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42148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请将第卷答案和第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第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礼乐制【答案】A【解析】上述图示中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都通过嫡长子继承来实现身份和地位的传承,而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故选A;分封制不涉及士和平民,故排除B;郡县制不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故排除C;礼乐制是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故D题意不符。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图示材料,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继承问题,商代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这不利于王朝的稳定,西周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稳定了继承制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原始社会的继承制度;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商代采取的也是王位世袭制;C选项没有体现出具体的继承制度。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 三公九卿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B正确;A是秦朝的制度,排除;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在诸侯国内拥有再分封、任命官吏等权力,有较大的独立性,分散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4.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A. 巩固统治秩序.B. 安抚商代贵族阶级C. 确保分封实施D.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西周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巩固周王的统治而建立的,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项是宗法制建立的影响。5.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6.“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内部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D选项错在“开创”二字上。7.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 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 皇权专制不可僭越C. 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皇权至上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8.下图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其长官为宰相的部门有A. 1个B. 3个C. 6个D. 9个【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三省长官都称为宰相,结合材料可知长官称为宰相的省有三个,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C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的知识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9.“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A. 内朝成员B. 三省长官C. 内阁大学士D. 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由材料“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可知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故排除BCD,选A。10.有学者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贫穷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这一制度是A. 世袭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无论出身如何都只能通过读书考试“以获科第”,进入仕途。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制度应为科举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袭选官的标准是血缘关系而非读书考试;察举选官的标准是德才,方式是推举,后来又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出身门第。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在于理解材料“贫穷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的内容,可得知无论出身贫穷与高贵,都只能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进入官场。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所学内容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反映出科举选官A. 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 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 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至公无私”和“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说明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故答案为B项。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A项;C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2.唐中宗神龙二年,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下列官职的设置意图与道巡察使最接近的是A. 三司使B. 刺史C. 参知政事D. 同平章事【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全国分为十道,派遣官员巡察各地,长官称道巡察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掌财政权,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汉代刺史负责巡察地方,故B正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错误;同平章事也行使宰相部分职权,故D错误。故选B。13.“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C.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 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中可以看出,宋朝“知州”代表中央暂时管理地方的军政,因此“知州”的设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宰相是中央官职,而“知州”是地方官职;材料中没体现出地方行政单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14.下图所示制度()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C. 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官职的设置,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因此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及其运作机制,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B正确;C“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了唐代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等,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及其作用等。1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朱元璋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所以选D,排除C;枢密院是宋元管理军事的机构,南书房是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排除A、B。16.以下是对明朝内阁首辅一职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 内阁首辅的设置削弱了君主专制B. 内阁首辅一直位居百官之首C. 内阁首辅是中枢机构的决策者D.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答案】D【解析】内阁首辅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个人的信任程度,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阁首辅的设置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君主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首辅并非一直位居百官之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首辅不是决策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7.在古代雅典,没有兄弟的女儿虽然不能直接取得父亲的遗产,但可把这个遗产转移给她的儿子。这主要是因为A. 妇女不具有公民权B. 遗产属于私有财产C. 儿子是唯一继承者D. 妇女无力管理遗产【答案】A【解析】古代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所有没有继承权,故A正确;遗产不是私有财产,故B错误;C中唯一说法绝对;D中说法不符合题意。【点睛】“全体人民”是指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本质特征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18.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敕令曰:化内之民,齐心为国。荣辱与共,方为正法。是以今后,万民平等,一切行省民,尽为公民。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B. 规范罗马官员的行为C. 扩大罗马公民的范围D. 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答案】A【解析】材料是罗马帝国的卡拉卡拉敕令,赋予被征服民族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的身份,有利于调节帝国境内不同民族的矛盾,从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故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9.“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由材料可以说明罗马法A. 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B. 适用于各个国家C. 符合现代人生活规律 D. 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现代法律都是源于罗马法的精神内涵,说明罗马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故D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法律,故A错误;B中各个国家说法绝对;C中不符合题意。题目是法律精神。20.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立法者(机构)是A. 皇帝B. 元老院C. 执政官D. 平民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罗马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的立法机构是罗马元老院,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内容可知,皇帝称号是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国家元首的职位头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并非由罗马皇帝设立,故A选项错误;C选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相关所学内容,错误;D选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相关所学内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21.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答案】(1)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3)朱元璋(明太祖)。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内容分析问题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及“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的内容结合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分析可得出答案。(2)依据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的内容结合唐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的内容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实施的背景及作用相关所学内容概括其产生的影响。(3)依据材料“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可知其提到的“高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特点相关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2)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3)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1)汉初:由图中“济南郡”“胶东国”可知是郡国并行制;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有较大的权力,后来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七国之乱。唐中后期:由图片“武宁节度使”等信息可知唐朝在地方设立藩镇,由节度使管辖;联系所学可知,藩镇割据成为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2)措施:根据“(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各路设转运使”并联系所学知识,分别从削弱地方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角度分析回答。(3)特点:根据“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概括得出。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分别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总结回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500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臧嵘主编历史必修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政治自由化”指什么?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有哪些?(4)据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和世界各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答案】(1)“政治自由化”:民主政治。经济基础: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2)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司法事务;议事会议员和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举产生。(3)缺陷: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民主权利,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享有公民权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而广大的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则没有公民权。(4)影响: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依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内容分析问题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民众反对寡头政治的内容结合教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分析可得出答案。依据材料一“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的内容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其经济基础是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2)据材料二“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500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等信息结合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分别指出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及陪审法庭的权力职责及其人员的构成方式。(3)依据材料三“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的内容结合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相关所学内容从直接民主的特征、雅典公民的范围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4)本小题依据教材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相关所学内容从对当时雅典精神文化和后世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