏陶为了应付考试人数19352169百分比12.8%24.5%13%44.8%表二:xx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原因的调查数据表:(周至中学高一到高三六个班300名学生)原因喜欢它的思想喜欢它的语言老师的讲解、电视媒体的宣传考试时有很大帮助人数531288633百分比17.6%42.7%28.7%11%A.从图表一看:xx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倾向于应付考试。B.从图表二看: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倾向关注古诗词的文化思想内涵和语言独特的魅力。C.近年来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大型系列节目,主要是因为经典在日趋凋敝,为了提醒人们在喧嚣的时代不要忘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D.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中,诗歌的价值大于散文的原因是古典诗词不仅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它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也在世界美学上独树一帜。二、xx河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纪秀生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有删改)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原文选择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A.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B.材料二引用外国语言学家的评论,表明汉语已经在全球快速传播,引起了外国人的好评。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因为民族语言而显著提高。C.材料一展现的是语言的特征,与文本第段“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相照应。D.材料二叙述的是语言的重要性,与文本第段“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相照应。三、xx徐州一检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1分)建筑要有人文之根石羚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人民日报xx年2月6日05版,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本文是针对哪两种现象提出观点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3.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四、xx徐州二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2分)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人们还在谈论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消费者的数据权利。比如,一则“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就持续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价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随着新闻的发酵,身边也有朋友做了类似小实验,发现上述情况绝非个案: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但发现,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显得很隐蔽很“高明”,能通过赚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欢天喜地拥抱新经济,认准了平台反而深受其害,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飞机头等舱价格总是数倍于经济舱,演唱会内场座位必然高价,企业版软件总比家庭版贵很多,它们并不是比普通座、大众版“好”那么多!这样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被接受被实践,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基于这样的大前提:它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从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再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尽管互联网从诞生之际,就被冠以“透明”美誉,但今天看来,这份透明是非对称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数据,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让个人无处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数据杀熟”案例所展现的,平台可以有所隐瞒,只以“有限真实”示人。这样的权力结构,像不像站在一只望远镜两头对视的人:一方看到了对方无限放大清晰的像,另一方则只能看到一个极度缩小的黑点?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人民日报xx年3月23日)1.针对“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的疑问,作者给出的观点是什么?(3分)2.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结合文本思考,“大数据杀熟”应该怎么理解?(2分)4.结合文本,概括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和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所谈的“差别定价”的不同。(4分)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不拖延的人,离幸福更近一步许多伟大的创作者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些还为自己发明了对抗绝招。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每天开始写作前,会把衣服脱光,换上一件破破烂烂、衣不蔽体的睡袍,因为当他这么见不得人时,就没办法写到一半跑出去逛街,只能乖乖待在书房里写作。心理学家整理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拖延症患者,大约分为以下四大类型:想要拼到最后一刻的冲刺者;对结果怀有恐惧的逃避者;选择困难者;容易分心、爱寻求刺激的人。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先检视一下自己比较接近哪种类型。这些背后的动机稍有不同,所以进一步认识或许能帮助你跟自己对话。但无论你是哪个类型,有个观念必须认知,踏出第一步再说!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这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凭我自己的经验,绝对比在原地犹豫不决要来得舒服多了。从前写作时,总是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期许很高,苦思半天却无法动笔。但后来我发现,只要能够逼迫自己开始写,先不管文字好不好,开始了这个行为,身体会逐渐适应,心情也会逐渐进入状态。所以我现在会在开始写一篇文章前,乱写一通,并告诉自己:我现在写的第一句根本不是文章的第一句,只是在暖身而已,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再说!只要先有一些动作,让自己开始朝着目标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第一步。其次,把大的任务切成小块。要盖完一栋房子,先从一块一块砖头垒起来开始吧。我们会拖,往往在于我们虽然设定了目标,但缺乏计划好的行动。在面对一件复杂、很重大的事情,都可以从最基本的行为着手。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去执行,是很重要的技巧。要完整地读完一部书,读前你最好先拟定一个时程,设定一个合理时数(例如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做这件事,并且做完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有必要的话让自己中途休息几分钟再继续。如每天除了设定所读的内容这个目标外,你还要思考读书前要做什么,例如给自己倒一大杯水、把桌子清理干净、稍微做一下伸展等。这都是为了让你能顺利完成“静心读书”的计划,也应该编制一套行动指南,去除许多原本阻止你完成事情的障碍。当你内心设定好一个执行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设定每一个工作小目标,能大大提升你完成整个计划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看到老年的自己,你就会自动存养老金了。很多上班族都知道,要尽早为自己的养老存钱,但对于大多数2535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在做财富规划的还是少之又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想象“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很难感同身受。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这个“未来的我”变成一个具体的面孔,让自己看到、感受到,那整个视野将大大不同,“迫切感”也就油然而生。所以,面对遥远的计划,你要想办法把未来的感觉带到现在。加州大学哈尔赫什菲尔德教授就做了一个实验来颠覆这个现象:他找了一群大学生,把他们的照片先修成老年人的样子。接着,他让这群学生戴着眼罩,进入一个VR(虚拟现实)世界探索,然后在这个虚拟环境里,他们遇见了“未来老年的自己”。经过这个体验后,赫什菲尔德教授请这些大学生做一个财富规划的习题。比起没有看到老年自我的控制对比组,凡是见到老年自我的学生,把自己未来的退休金都增加了一倍。因此,成为一个不拖延的人,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观,让自己看得远一点,想象拖延给未来所产生的后果,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压力。这不是鼓励悲观,而是用比较实际的态度设想未来,让自己能未雨绸缪。你将会深刻感受到:现在真的不能再拖了!不拖延的人,离幸福会更近一步。(选自人民网xx年2月)1.简要分析文章的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2.结合全文分析,如何才能做一个“不拖延的人”呢?(4分)3.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说说你对拖延的看法。(3分)链接材料(1)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总结了他与成千上万拖延者合作的经验,得出如下结论:“拖延有时是一种本能,适当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释放压力的快感。”(2)俗话说“事缓则成”。比如购买过程中因为无法承受昂贵价格拖延,最终可能会因为商品过季而打折;争吵拖延,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平静下来,更有效率地解决争端而且避免伤害到亲友;毛泽东跟日本鬼子游击拖延战术,最后打败了武器发达的日本人,取得胜利。(3)事实上,有些情境下的拖延还会给我们带来其他好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件被推迟的乏味任务被别人完成了”。六、xx威海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人民日报xx年4月23日)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2分)2.阅读下面加点短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3分)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学生的精神陶行知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的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须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2分)2.请说出选文第段句子中加点词语“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4.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八、xx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2分)灵感并不那么值钱万维钢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1.第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九、xx广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8分)【权威发布】“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xx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xx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xx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表1)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年份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xx年55.3%66.1%7.8%10.6%xx年59.7%71.0%14.3%12.8%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表2)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天)年份纸质媒介数字化媒介图书报纸期刊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xx年20.213.26.657.274.413.95.5xx年20.412.06.960.780.412.68.1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xx年4月24日)【广州调查】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xx)数据显示:xx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xx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各抒己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xx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B.xx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C.xx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D.xx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2.下列关于xx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阅读。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5分)十、xx福建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10分)【材料一】xx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肺腑之言就道出众多海外学子的心声:“在外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材料二】下表是“归国潮”的有关数据“归国潮”经历三段式发展期【材料三】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迅猛增加。B.我国政治、经济和市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C.众多海外留学生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同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D.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2.阅读【材料二】,请分别概括“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3分)3.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归国潮”为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4分)十一、xx岳阳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问题。(10分)【文本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目的是什么?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文本二】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文本三】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至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迥然不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间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2.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2分)3.根据【文本一】【文本二】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2分)4.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2分)摆出难以保持专注和不愿深度思考的现象分析难以保持专注和不愿深度思考的原因和影响5.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2分)十二、xx重庆A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18分)如何成为一个“学霸”“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学霸在先天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所以,我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心理学界早就流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材料1】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连接起来。【链接材料2】学霸何晓羽作息时间表(部分)6:40-7:00起床7:00-7:10背诵一篇英语短文7:10-7:30早餐7:30-7:50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7:50-12:00上课12:10-12:20学习英语语法12:20-12:40午餐12:40-12:50背诵一首古诗词12:50-14:00午休14:00-14:20阅读名著片段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真正的“理解”需要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B.习题测验是用内部主动回忆的方式来巩固学习。C.有意识地分散学习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D.交叉学习是利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问题。2.“链接材料1”中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与选文中哪种学习方法类似?请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3.阅读“链接材料2”,具体分析学霸何晓羽用到了选文中哪些学习方法。(5分)4.老师要求背诵桃花源记,小峰大为苦恼,请你根据选文,推荐两种方法帮助他背诵。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作简要阐述。(6分)十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5分)贴心的回家之路“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一组数据】历年春运人数(单位:亿人次)xxxxxxxxxxxxxxxxxxxx22.6223.5925.5728.6131.103433.2328.129.127(据百度百科)小贴士:8号召开的xx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初步预计,今年春运全国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