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3236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化B. 尊崇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黄老”“刑名”可知分别是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内容,两者在申子、韩非身上的体现说明不同学说之间的结合,故A项正确;道家与法家思想不可能一致,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没有出现思想大一统,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道家、法家思想【名师点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3.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 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 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 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 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胡适的意思是老子、孔子和韩非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的思想家都是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现了政治、经济决定思想的理论,因而是正确的,故选C。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思想的发展。战国百家思想都是因为战国时期大动荡,各家都提出了拯救社会的主张。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名师点睛】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政治需要出发B. 从天人关系出发C. 从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因此C符合题意。ABD三项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经提出,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5.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 荀子B. 墨子C. 老子D. 孙膑【答案】C【解析】据材料“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无色胜于有色”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故C项正确;荀子没有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也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孙膑属于兵家,也没有类似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虽无色,胜于有色矣”,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据此即可正确判断。6.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A. 与自然和谐相处B. 让百姓减少支出C. 减少财政浪费D. 与民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等信息,可知文帝主张节俭,反对浪费,故答案为C项。材料并未涉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排除A项;文帝的遗诏只是对政府支出的要求,未涉及到对百姓赋役的征收,故排除B、D项。7.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某时期儒家学说的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最早造成上述影响的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和董仲舒的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对中华民族民族劣根性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最早导致该影响的应该是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的儒学思想虽然也有一定的消极之处,但在所处的时代上都要晚于董仲舒,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也要晚于董仲舒,故排除B、C、D项,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最早“,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既有精华部分,也有不可取的糟粕之处,这些糟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在选项所列举的思想家中,生活时代最早的是董仲舒,所以根据“最早”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本题进行正确解答。8.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 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 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 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 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反映的本质是”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知道,只有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表述所体现的才是题干的本质。B项表述本身错误,不能够说“等同”;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均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与运用9.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B.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D.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答案】D【解析】“欢快充实”等字眼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即材料表明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复古风格不再是建筑领域的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之所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仁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A。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受到汉武帝重视,排除C。D项不符合董仲舒主张提出的时代,因为当时汉朝是政治统一而非社会转型期,排除。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A. 推崇儒家仁义学说B. 抨击清代考据学派C. 批判理学空谈误国D. 首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实学”“儒家之清议”“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等可知萧公权是批评理学、心学空谈误国,而不是推崇儒家仁义学说,考据学派与题干关系不大,经世致用思想是顾炎武提出的,C正确,A、B、D项错误。1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C。【名师点睛】朱熹的思想主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3.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A. 地理大发现B. 文化发展进程加速C. 欧洲的社会转型D. 欧洲的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由“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反映南宋时期已经在航海上使用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扩张,A正确;B是印刷术的影响,C是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排除;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D时间不符合题意。14. 某同学在探究中国绘画发展时,发现这样一段描述:“绘画在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和民间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共同构成绘画的面貌”。此描述的朝代应该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北宋 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和民间绘画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吸收、渗透,共同构成绘画的面貌”。故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绘画的发展15.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18971975)创作小城之光时,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这表明A. 京剧艺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B. 京剧艺术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C. 京剧艺术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D. 京剧艺术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美国著名剧作家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主要阐述了美国剧作家创作的小城之光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反映出了中国京剧艺术对国外剧作家们的创作思维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京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京剧艺术的地位,故CD项排除。16.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 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 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辨别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形象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据此C符合题意。但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重义轻利的宋明理学,且统治者仍“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故B项不准确。故选C。材料只是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变化,商人的地位提升,没有“变动频繁”,故D错。17.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答案】B【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18.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具有反封建的作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具备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作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具备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不具备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作用,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19.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火炬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A. 照亮法国的自由之路B. 直接点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烈火C. 这只火炬让卢梭玩火自焚D. 这只火炬让欧洲人民看到光明【答案】A【解析】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主张依据契约而建立的国家“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照亮了法国的自由之路。故答案为A项。B项“直接”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对火炬喻意理解错误,排除;D项说法夸张,排除。20.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C.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与材料无关。B项倡导理性是启蒙运动。D项“灵魂获救”没有体现。材料中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说明教会的禁欲与腐败,因此,正确答案是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21.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论丛中曾经指出,18世纪的欧洲:“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A. 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C. 启蒙运动 D.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欧洲逐渐从宗教迷信中走出,自然科学获得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是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22.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说明这一科学成就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且成就巨大,B项符合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C项错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影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D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牛顿23.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B.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C.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作用。依据所学,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之后,出现了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高潮,B正确;A、C、D是间接的,都是机器的使用的结果,排除。2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A. 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B. 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D. 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从不同视角打击了宗教特权,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A和D均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B是文艺复兴的影响。25.达尔文的研究“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科学地解读了人类自身的本性”。达尔文的研究成果是A. 创立了进化论B. 完善了力学体系C. 提出了相对论D. 确立了细胞学说【答案】A【解析】达尔文的研究成果是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完善了力学体系的是牛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了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3)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解析】【详解】(1)进步之处:根据“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得出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根据“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得出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根据“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得出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2)进步之处:根据“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得出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背景:根据“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据“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得出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角度分析回答。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2)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得出都市(城市)的繁荣;根据“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得出商业的发展;根据“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得出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1)趋势:根据“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角度分析回答。【点睛】(1)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归纳。(1)趋势:根据“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进行概括;认识:结合所学,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材料二 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答案】(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2)注意解读材料信息,从“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等分析信息,并综合回答。(3)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影响,从促进思想解放和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比较【名师点睛】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从思想内容上看,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作用都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异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产阶级形成(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兴起发展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起源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斗争矛头封建教会封建制度活动范围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成就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方面成绩显著斗争武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斗争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抛弃宗教外衣影响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也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