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2540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曲阜当地的风俗,孔氏的后裔要到其家族墓地孔林扫墓,拜祭祖先。每年还有不少海内外游客,专程在清明节时到孔林拜祭孔子。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制度的最大特点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2.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时间史实周襄王元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简王十一年晋楚战于鄢陵周敬王十四年吴与唐、蔡联军攻下楚都郢周元王四年越灭吴,夫差自杀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宗法破坏,王室内讧 D.礼崩乐坏,等级不存3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虽然存在争议,但大多都肯定他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秦始皇非常勤政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权力高度集中 D严格的等级制度4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7芬利胡珀在希腊的现实中指出:“在雅典,女人、外国人和奴隶都不允许参政。因此,事实上的公民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据此可知()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接民主B雅典民主政治的传统包含了平等的成分C全体居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公民权利的体现8. 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C.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9布罗代尔文明史中说:“它在18世纪创立的民主政体在形式和运行机制上都是全新的它发现,在它对历史兴趣的排斥中,在不合群的个人主义或孤立主义之中,在抛弃所有使个人或国家丧失自由的限制之中,存在着一个文化和政治传统的统一。”材料中的“它”是指()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11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12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是“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13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秦汉郡县制 “十二铜表法”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1787 年宪法 A B C D14 道光 20 年(1840 年 9 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15.“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超出其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16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标志着()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7 孙中山割辫于 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A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C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18.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9有学者这样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这是国家危亡之际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不准士子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事件是()A太平天国B公车上书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0“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2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22.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文中有报道称:“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雩(于)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A.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B.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C.北伐胜利进军,军阀实力受损 D.太原会战失利,正面战场受挫23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截然不同。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24.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余万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军受到沉重打击C.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5“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取得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6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27下面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报内容: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对这封电报解读准确的是( )A.当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后来毛泽东亲赴重庆举行谈判C.蒋介石释放和平善意,避免内战 D.当时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28.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有材料可知,“这次革命”() A.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使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9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30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所编写的有关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死了呢?”“不断地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材料中的“思想”对于无产阶级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思想武器 B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指出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第卷(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一般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满、汉各若干人。人关后,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下来。康熙帝时设南书房,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即位后首先收回诸王旗主五旗的统属权,使其失去了与皇帝相抗衡的军事能力。其次,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或称军机房),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大臣之下设军机章京,分为满、汉人员,各两班。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议会除了通过“权利法案”之外,1689年还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维持一年。这一法案通过后,每年重申一次,以免国王破坏。议会对王室预算的金额和用途也作了规定,限制它的范围。同年,在宗教问题上,还给予不信国教的新教徒以有限的宽容。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国会能经常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三年法案”。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1695年正式废除了“书报检查法案”,使出版事业有了较大的自由,此后英国未再恢复书报检查。 摘编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17世纪中英两国政治的特点。(8分)(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英两国政治不同的原因。(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 有人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后经历了三个阶级的领导,这不失为一个显著特色。三个革命阶级前仆后继有意或无意地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展开革命活动,最终使中国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领导阶级的变化对民主革命前途的影响。(8分)(要求:联系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