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42455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I)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界的记录对照。公元前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该学者意在说明( )A远古史料需要佐证 B.古史具有推算性质C.古代史实不可全信 D.远古史实虚构较多2.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3.王夫之认为:周大封同姓而益展其疆域,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渐趋于画一。西周分封制的推行( )A不利于西周的君主集权 B为后世统一奠定了基础C实现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直接控制 D建立了上下级严格的隶属关系4.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该观点( )A. 认为分封制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B.肯定了分封制的扩张属性C.揭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服务于西周政治的本质D.肯定了分封制在西周政治文明史的进步作用5.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这一变化( )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 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6.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死)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 )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 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10.图1为汉武帝在位时丞相离职情况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 )A决策权与行政权合一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D实现了家仆权力化 11.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12.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13.观察下面两幅图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C. 防止宰相专权 D. 选拔优秀人才14.唐高宗时,召刘韦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武则天时,更是多用北门学士参决朝政,制敕不经中书门下。这反映唐代( )A.皇帝高度重视国家宰相人选 B.宰相行政级别不断下降C.三省六部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宰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15.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整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的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A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C起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D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16.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帝国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1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 杜绝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促进决策的准确性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民主制的作用18.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这一建制( )A扩大了统治范围 B便利了政务的精简高效C密切了经济交流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9.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A.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 B.明确官员的职责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20.明朝张居正所创“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C使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2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2.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明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 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B. 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 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D. 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23.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xx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都与史实不符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24.元末孙作在谈到行省及掾史时说:“昔之号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这反映出( )A.元代地方分权色彩浓厚 B.行省只是地方机构代表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政令传达渠道不畅2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6.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宣时期,大改严禁太监读书识字的规矩,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从中能够得出( )A明朝政务混乱,无权力界限 B内阁与宦官共同把持明朝朝政C君主欲不断加强专制皇权 D内阁的设置在明朝形同虚设 27.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28.清代军机处设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这一做法( )A确保政治决策的密闭性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体制C有利于清朝史料的保存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9.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30.明清时期,凡被弹劾的官员,有时可以奉诏于廷对质,有时也另派他官对监察官弹劾的情节进行复查核实,原弹劾人一般不参加审讯。这种规定( )。A. 降低了行政部门工作效率 B.实现了各机构间的互相监督C.有利于监察作用的有效 D.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第卷 非选择题2、 综合题(共三道大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或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一一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 摘编自白寿蠡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8分) 32.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二: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监察的例子。(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8分)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 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料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向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曲阳一中xx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答案1. A(原创题)2.B3.B4.C5.D6.C7.C8.C9.B10.B(改编题,改编自课本13页)11.D12.D13.A14.D15.A16.D17.B18.D19.A20.B 21.B22.D23.C(改编题,改编自课本21页)24.C25.C26.C27.D28.C29.D30.C(原创题)31.(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3分)明太祖的举措:度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3分)(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8分,答出四点即可) 32.(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检查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4分)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宋朝:通判。(2分)(2)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32. (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任意1点2分,4点7分)(2) 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的交流方式: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每点2分,任意三点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