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20篇.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3991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2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2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2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20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白发斯沐我一直以为50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没想到母亲也来了,我感到很意外。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药片也是白色的,那是每次母亲头痛必吃的药。这么晚了,还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来接我,母亲的头一定又痛了。母亲见了我,就大步走来牵着我的手。用那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都握疼了,就好像我随时会逃走一样。我心疼地说:“妈,这么晚了,你干吗还来接我啊。我这么大一人,弟弟来接就可以了。再说,等下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你不是会晕车吗?你的头肯定又痛了。”母亲笑着回答:“我也想来看看机场,首都机场可真大!头不痛,不痛。”我知道母亲说来看机场,说头不痛,只是敷衍我,我便不吭声了。从机场出来到停车场,要搭自动扶梯。我跟在母亲后面,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我才发现,母亲一头原本乌黑的头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白了一大半,是那么刺眼,一根根直刺我的心。“妈,你头发怎么白了这么多?年初回来时,怎么没看见你有白发。”我吃惊地问道。母亲倒是很自然,像是问了一个跟她无关的话题,轻描淡写地答道:“是啊,头发白了很多。夏天,要经常剪头发,我就没去染发了。”染发!我这才恍然大悟。是啊,近三年,我看到母亲都只是过年的时候,她都是特意染了头发回来。我一直以为,她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我一直以为,我的母亲,还是没老的,我还是可以在她面前耍点小脾气的。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让我清楚地看到,只是三年的时间没有待在母亲身边,她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是一根根慢慢变白,还是一下子就白了那么多呢?作为她的女儿,一点都不知道。一股强烈的自责感涌上我的心头。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当我什么都还没为母亲做的时候,母亲就已经老了。这种心酸的感觉,让我很不安。在坐上车回去的途中,我让母亲坐在前排,帮母亲把窗户打开,这样就不容易晕车。我坐在车的后排,车内没有灯光,一片灰暗。但母亲的白发就像是已经深深地长进我的脑海,不停翻转。我想起年幼时,母亲是极其爱护她那一头秀发的。那时家里穷,很多人都舍不得买洗发露洗头,只是用洗衣服的肥皂洗洗。母亲却是例外,她每次用洗发露洗完头后,头发上总能留下淡淡的清香,那种味道很好闻。我就吵着让母亲也给我洗,母亲边给我洗头边说:“女孩子,要爱护自己的一头头发。”后来,我读师范,学费成了家里的一笔负担。母亲就更拼命地干活。炎热的夏天,母亲在采完茶后,因为要赶到2公里外的乡里把茶叶卖了,就来不及再回去洗漱。母亲就带了一把梳子放在茶篮里,去卖茶前,都要把头发梳整齐。每次还都问我,头发还乱吗?母亲所做的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被我牢牢地记在心里。当时我心里暗暗地想,毕业了,能赚钱了,就不让母亲这么辛苦了,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漂亮的衣裳,买母亲喜欢的。如今,我毕业了,也工作了。我为母亲做了什么?我什么都还没做,母亲的一头秀发已白。母亲的白发,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选自福建日报xx年12月05日)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可时间却是一把利剑,残酷地划开一道道赤裸裸的现实”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2)有多久,没有坐在母亲身边,好好地看一眼母亲了;有多久,没有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了;有多久,没有用手摸一摸母亲的头发,给她洗过头了;有多久,没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3.文章以“白发”为题,意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4. 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感悟。(6分)【材料链接】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女儿已经独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而且还很有出息。只有年迈的,不能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的近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张洁再也不能叫声妈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故乡的眼戴春兰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老井不是,虽清澈却缺少了生气。溪河也不是,它远远地绕开村庄,过于匆促而疏远。只有池塘,如同邻居家那条土黄狗,懒洋洋地趴在村庄边缘某座黑瓦白墙的土房前,丝丝入扣地记载着整个村庄的酸甜苦辣,但恒久地保持沉默。池塘是村子里醒得最早的。不等第一缕阳光照射,它就调皮地在满塘的绿叶上留下露珠的吻痕。池塘里大多是水浮莲,叶子像婴孩的小手般大小、肥厚,握成一簇,摸上去毛茸茸的,水珠在叶子上滚动,珠玉般晶莹剔透。水浮莲在池塘里长得挨挨挤挤,却被相互绑着的竹竿规整地分成几块,这是矮嫲家的,那是河田佬家的。当然,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隔不两天,就有人挑起畚箕捞起满满一担水浮莲,挑回家去,连根须一起剁碎了,再撒些盐巴当猪食,长膘。一头头水浮莲像小白菜一样整齐地码进了畚箕,你还要记得,把其他角落的水浮莲往捞得稀疏的这头赶匀,也不需泼洒肥水,肥沃的池塘也能诱惑得水浮莲们春心荡漾地疯狂生长,很快又密不透风了。不要被水浮莲温柔多情的表象给迷惑了。抓抓它们,原来只有手会痒,不抓不痒,越抓越痒,全身起小疙瘩了。以前都是妈妈或奶奶剁水浮莲,我很惊奇她们不会过敏,一问,她们淡淡地说:“命好是装出来的,谁不会痒?反正都是要干的活,忍忍,再难也就过去了!”秋末,水浮莲人老珠黄,打捞净了,趁着赶圩的时候买来一担箩装的薸子,放在塘里不几天便长成绿茸茸的地毯,猪爱吃,池塘便一年四季也不感到寂寞。 渐渐地,妹子布娘提了桶衣裳来池塘边浆洗。木槌敲打着青石板“梆梆”作响,叽叽咕咕的说笑声交织,戴家的田头、黄家的灶尾被清亮的嗓音迅速传播着。听得高兴了,戏水的麻鸭扇着翅膀嘎嘎应和起来,大白鹅忙不迭放下矜持踱着方步走来。也有人挑了塘水到旁边园里浇菜。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中午的池塘最是热闹。半大小子脱个精光在水里扑腾,除了眼白和牙齿,全身比烧炭的还黑。害羞的便在边上的小树林里用蜘蛛网捕蝉。蹑手蹑脚地进了树林,蝉憋足了劲儿嘶鸣,绞满蛛网的树杈谨慎地一点点靠近,猛地一罩,蝉便只能徒劳挣扎。撕去翅膀扔到袋子里,理好蛛网再瞄下一只。大约蝉太专注歌唱,往往一中午能捕上十来只,架在火上烤了吃,色味都比瘦肉要好得远。 笼罩在晚霞里的池塘是蜻蜓的天堂。鼓着无辜的大眼,迅捷地在空中盘旋、起降,远远地停靠在刚露出水面的小荷上、紫得像梦一般的水葫芦花上,轻轻颤动的翅膀变幻着五色。“从来不曾忘记晚霞中的你,踏过青青草地夕阳在心里”若干年后,当我听到这首晚霞中的红蜻蜓,一种莫名的情愫升腾起来,那些绮丽的图景一一展开。 暑热渐渐消散,池塘边上凉风习习。三三两两地来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拍着蒲扇拖了竹椅乘凉来了,稻花香里说说年成谈谈孩子,在青蛙和虫子们的欢唱声中,孩子倚在大人膝上蒙眬欲睡,又突然被一阵嘈杂的骂声惊醒。支棱起耳朵一听,总是边上的马金家。她家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靠着几丘薄田,自然生活拮据,哪个孩子稍不注意便会招来打骂,而其他孩子竟能充耳不闻地在昏黄的灯下苦读。平日里见那几个孩子,都长得高而瘦,衣服明显窄小破旧,低头疾走,口里念念有词,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唤他们半天才呆呆地回过神来。不料几年后,这五个孩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轰动一时。远近的人聚到那座土房前后仔细查看,终于恍然大悟:“你们看看,马金家前有池塘,有活水,这是财运、家运呀!”走走停停,到过不少村庄见过不少池塘,有些污浊不堪,完全失去神采;有些被各式楼房推挤得瑟缩在角落,早没有了活力;有些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犹如戴上“美瞳”,失却“村气”野趣,反而俗艳失真。故乡的眼啊,我暗自庆幸又隐隐担心,暮霭中为你深深祈祷,我愿用一生期许换你永远澄澈清明!(选自福建日报xx年11月07日)1.理解第段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坎上绵延着繁茂的金针菇,艳黄的花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浮莲没那么老实,长着长着就爬到竹竿上偷渡过去,也没人计较的”这个句子。(3分)3.作品题目“故乡的眼”指的是池塘,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的家事,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6分)4.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青衣漆宇勤正在寒露时节,山谷里石头堆垒的堤岸在依旧茂盛的植被遮蔽下保持着阴凉和湿润。看上去,这丛细密的植物有点类似苔藓,但又比我日常所见的苔藓高大,形状也大为不同。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没有见过老去的苔藓,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都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样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苔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火伤;取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伤;涂抹青苔治疗马蜂蜇伤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揉捏被累坏的脚丫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得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苔藓,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人民日报xx年12月18日)1.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赏析语言。第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6分)有了青苔的石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经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3.文章叙写了青衣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4.借物喻人,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带老母亲坐飞机孙道荣因为路上遇堵,值机时间快到了,所以,一下车,我就拖着行李箱,急匆匆走进候机大厅。回头一看,母亲却没跟上。赶紧又回头找母亲,她拎着布袋子,不知所措地站在候机厅的玻璃门外。看见我,母亲讪讪地笑笑,一眨眼你就不见了,这都是玻璃窗户,你怎么走进去的?我告诉母亲,这是感应门,你走近一点,它就会自动打开的。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赶紧进去吧。母亲歉疚地点点头,那我们快点,我跟紧你。还好,候机厅显示屏告示,我们的航班晚点了。我对母亲说,你就在附近找个位子坐一下,我先去上个厕所。等我上完厕所回来,看见母亲茫然地站在原地,一动未动。我指指边上立柱下的空座位,问她为什么不去坐一坐。母亲喃喃地说,里面这么大,我怕一走开,你回头找不到我了。我的心一紧,忽然意识到,这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我在杭州工作十几年,母亲来过几次,但每次都是应我的要求,来帮我们临时照顾孩子的,除了带她老人家到西湖边玩过一次外,她几乎没走出过我们小区。这一次,我就是特地带母亲坐飞机去厦门旅游。排队过安检时,母亲一直拽着我的背包带,仿佛一松手,我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似的。到了安检口,我对母亲说,安检必须一个人一个人来,要不你在我前面进安检口?母亲不安地说,我我不会啊。我把登机牌和身份证交给母亲,告诉她,只要把这两样东西交给安检员就可以了。母亲犹豫了一会儿,说,那那还是你先进去吧,我看看你是怎么做的。又加了一句,进去后你要等着我啊。我的鼻子忽然有点发酸。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在我们老家村子里,她算是非常能干的妇女,什么农活、重活,都是一把好手。记得小时候,母亲第一次带我上几十里外的县城赶集,那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大的集市,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生怕走丢了,对她崇拜得不得了。一转眼,母亲老了。登上飞机,母亲浑浊的眼睛里,不时流露出惊讶之色,但我看出她努力抑制着,不表现出来。母亲年轻时就好面子,我知道她是怕显露出来,显得自己很没见识,而丢了身边儿子的脸。空姐在发放食物了。空姐问母亲,是吃面条,还是米饭?母亲看看空姐,又看看我,忽然摇摇头。我们一早出门,没来得及吃东西,我知道母亲其实饿了,于是替母亲要了一份面条,她爱吃面条。等空姐走远了,母亲轻声责怪我,飞机上的东西很贵吧。我轻声告诉她,这是免费的。母亲这才释然。下了飞机,回头看见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母亲这辈子没有出过远门,厦门,是她走过最远的地方了,也是七十多岁的她,第一次真正出门旅游。一路上,看到的,吃到的,听到的,玩到的,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在离开厦门前的一个晚上,母亲忽然重重地叹了口气,我以为她有什么不舒适,母亲幽幽地说,要是你爸还活着,也看到这些,该多好啊。又笑笑说,回去就是马上死了,也值得了。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齐鲁晚报xx.11.8)1.文章以“带老母亲坐飞机”为题有何妙处?(6分)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排队过安检时,母亲一直拽着我的背包带,仿佛一松手,我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似的”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赶紧又回头找母亲,她拎着布袋子,不知所措地站在候机厅的玻璃门外”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文章第段写到:“下了飞机,回头看见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4.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2分)父亲的车技林之云记忆中,家里一共有过两辆自行车。第一辆是苏联式,大梁弯下去的那种,刹闸靠脚往回蹬,在我们老家叫倒蹬闸。那车子模样浑圆,结实,座子是皮的,很厚,也很硬。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父亲出身农村,弟兄四个,做了母亲家的上门女婿。在我们老家,被叫做倒插门儿。一个倒插门儿女婿,骑着那辆倒蹬闸自行车,一骑就是很多年。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添了辆新自行车,永久牌的,还是托北京的大姨找关系买的。车子从邮局寄过来,得专门请人来安装。那是一个夜晚,一个个纸箱子被拆开,来的人一件一件精心组装着它。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它刚成型时的样子,黝黑锃亮,闪着不一般的光泽。父亲在县城一完小当老师,离家有一段距离。每到周末,父亲才骑车回家,住上一天,算是团聚。家里有什么事儿,父亲就骑着那辆永久牌去办。父亲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上大专,学了师范,踢足球进过市队,写诗登过报纸,还写一手好毛笔字,也算得上多才多艺。可能是熟能生巧,也可能专门练过,反正印象里觉得父亲的车技很不错。奶奶的家在另一个县的乡下,离我们生活的县城有30多华里。兄妹三人里,只有我随了父亲的姓,所以每到过年,大都是我跟父亲回老家。那时,自行车后座上就会装得满满的,大米、白面、菜籽油,还有猪头和猪下水。面袋子垂在两旁,其他的在座位上摞起来,用绳子来回捆好几道,结结实实的。一切准备停当,我就坐到大梁上,跟着父亲,骑行好几个小时,回到老家。现在想想,那么漫长的归程,对父亲的车技是很好的历练。平时出门,有哥哥在的时候,坐大梁就成了他的专利。因为两个人都小,上不了后座,哥哥就先在大梁坐好,接着,父亲手持双把,蹲下身子,让我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再站起来,我就吊在他的身后。然后,他偏腿上车,我趁势站上后座,再顺着父亲的腰慢慢向下挪,出溜着坐好。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有时候,我先不坐下,就那样站着,看看四周的光景。立在自行车上,自然就有了高度,风大的时候,难免有些紧张。有一次,我正站着,一阵风过来,将帽子吹落了。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捂向头顶。父亲感觉到了,惊诧地喊了一声。我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那次历险,父亲后来提起过好多次,每次说完,都开心地轻笑几声。如果出门时再加上母亲,我就只能一直站在自行车上,有了前次的经历,我的手再也没敢离开过父亲的脖子。妹妹比我小5岁,有了她之后,一家人出行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母亲要抱着她坐在后座上。现在想起来,父亲就像一个杂技演员,骑着一辆满载的自行车,行走在故乡的人流里。那时候,父亲的确还很年轻,妹妹出生那年,他不过37岁,比我们现在还要小不少。等我们慢慢长大以后,全家人一辆车出行的情景,就再也没有了。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也渐渐散落了骨架。再后来,父亲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从那之后,就再也没骑过车子了。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年轻的父亲,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兴奋,骄傲,还是幸福?而现在,即使想问,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了。我知道,我的父亲肯定不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但他的车技,或许是全世界最少见的。每一次,当我随着他的身子腾空时,都会有一种飞的感觉。(齐鲁晚报xx.11.9)1.请对第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2.第段中“那次历险”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3.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说。(4分)4.文章是通过记述哪几件事情表现父亲的车技的?请你简要概括。(6分)5.父亲的车技令作者称赞怀念,你的父亲也一定有令你称赞的地方,请用语言描写出来。(5分)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母亲和她的地张海棠周末回乡下看望母亲。新做的小楼敞开着,电视的戏曲频道大汗淋漓地唱着老腔调。母亲不在屋内。后门也敞开着,屋后坡那块花生地里,摆在院子里遮阳的大伞,此时撑在了地中间,母亲就坐在伞下,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怡然自得的摘着花生。看我走近,母亲并没有停下来,“回来了!”七十多岁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尚有未干的汗迹。“回家歇歇吧,这么热。”我责怪起母亲来。“不热不热,我好得很。”母亲挥着手,声音洪亮有力。比起住在城里的时候,母亲身体硬朗多了,精神状态也更加的饱满了。去年,是母爱执意要回乡下住的。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就随我们住到了城里。做做饭,带带孙子,偶尔和楼下的老太太打打麻将,还有把我家几十平米的露台弄满花花草草,见缝插针还种一些蔬菜。这些年,我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让我担心的是母亲的身体时好时坏,从前在老家种田时候落下的腰疼的老毛病,还有高血压,头晕会常常突然来袭。所以当母亲说要回乡下时,我第一反应是万万不可以的。可是一次次看见母亲坐在沙发上,孤单单地看着电视,眼里流露着一丝丝的失落。我答应了母亲,那一刻我看见了母亲眼里好久没有的惊喜的光。回到乡村,或许是老母亲这些年一直的愿望吧。我暗暗想,一定要好好完成母亲的心愿。推掉了老房子,盖起了这栋古民居风格的小楼。灰色的屋面、白色的墙,红色的步步锦窗棂,还有砖雕、马头墙。屋前的小庭院,准备种一些母亲喜欢摆弄的花花草草。而屋后的小山坡,我计划建一个休闲的亭子,铺一条青石路,栽几棵桂花树、樟树,还有脐橙、黄桃等果树,点缀一些杜鹃、绣球、紫藤。清晨或者黄昏后,母亲可以在青石的小路上舒展一下筋骨,也可以坐在亭子里闭目养神,任花香弥漫,任清风拂面。这是多美的一幅乡村图画。而母亲一定会欣慰地陶醉其中。母亲搬回来的时候,村里所有的人都来了。母亲兴奋地不停说着,“回来了,回来了。”就在当天稍微收拾停妥,母亲把我拉到旁边。“和你说个事”稍有迟疑,目光却很坚定。“屋后的亭子啊路啊能不能不做!”我一惊,母亲显然听到了刚才我和做规划的朋友通话了。一生勤劳、节俭的母亲一开始就反对把房子做成现在这样的,她说把老屋修整一下可以住就行。房子开工了,还不停地埋怨我乱花钱。现在又开始折腾后山坡了。母亲断然不会让我花这钱的。“都是朋友帮忙弄,花不了多少钱的。”我赶紧解释,让母亲放心。“不是钱的问题,我是想把后山坡翻整成一块地,种花生什么的”母亲不再迟疑,很果断的,有点急切地说。我一怔。我终于明白,母亲回来的意义不仅仅是住回来,让她割舍不了的应该是她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我没法不答应。可是毕竟70多岁的老人呢。“你放心,乡下空气好,每天赚健康,活动活动更健康。”母亲看出来我的顾虑,安慰起我来。地平整出来了,地翻好了,种上花生了,花生出苗了。花生种密了,肥追多了,花生熟了母亲以后打来的电话都是那块地了,那块或者在她心里翻耕了无数次,种了无数遍花生、黄豆的土地。我在母亲旁边蹲下,扯了几个花生掰开,放在嘴里。花生新鲜的甘甜的汁水,立刻滋润着我的味蕾。这是几十年前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我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让她带着上补习班的儿子赶紧回乡下来,回来和奶奶一起摘花生,听奶奶讲种花生。儿子懂事的对奶奶说:“奶奶,明年我会陪您一起种花生,常回老家陪着您。”这是我们和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味道。(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xx年10期)1.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回家我(意见及原因)母亲(心情)开始不同意:失落后来同意:结果翻新房子,计划改造后山:母亲能欣慰地陶醉其中2.仔细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文章中画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这是我们和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味道”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3.标题“母亲和她的地”点明了文章内容,但是不够形象生动,你能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个再生动些的题目吗?要简要说出拟题的理由。(3分)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从母亲和她的地摘录有关语句回答。(6分)【链接材料】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陈立明的与草化敌为友)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家乡的古水井黄晓波乡愁总是跟童年的记忆紧密相连。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水井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村口、街头,还是在巷尾,常常都有水井的存在。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水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百姓,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一口水井,伴随着我度过了多年难忘的时光。每每想到它,总是那么温馨。古井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透明的,不论是从水井里取水当场喝,还是烧开水泡茶喝,总是感觉爽口而有淡淡的甜味。若在冬天取水,还可感受到从井口冒出的暖暖气息,水也是温温的。尽管每天从早到晚前来提水、挑水、浣洗的人很多,可水似乎取之不尽。不论是住在水井附近的人,还是南来北往的过客,大家都自觉地护着这口水井。人们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但从不会在井边洗刷马桶。我想,这既是对生命之源井水的敬畏,也是对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呵护。在水井边常有一道风景,那是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易看到的:每当天刚蒙蒙亮,早起的男人们提水的提水、挑水的挑水;女人们则叽叽喳喳边说着话,边淘米洗衣。大家互相道个安、问个好。打招呼声、欢笑声和打水时木桶与井沿的碰撞声、提桶时水从桶里泼洒出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奏响着一支快乐的生活交响曲,让人心情愉悦,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水井又是一个驿站,由于水井就在马路边,既方便了附近的住户,也给经过此地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许多南来北往的路人喜欢在井边歇歇脚,喝口井水解解渴。只要井边有人在取水,想喝口水的路人就会友好地走近井边打声招呼、讨口水喝;而取水的人也都会善意地将打好水的水桶交到路人手上,大家似乎都有一种默契。接过水桶的路人,往往将水桶往井口石上一放,蹲在旁边,双手侧扶着水桶,仰起头咕噜咕噜地喝上一大口,那感觉甚是爽快、惬意。夏天井台边,尤其是黄昏和夜晚,较往常则要热闹许多,因天气炎热,大家用水多,加上放暑假了,孩子们特别喜欢到井台边凑热闹,因为这里比其它地方都要凉爽许多。不少人家干脆把一些活也搬到井台边来做,洗衣洗碗不用说,还往往把竹床、竹椅、竹席之类都搬到井边来洗,洗了就放在井台旁晾干,晚饭之后许多人顺便就在井台边休息一会儿。这时往往是小孩子们特别开心的时间,先追追打打玩“官兵捉强盗”之类的游戏,然后在井台边用井水简单冲个澡,躺在竹床上,在星光和月光的陪伴下,一边享受井边的凉爽,一边听大人们讲天上人间的故事。忙碌了一天的大人小孩们,有的听着听着便呼呼入睡,不知不觉进入甜蜜梦乡古井的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这口古井也伴随着我们成长,见证了我们儿时的许多快乐。小些时候,我与哥哥一前一后用一根竹扁担扛着一桶水回家;长大了些,就一个人用手提着大半桶水;后来长成小伙子了,就乐颠颠地挑着一担水回家。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伴随我快乐成长的古水井。在外地工作后,许多次回家乡,我都想去古井看看,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多年后,有一次我回到家乡,特别想去看看那口古井,然而,孩时的同伴告诉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年那口古井已不存在了。我听后,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和伤感。古井虽已不在,但每当我想起家乡,就常常会想起那口古水井,想起那清爽甘甜的井水给我们的滋养,想起我在井台边度过的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江西日报xx年11月24日,有删改)1.文章围绕“家乡的古水井”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打招呼声、欢笑声和打水时木桶与井沿的碰撞声、提桶时水从桶里泼洒出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奏响着一支快乐的生活交响曲,让人心情愉悦,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2)“而取水的人也都会善意地将打好水的水桶交到路人手上,大家似乎都有一种默契”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3.分析“古水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4.关于文章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6分)第一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古水井的消失了,让乡愁渐行渐远,无处寄托。第二种:表现村里人和睦相处、彼此关爱,民风淳朴。第三种:反映作者对滋养村民的古水井的感激,对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的怀念。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那盏煤油灯徐三保最近回老家,陪母亲边闲聊,边收拾那间已经有些破败的老屋。突然间,我看见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瓶身是玻璃的,煤油早已风干,灯芯灰暗。我用抹布小心擦拭着,仔细端详。母亲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东西早没用了,现在偶尔村里电房跳闸停电,停电时间都不长,很快就会修好,点根蜡烛或用蓄电池灯凑合一下就行了。我望着手中的煤油灯,心中可谓百味杂陈。小时候,煤油灯可是家家户户照明的必需品,它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我刚刚记事的那阵子,只要天一擦黑,大姐就把我喊回家,不再让我和哥哥在外面玩耍。姐姐烧好了饭菜,端放在家中堂屋的大木桌上。我们姐弟三个围坐在木桌旁,守着一盏煤油灯,安静地等待父母回来。我有时会趁姐姐不注意,偷偷夹一筷子菜放到嘴里,然后低下头慢慢咀嚼。如果被姐姐看见,她会假装生气地瞪我一眼,大声地说:“就你好吃,大大(父亲)妈妈还没回噶(家)!”我做个鬼脸,赶紧跑到门口看看有没有父母的身影。有时是风吹树木的声音,有时是院外路人行走的脚步声。父母常常是在我焦急地等待许久后才出现在家门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父亲依旧会悠闲地喝上一杯打来的散装酒,边喝边和母亲闲谈着村里的人和事,我和哥哥姐姐偶尔也会插上几句话。大家坐在大木桌边吃饭,煤油灯的光似乎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家中也热闹了许多。当年这些有说有笑的场景看似寻常,如今每每从记忆深处反刍一番,却是别样的温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停电是常有的事。当时我寄宿在伯父家,伯父家也有一盏煤油灯,与我家的那盏几乎一模一样。我就着微弱灯光做作业,累了,揉一揉眼睛,伸个懒腰,看一看后院。倘若是初秋,村庄旁边稻田里的阵阵蛙声不时地传来,远处还能听见几声狗叫,月光如水洒在后院的地上,院子里的树影在微风中摇曳。伯父在旁边的长凳上编织草鞋陪伴,有时,我正在埋头做作业,精神疲惫,突然电灯亮了,满屋子顿时明亮起来,那一刻,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跑到爪哇国去了。我把煤油灯熄灭,再小心地放在窗台上,以备下次再用。这时,伯父就会从家中陶罐里拿出几块锅巴,让我垫垫肚子。然后我又回到桌前继续做作业,一切又恢复了先前的那份安静。我看着陈旧的煤油灯和眼前日渐苍老的母亲,思绪万千。煤油灯曾经照亮了一个孩子顽皮懵懂的日子,也见证了少年时光刻苦学习的身影。如今,它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煤油灯下一幅幅充满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思维与智慧下半月xx年11期)1.文中的“烟火味”具体指什么?文章写了哪些和烟火味有关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分)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煤油灯下的时光,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3.分析“那盏煤油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4.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经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2分)有光就有影刘同高一时,我就读于理科重点班,而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高二的时候,文、理正式分班,分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爸爸妈妈急坏了,我想改学文科。我和老贺不熟,但是学校里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他上的课很牛,英文口语全市冠军,还有每天晚上去吹萨克斯。我很羡慕这样的人,崇拜久了,就好像和他很熟了一样。鬼使神差,我鼓起勇气站在了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老贺夹着教材走出来,怯懦的我站在走廊上,喊了一声:“贺老师。”一米八五的他停下来,低头看着当时一米五八的我,他的目光有压迫感,可是我看到他的嘴角突然扬起了微笑,我突然就拥有了能够与他平视的力量。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也许您不认识我,但是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一次考试自己考得不好,但是我肯定下次可以考好的,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老贺带着微笑说。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编排表里时,我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老贺对我的信任。可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起色不明显。我开始躲着老贺,不光因为缺乏自信,而且怕他摇头失望。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聊天,而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文科班的课余活动。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说话的逻辑不是特别清楚,他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我的英文不怎么好,但他给了我一篇稿子,让我参加英文口语比赛我每天疲于奔波,很多同学对我并不感冒,我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沉到海底,冷不丁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想一直沉底,但他每次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他“我一定要做好”。高三前,我去一所重点大学参观,突然意识到,原来一个人成绩好的话,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交往的朋友。那时我明白了,老贺让我参加各种活动,是想让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向学习要能力的想法更重要,只要敢于向自己的弱势开刀,就有很大的可能性。高考结束,我考上了一所省级师范大学,老贺特别开心,他说你要好好加油。然后对我爸爸说:“你儿子总是能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光,打也打不死。”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都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看看光在哪里吧”。后来,我问老贺为什么会允许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后说:“我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暗影,但我被你冲过来的光吓倒了。有影就有光,一个学生千万不要被你黑色的身影吓倒。与其说是我相信你成绩会好,不如说是我知道你的弱势在哪里,于是,我鼓励你向薄弱的地方冲击。”(选自小小说月刊xx.10)1. 结合全文,说说“我”高考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3.文章第段写“我”的想法和同学们的看法,有什么作用?(3分)4.老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第段老贺对“我”爸爸说的那句话的含意。(6分)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肉包和香蕉睿雪肉包和香蕉的味道,曾经充斥在我童年中的某一段时光。12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在省城的一家大医院,病情终于得到确诊,医生建议给我做手术。慌忙为我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母亲就离开了。这几个月的奔波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花去大半,母亲必须回去为我筹集动手术的钱。病房里尽是惨白的颜色,我的心情愈加沉重。大部分时间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病床上,望着窗外发呆。或许是怕惹我心烦,守在我身边的父亲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我一起沉默。只有每天清晨,才是父亲最活跃的时候。他总是早早起床,冲出门去,买回4个肉包,当一天的饭菜。肉包是小贩们提来叫卖的,数量有限,很多人抢买。我好奇父亲为什么总要去买肉包,父亲抱怨说医院的饭菜味道太怪,他吃不习惯。我的看法倒与他不同。医院的饭菜里有我从没吃过的豆芽菜,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肉制品,香甜可口。所以,每到饭点,我吃饭配菜,父亲吃肉包,配一碗清汤。肉包的味道很浓,经常惹来病房里其他人的小声抱怨,但父亲还是雷打不动地买,雷打不动地吃。过了几天,母亲筹集的钱寄来了。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父亲只是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什么话也没说。但我能感受得到,父亲是想鼓励我坚强、别害怕。年幼的我对手术难免恐惧,但我努力对父亲挤出微笑,直到他的身影渐渐离我而去。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回到病房。父亲趴在我的病床旁睡着了。我刚试着动了下身子,父亲就一个激灵坐起来,怜爱地摸摸我的头,问我想吃点什么。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吃李子、桃子或苹果。李子和桃子是常见的水果,我怀念那种味道。而苹果是我很少能吃得到的,一直对我充满诱惑力。但话到嘴边成了“我想吃香蕉”。我轻轻地对父亲说。我观察过,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李子、桃子和苹果的标价都在每斤3元以上,唯一便宜的就是香蕉,每斤1.5元。父亲很乐呵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就提了一串儿香蕉进来。虽然我并不爱吃香蕉,但为了帮父亲省点儿钱,此后的20天里,只要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回答“香蕉”。出院回家后,有一天,母亲要出门买东西,问我们想吃点什么。没想到,我和父亲同时指着对方喊道:“只要不给她(他)买香蕉(肉包)就行!”母亲一头雾水,而我和父亲只是相视一笑。是的,只是笑,不必要说什么。原来,我和父亲都早已猜透了对方的秘密我岂会不知道,父亲啃肉包是为了让我能吃医院里的好饭菜;父亲也早就明白,我要香蕉是故意为他省钱。肉包和香蕉,承载着我们这对清贫父女心有灵犀的默契。很多时候,最深沉的爱,往往无须言明,埋于彼此的心底,默默享受,便已足够。(选自意林xx.18)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或许是怕惹我心烦,守在我身边的父亲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我一起沉默”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母亲一头雾水,而我和父亲只是相视一笑。(简要说出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2.“但我努力对父亲挤出微笑”,这个细节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6分)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4.文章第段画线句子意蕴深刻,极富哲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2分)童年的音色贾飞黄马路对面开了一家教小孩子学钢琴的琴房,每次路过,都能听见里面传出不太熟练的琴声。一天晚上散步,在琴房门前听见琴房的年轻老师和别人聊天,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学钢琴不时髦了。还记得当年住在老家的时候,楼上有一家孩子学弹钢琴,每天晚上七点半,随着新闻联播结束的伴奏曲,楼上的练琴声也准时传入我们一家的耳朵,这一听就是六七年。或许是楼上孩子的天资平平,一首致爱丽丝弹了几年都没顺溜,我至今还记得这首曲子第一次完整地弹完是在练琴多年之后的一个冬天,窗外北风呼啸,曲终那一刻我们全家竟然也激动不已,差一点冲上楼去表示祝贺。再往前追忆,就是我读小学时,教室外面那台老旧的钢琴。平时停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里,与墙上高挂着的马克思、鲁迅、司马迁、莫扎特像相对无言。只有音乐课的时候,才由值日生搬进教室,有时是老师弹、我们唱,有时则是让班级里学琴的女孩子来弹。当老旧的琴箱里传出清朗的旋律,稚气未脱的白嫩指尖在黑白键之间跳跃,成了我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一。在那时,学钢琴、弹钢琴无疑是优雅的、有气质的、高大上的。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也有与之相匹配的乐器,但这些乐器如今也日渐罕有,更少为今天的孩子们所知了。首先想到的便是手风琴,大概是因为其和钢琴相近、也有黑白相间的琴键吧。演奏时,双手手指弹奏,双臂还要随着节奏开合,颇为精细而复杂。在那些无从布置钢琴的地方室外、车上、路边,便是手风琴大显身手的场合。童年的记忆里,手风琴总是和愉快的出游联系在一起的,春游秋游、户外授课,音乐老师都会随身带着她的手风琴,红色的饰板鲜艳夺目,舒展自如的风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悠扬的琴声就伴着孩子们的齐唱飘扬开来了。而那些能够帮忙演奏手风琴的孩子们,则是老师最为器重的学生。尽管如此,略显沉重的手风琴终究不适合每个孩子学习演奏,这时就需要另一种轻盈的乐器了:口琴。锃亮的不锈钢饰板光可鉴人,夹着绿莹莹的塑料格子吹孔,精致的“上海牌”刻花,这就是“口琴”两个字在一代人心中的所指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口琴承担着“中小学乐器普及教育”的重担。小小的口琴,一呼一吸之间,却能吹奏出复杂而美妙的音色,令孩子们叹服,而没有复杂的“指法”概念则让孩子们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话虽如此,学习最多的也无非是两只老虎小星星生日快乐歌这样简单的乐曲。进入喜欢拗造型的青春期,口琴便逐渐被孩子们冷落了,但却从未被遗忘:对于生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城市孩子来说,口琴就是他们的牧笛,追忆着属于他们的田园牧歌时代。说到吹奏,还有一样乐器不得不提,那就是小号。不过这不是指管弦乐队编制中有着精巧按键和复杂号身的小号,准确点说,它的名字是“青年号”。前身为“军号”的青年号,是当时学校鼓号队的标准用号。如果男生想要穿上鼓号队的帅气制服,就必须学会驾驭它。青年号的结构简单,没有按键,只靠“嘴上功夫”吹出曲调,难度不低,大多数人第一次拿到青年号,连声音都吹不出来。于是每到傍晚,有上学男孩的大院小区,往往会传出憋闷断续的“响声”,那就是向往着鼓号队制服的男孩子们,正在自家阳台憋红了脸苦练呢。曾几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直到今天,我依然可以脱口而出鼓号队的号谱:do-do-mi-do,do-do-mi-so,do-so-do-mi,so-so-so-do。我自己都说不清为何记得如此清晰,或许是那练疼的腮帮子比死记硬背的脑子更加长情吧。手风琴、口琴、青年号,这些乐器,近十年来我几乎没有再在生活中见过,尤其是眼前这座以现代化和国际化闻名的大都市,前阵子看到新闻中某知名中学的鼓号队图片,三个按键的标准小号已经替代了有些简陋的青年号,恐怕如今那吹奏青年号的技艺,在一代青少年之中也逐渐“失传”了吧。(选自人民日报xx年7月8日,有删减)1.作者在童年的音色里记叙了多种“音色”,这些“音色”有什么特点?留给作者什么样的记忆?请完成下表。(4分)种类特点留给作者的记忆钢琴清朗的旋律手风琴和愉快的出游联系在一起的。口琴复杂而美妙的音色青年号那练疼的腮帮子比死记硬背的脑子更加长情。2第段加点的词语“跳跃”有何表达效果?(4分)稚气未脱的白嫩指尖在黑白键之间跳跃,成了我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一。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句子。(4分)平时停放在教室门外的走廊里,与墙上高挂着的马克思、鲁迅、司马迁、莫扎特像相对无言。4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5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说说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链接材料:曾有一次拜访一座山村小学,在教师办公室里,竟然久违地看到了一架手风琴,保养得光鲜亮丽,历时而新。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早些年土操场上没有大喇叭,升旗仪式就用这个手风琴奏国歌,这些年条件改善了,但这个老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我看着这在山坳坳里忠于职守的手风琴,才明白那些在城市学校中隐没于古琴黑管之间的老伙计,仍在我所不知的地方发挥着光和热。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有名字的树王伟锋院子里有三棵树。奶奶说:“这三棵树都有名字呢。”“树还有名字?”我感到很奇怪,就仰起头问奶奶。奶奶说:“树和人一样,要是没名字,咋认?”然后拉了我的小手,指着一棵树说,“狗蛋儿,你记住,这是棵榆树。”又指着第二棵树说,“这是棵枣树。”“还有一棵呢?”奶奶却不说话了,她只是定定地看着那棵树。好半天,奶奶才艰难地说:“这棵,这棵”一字一顿,像是在挤牙膏。她蹲下身子,抱住我,许久不说话。我害怕了,就问:“奶奶,你牙疼?”我用手去摸奶奶的脸,呀,一脸的泪水!槐花般的泪珠绽放在奶奶脸上。奶奶哭了,这让我很吃惊。没想到,奶奶一大把年纪了,居然像小孩子一样,说哭就哭,还流了那么多的眼泪。这也让我心里感到很不安。爹和娘出去的时候,一再嘱咐我,要好好照顾奶奶,千万不能惹她生气。每次惹奶奶生气,她都会打我的屁股,有时候用手,有时候拿扫帚疙瘩。奶奶打得很轻,像挠痒痒。她的手总抬得高高的,落下来时,却像蜻蜓点水,一晃而过。但有一次,奶奶是真生气了。我偷偷爬到那棵榆树上,想捋榆钱吃,不小心,把一根小树枝折断了,自己也差点儿掉下树。我刚从树上溜下,奶奶就拾起地上的扫帚疙瘩,小脚侧侧歪歪的,直奔我来。我一溜烟跑出门去,跑出去很远,才发现奶奶没有追上来。我溜回家,躲在一旁偷偷看奶奶。只见奶奶搬了把梯子,颤颤巍巍地爬上梯子,手里还拿了根粗麻绳。原来,奶奶是心疼那棵榆树,她把折断的小枝条,用麻绳一层一层紧紧地捆扎住,枝条就重新和树身连接在一起了。奶奶对树的疼爱,让我心生嫉妒。她绝对不允许我爬树。刚开始,我以为奶奶是心疼我,怕我从树上掉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更心疼那些树。浇水,施肥,天干怕旱了,雨天怕淹了,冬天怕冻了,奶奶尽心尽力守护着那三棵树。我嫉妒眼红的同时,却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奶奶不让我碰那些树,我偏要翻出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装作砍树的样子。果然,奶奶吓得要命,她一把夺过斧头,喊道:“小心肝哟,你这是要俺的命哩!”奶奶又开始在后面追我。追着追着,她突然捂住心口,慢慢倒下了。奶奶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她闭着眼睛,绷紧了嘴巴,也不说话。爹和娘回来了,姑姑回来了,姑父也回来了。人们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像是在商量什么大事,但我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嘀咕来嘀咕去,我终于听明白,他们是在商量奶奶的后事。他们商量好了,要把那三棵树砍倒,给奶奶造阴间的房子。没想到,奶奶听了,竟奇迹般地睁开眼睛,一把拽住爹的胳膊:“榆钱,那树,不能砍”奶奶又抓住姑姑的手,“枣花,那树,不能砍呀”到这时候,我才知道,榆钱是爹的小名,姑姑的小名是枣花。爹和姑姑又嘀咕了许久。“娘,您放心,这三棵树,就让它们在院子里好好长着,今后,谁也甭想动它们一根树枝!”爹和姑姑都信誓旦旦地对奶奶说。奶奶手一松,笑了,闭上眼睛。爹和姑姑,却一下子哭倒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