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39493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一、单选(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25题每题2分总分50分)1.“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A选项禅让制时原始社会政权的交接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孝”的内容;B选项不够准确,世袭制只涉及到了王位的转移问题,尤其是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孝”的情况;C选项错误,分封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界定,更准确的应该是D选项宗法制,强调了家族关系,体现出“孝”的概念。2.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来看,枝干和主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附属关系,但是各自的结构却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宗法制下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松散的政治结构,中央地方的模式不是材料所叙述的情况;C选项错误,郡县制下地方完全听从中央的调遣;D选项错误,这与行省制的模式不同。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4.“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A. 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 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 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 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以看出,分封制进一步明确了君臣等级关系,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高度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分封制之前和分封制之后君臣之间地位和关系,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A. 国与国的关系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和“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大宗的特殊地位,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朝统治者内部的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和三公九卿制与“亲属等差递减制度”不符,排除C、D项。【点睛】我国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制度,嫡子中的年纪最大者是嫡长子,拥有着最优先的继承权,而不管他是否贤能,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妾中最尊贵者所生的庶子则拥有优先继承权,而不管其究竟是否为长子,这就是“立子以贵不以长”,即子以母贵。宗法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6.“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C. 推行郡县制度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从“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误,两者都是中央内部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D选项错在“开创”二字上。7.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联系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分析解答。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 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宰相与皇帝一块坐着,到宰相站着、皇帝坐着,再到宰相跪着、皇帝坐着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宰相的权力、宰相的地位不断地在削弱,而专制皇权是在不断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皇权加强,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程度,排除A。图示反映官员上朝礼仪日渐严格,并非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排除B。君臣关系没有演变为平等,而是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排除D。【点睛】本题以朝臣上朝的礼仪变化为切入口反映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的表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9.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御史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10.“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汉朝刺史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元朝的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且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故答案为C项。秦朝三公九卿制与材料中的“宰相的人数增加”不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针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1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 郡国并行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12.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13.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 打破了贵族特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实现了社会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自科举制设立以来,草野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反映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特权,A正确;BC项属于科举制的作用,但并非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的表述明显错误,平民和贵族地位不可能平等。点睛:紧扣关键信息“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14.“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C【解析】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彼监此临,互无统属”反映了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C正确;秦朝郡县制度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A错误;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D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削弱王国势力B. 恩泽贵族C. 实现民族交融D. 增加税收【答案】A【解析】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即削弱王国势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恩泽贵族而是削弱贵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民族交融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税收也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A.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B.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C. 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D.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来看,材料揭示出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故答案为D项。宋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强干弱枝”反映的是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17.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答案】C【解析】“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强化轨迹相反,C正确;A中有效手段不符合事实;B中消亡不符合事实;D中监察百官属于监察机构职责,不符合材料主旨。18.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A. 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C. 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D. 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宰辅制度是三公九卿,西汉宰辅制度是中外朝,唐代宰辅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度,宋代宰辅制度是二府三司,元代宰辅制度是一省制,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19.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B错误;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法,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20.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 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影的标准都必须啡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联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面一,则不敢结党实”。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京落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D【解析】“要统- 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影的标准都必须啡我是从”“是非面一,则不敢结党实”说明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正确;材料主要是君主集权,A错误;B中衰落不符合史实;C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21.帝尝召缙等日:“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目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日:“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稗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B. 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C. 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D. 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答案】C【解析】内阁是皇帝的助理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事,C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错误;内阁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B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D错误。22.“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军机处职能,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正确;军机处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错误;军机处是皇权加强表现,B错误;丞相此时已经不存在,C错误。点睛: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3.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答案】A【解析】【详解】历史研究受研究者自身的认识角度,以及得出某种判断的标准影响较大。对于军机处设立的年代不同,都有自己的依据,说明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要论述研究问题视角,不是说明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排除B项;历史研究只要史料充分也有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置不是随意的,材料论述的是研究历史视角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排除D项。24. 据统计,希腊的土地面积中,超过80%是崎岖的山地,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供耕种,境内也没有大河可资灌溉。这一地理环境直接导致了( )A. 实行城邦政治B. 造船、航海业发达C. 粮食产量有限,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D. 进行海外殖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于希腊的地理位置,大家都很熟悉“山多地少靠海”,因A、B、C、D四个选项都是它的后果,可是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导致的后果,根据“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供耕种”就可以得出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有限,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25.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下列关于“城邦”的解释最接近其本质特征的是A. 公民国家B. 城市国家C. 民主国家D. 联邦制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古希腊的每个城邦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因此关于“城邦”的解释最接近其本质特征的是公民国家。故答案为A项。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排除B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但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成年男性公民,排除C项;城邦不是联邦制国家,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裴氏世谱材料二 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材料三 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2)裴绾所在部门:决策;裴度所在部门:起草诏令;裴定所在部门:只管行政。(3)现实意义: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人姓氏的由来和族谱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裴姓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分析得出。(2)根据材料中的“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联系所学可知,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分别是决策、起草诏令和行政。(3)族谱的现实意义,应当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中的“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等信息来回答。27.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的;郡下设县,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丞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其郡、县二级行政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2)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是对行省制度的描述。行省制是蒙古统治者建立元朝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3)通过读取材料三内容“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的推行郡县制开始,历经元、明清朝等各代王朝推行的一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趋势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血缘关系、等级、门第高低和世袭等方面概括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重“孝廉”,德才皆备。关于其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等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关于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等方面思考作答。(4)依据材料“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可概括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由“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概括出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由“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概括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加强君主专制、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