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2945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第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菜大爷 刘奇叶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菜大爷的住房是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选自xx第4期小说月刊)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B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D小说语言质朴,笔调从容,在淡定的叙述中,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世态人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慨和敬意,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5小说设置老李头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xx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xx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xx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xx年至xx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xx,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xx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摘编自大众日报xx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xx2月16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 /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它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浪淘沙 邓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14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15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 , 。(2) 氓中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是 , 。(3)归园田居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和对仗句式集中描写作者做官时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 )。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中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 。一般的鸟巢,都是 ,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 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象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 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 。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浅碟形的一个沙窝很快就在沙地上出现,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 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予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就是在鸟巢的启示下,才开始从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B、鸟巢给了他们启示,他们才开始从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C、才开始从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是受了鸟巢的启示 D、鸟巢启示了他们,他们才开始从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屈一指 因地制宜 别开生面 休戚相关B、名列前茅 就地取材 别具一格 息息相关C、首屈一指 就地取材 别开生面 休戚相关D、名列前茅 因地制宜 别具一格 息息相关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样浅碟形的一个沙窝很快就在沙地上出现,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B、这样一个浅碟形的沙窝很快就在沙地上出现,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C、这样一个浅碟形的沙窝很快就在沙地上出现,成为它们的新居,雌鸟在其中产卵孵化。D、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20、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这种推理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而且两个前提包含共同的词项。仿照下面的示例,进行“三段论”形式的推理。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5分)示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推理: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他已经年满18岁了,拥有选举权了。推理: 21、 包铁一中高一班班委商定,要组织全班同学在周六去包头市博物馆参观。现 信息如下:将租一辆客车集体前往和返回,单程车程约30分钟;博物馆开放时间为8:30-17:00,10:30和15:30各有一场15分钟的古乐表演;拟参观时限为3个小时。假如你是班长,请规划此次活动,写一则短信息发在班级群中通知大家,字数不超过100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上海16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6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背诵吗?针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出发,阐述你的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包铁一中xx-xx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选D(3分)解析:原文中“厚往薄来”的意思是指“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本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的转述不正确。2、选A(3分)解析:原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的“亲仁”不是一种理想境界,而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方式。本项“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成为了“友善地与邻国相处”的结果,故理解不正确。3、选A(3分)解析:原文中论述的“涉外理念”并不包括“天下一家”,也没有说“天下一家”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本项的分析不正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选B(3分)解析:B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5、(6分)对比:用老李头的菜与菜大爷的菜作对比,揭示菜大爷受邻里欢迎的原因。推动情节:老李头生病,引出菜大爷替老李头卖菜的情节,将故事引向高潮。同时,凸显菜大爷乐于助人的品质。深化主题:文章结尾通过写老李头的疑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中人物设置的主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小说中老李头这一形象的设置,首先与菜大爷形成对比:说明菜大爷菜好卖的原因。推进故事情节:因为老李头生病,菜大爷送他上医院,表现了菜大爷乐于助人,同时有了下文菜大爷帮老李头卖菜,使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升华主题:结尾处老李头的困惑,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菜大爷的理解及敬意,深化小说重视清名的主题。6、(6分)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人物形象上:突出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艺术效果上: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艺术效果上入手进行分析。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相照应,使情节设置更合理。人物形象上,突出了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变化上,通过结尾老李头的疑惑,作者含蓄地表达出对菜大爷的敬佩。艺术效果上,菜大爷因帮助别人而陷入愧疚,最后搬家,具有戏剧性,引人深思。(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选A(3分)解析:B项: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项: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8、选A(3分) E(2分)共计5分解析: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9、(4分)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10、选A(3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运用去同辨异法,将辨析范围缩小至“于古无之所忍言”和“吾将命出度外矣”;然后运用排除法,“则”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已置生死度外”的主语应是“吾”而不是“时”,排除D项。11、选C(3分)解析:“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12、选B(3分)解析:“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有误,原文中答应了“反俘”“归币”两个条件。13、(10分)(1)(5分)方信孺问:“我方首先挑起事端,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他们?”(2)(5分)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成功。参考译文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杰出的才华,不到二十岁就能做文章,周必大、杨万里见了他,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因为父亲方崧卿恩荫,补官番禺县尉。韩侂胄实行恢复国土的计划,诸将兵败,边疆的事端无法停止。朝廷不久后悔对金用兵,金人也厌倦打仗,于是派遣韩元靓前来出使,随后都督府也两次派勇士送文书给敌方,然而都不能得到敌方的要点关键。左右亲近大臣推荐方信孺可以担任使臣,于是方信孺从萧山县县丞被召到京都,把出使的事指派给他。方信孺问:“我方首先挑起事端,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他们?”韩侂胄听后惊惶不安。到了濠州,金国元帅纥石烈子仁把他们扣留在监狱中,派卫兵手持刀刃四面环绕看守着他,断绝他们的柴草和饮用水,用五个条件要挟他。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难道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方信孺说:“从前起兵复仇,是为了国家社稷;今天委屈自己来求和,是为了百姓生灵。”完颜宗浩不能问倒他,交给他回复的文书,说:“和还是战,等再来时决定。”方信孺回来后,皇帝命令侍从官、两省、台谏等主要官员商议如何答复。众臣集议交还俘虏,判罪主谋,增加岁币五万,派遣方信孺再去。金人看到方信孺忠厚诚恳,于是说:“割让土地的协议姑且放下,但如果称藩不服从,要改称叔国为伯国,除岁币外,另外拿钱犒劳军队。”方信孺坚决不肯答应。方信孺回朝复命,朝廷再派他抵达汴京。完颜宗浩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另外生出枝节名目。方信孺说:“岁币不能再增加,所以用通谢钱代替。现在得了这个又要求那个,我只好掉脑袋罢了。”方信孺回来,说:“敌方所要求的有五件事:割让两淮地区是第一件事,增加岁币是第二件事,犒劳军队是第三件事,索要归正等人是第四件事,第五件事不敢说。”韩侂胄再三追问,以至于大声责问他,方信孺从容不迫地说:“想要得到太师的脑袋罢了。”韩侂胄大为恼怒,把方信孺降职三级。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成功。方信孺出使金国时,年龄才三十岁。后来由于抵触不合时而回乡,在岩洞营建居室,赋诗饮酒,放纵自己。后来家产用尽,宾客日益稀少,方信孺不久也死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A(3分) 解析:A项,“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错,“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和注释中给出来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沉郁伤感的。 15、(6分)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每点3分,指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2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6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A (3分)18、 B(3分)19、 C(3分)20、 答案示例:年满18岁的公民拥有选举权,他已经年满18岁了,所以,他拥有选举权了。(5分)21、 示例:同学们,班委商定于本周六上午(下午)组织同学们去市博物馆参观。8:00(13:00)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大约8:30到达。在参观的同时,还将在10:30(15:30)观赏一场15分钟的古乐表演。11:30(16:30)参观结束,在博物馆门口集合乘车返回。(6分)四、写作(60分)22、(60分)【写作指导】(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息。(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