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31558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 2014年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丽水市人民医院陈日秋主任医师 前言 糖尿病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是内分泌代谢专科的最常见急症 若未能及时合理救治死亡率较高 酮体监测是高血糖危象诊疗的重要一环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种酮体监测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或局限性 医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更合理地运用酮体监测手段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酮体生成 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 当某种生理状态 如饥饿 禁食 严重的妊娠反应 导致体内糖供应障碍 或病理状态 如糖尿病 胰岛素急剧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障碍时 脂肪酸就成为主要供能物质 可在肝脏内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体 酮体在肝内生成后经血液转运至肝外组织 如心 脑 肌肉 利用 而肝细胞因缺乏相关的酶其自身不能利用酮体 肝内酮体生成 肝外组织利用 酮血症和酮尿症 酮症酸中毒 一般情况下血酮体中 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70 乙酰乙酸占28 丙酮占2 而这一比例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有所变化 临床上检测 羟丁酸水平更为重要 在DKA早期或缺氧严重 乙酰乙酸转化为 羟丁酸 从而使 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从正常的2 3 1提高到16 1 给予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 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下降 酮体水平整体下降 二 酮体检测的原理 尿酮检测 硝普盐法 检测酮体中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浓度 定性或半定量 不足 无法检测酮症时浓度最高 且与病情平行的 羟丁酸水平 且结果只能定性或半定量显示 血酮检测 羟丁酸脱氢酶法 直接针对 羟丁酸水平进行检测 反应产物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1 分光光度法 可进行定量测定 多在检验科生化分析仪上使用 2 电化学法 可进行定量测定 多在床旁检测技术 POCT 血酮检测试纸上使用 如血酮试纸 三 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酮症诊断 英国成人DKA指南和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将血酮体 3mmol L或尿酮体阳性 即尿酮体检测 上 作为DKA诊断的三大重要标准之一 后者还建议随机血糖反复高于13 9mmol L的患者进行床旁血酮检测 以筛查DK及DKA的状态 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 研究显示在尿酮转阴13h前 患者的血酮体水平已降至正常 故根据尿酮转阴调整胰岛素输注可能会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选择监测血酮更为准确 院外预防 血酮试纸或便携式血酮仪应用 方便 快速 接受度高 表2治疗监测指标及治疗有效性评估 四 血酮检测指标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 1 POCT血酮与血浆或血清血酮的关系 生化仪测得的血浆 羟丁酸与血酮仪测得的毛细血管血 羟丁酸有高度相关性 二者平均差值约为0 49mmol L 2 血酮与尿酮的关系 尿酮与血酮有一定相关性 但并不呈线性关系 尿酮有滞后性 五 血酮监测的临床适应证 糖尿病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检测酮体 1 胰岛素治疗不当 未经治疗 中断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用量不足的1型糖尿病 2 血糖控制不佳 随机血糖 13 0mmol L 3 重症感染4 严重应激5 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 苯乙双胍等 血酮监测的临床适应证 6 特殊疾病 某些内分泌疾病 如库欣病 肢端肥大症及胰升糖素瘤等 7 妊娠期间 尤其在妊娠后半阶段常规检测 8 饥饿 长期饥饿 出现低血糖时 9 大量摄入葡萄糖 口服或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后 10 特殊体征 1 多尿 口干 多饮加剧 尤其伴疲劳 食欲不振 视力模糊等不适时 2 发热 四肢无力等全身不适症状时 3 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 4 深大呼吸 伴烂苹果气味等症状时 5 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萎靡或烦躁 神志渐恍惚 甚至谵妄 嗜睡或昏迷等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流程 诊断思路 对已知有糖尿病史的患者 存在DKA的常见诱因以及临床三大特征 明显脱水 酸中毒和意识障碍 诊断并不困难 经查血 尿糖及酮体后即可确诊 对于未提供糖尿病病史 或症状不典型 如腹痛 临床上易于疏忽 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及时作血糖 血酮体及尿酮体检查 诊断DKA时应采用血酮检测 若无血酮检测方法可用时 尿酮作为备用方法 此外 对临床需急诊处理的DKA患者推荐血酮床旁监测 如便携式血酮仪 作为治疗监测的手段 当血酮 3mmol L或尿酮体阳性 血糖 13 9mmol L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 血清HCO3 18mmol L和 或动脉血PH 7 3时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 而血清HCO3 18mmol L和 或动脉血pH 7 3即可诊断为DKA 如发生昏迷可诊断为DKA伴昏迷 2012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流程 一 1 评估病情 建立通道 完善血酮 迅速评估脱水状态 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采血测血糖 血酮 电解质 血气分析等指标 2 补充液体 血糖 11 1mmol L时 须补5 葡萄糖注射液并继续胰岛素治疗 直至血酮 血糖均得到控制 3 胰岛素治疗 1 首次静脉给予0 1U kg体重的普通胰岛素负荷剂量 继以0 1U kg 1 h 1速度持续静脉滴注 若第1h内血糖下降不到10 则以0 14U kg静注后继续先前的速度输注 以后根据血糖下降程度调整 每小时血糖下降4 2 5 6mmol L较理想 2 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 DKA患者血酮值的降低速度 0 5mmol L 1 h 1时 则增加胰岛素的剂量1U h 3 DKA患者血糖达到11 1mmol L 可减少胰岛素输入量至0 02 0 05U kg 1 h 1 此时静脉补液中应加入葡萄糖 此后需调整胰岛素给药速度及葡萄糖浓度以维持血糖值在8 3 11 1mmol L之间 血酮 0 3mmol L 4 血酮稳定转阴 患者恢复进食后 可以改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流程 二 4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 1 积极补钾 补钾治疗应和补液治疗同时进行 血钾40ml h的前提下 应开始静脉补钾 2012 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建议血钾 5 2mmol L开始静脉补钾 血钾7 0 静脉pH应每2h测定一次 维持pH在7 0以上 静脉血pH值仅比动脉pH低0 02 0 03个单位 可用静脉血pH评估治疗效果 可避免反复动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及潜在的并发症 5 严密监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记24h出入量 补液后保持尿量 2ml min为宜 在起初6h内每1h检测血酮 血糖 每2h检测血电解质 目标24h内纠正酸中毒和酮症6 诱因和并发症治疗 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并予以相应治疗 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 应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 详细诊治流程见附1 七 酮症急诊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患急性疾病 血糖持续 16 7mmol L 怀孕或有任何酮症症状等情况下应检测酮体 DKA治疗原则 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 纠正失水状态 降低血糖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寻找和去除诱因 防治并发症 诊治流程同前 八 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血酮监测及处理儿童糖尿病酮症 1 DKA在儿科患者中的发病特征和严重性 DKA是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常见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可危及生命 2 糖尿病儿童毛细血管血的血酮值大于0 5mmol L预示着代谢失代偿状态 因此血酮体测定对于早期发现DKA有积极意义 建议如下处理 1 血糖 13 9mmol L 酮体 0 5mmol L但13 9mmol L 酮体 3 0mmol L DKA急诊处理 每1 2h测定血酮体 直至血pH 7 3 HCO 3 15mmol L 八 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血酮监测及处理妊娠糖尿病酮症 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医学营养治疗为主要手段 若热卡摄入限制过度可能会导致饥饿性酮症 目前 尚缺乏妊娠期酮体的生理正常值 多以非孕妇正常值作为参考范围 危害 孕妇DK及DKA时 血中酮体成份尤其是 羟丁酸可以通过胎盘从母血进入胎儿体内 积聚在大脑基底核 导致将来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 早孕时发生的酮症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中晚孕期发生的酮症可能引起智力低下及其它神经功能障碍甚至胎儿宫内缺氧死亡 轻微而短暂的酮症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孕妇本身没有太大的危害 若发展到DKA的程度则可危及孕妇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血酮监测原则 1 A1级妊娠糖尿病 只需单纯医学营养治疗 饮食治疗最初1周每天同时监测血糖 血酮 合并明显饥饿感时增加监测频率 于每次调整热卡摄入量时测血酮 盂血糖 13 9mmol L时测血酮1次 了解有无合并酮症 若血酮增高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2 A2级妊娠糖尿病 需用胰岛素治疗 血糖未达标时 7点法测血糖的同时 酌情增加血酮监测 血糖波动较大 血糖 13 9mmol L时测血酮 若血酮增高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处理 因饥饿导致的DK 主要是要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热卡 需达到2100kcal 热卡满足机体需求后DK会自然缓解 因胰岛素剂量不够导致的代谢性DK多合并有血糖偏高 主要通过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即可缓解 DKA时按普通人群DKA的处理原则执行 八 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血酮监测及处理老年糖尿病酮症 老年的DKA往往存在诱因 其中感染最为常见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 患病时间长 机体对血容量减少的反应较差 症状也往往不够典型 接诊原因不明的胸闷 气促 腹痛 昏迷 少尿症状的老年患者 无论是否有糖尿病 都应该常规检测血糖和血酮 处理原则 1 与成人大致相同 纠正脱水依然是抢救的重要措施 2 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多器官功能的下降 纠正脱水首选等渗液或胃肠道补液 需密切观察病情随时调整补液量 3 密切关注血糖下降速度 以免血糖速度下降过快引起低血糖 脑水肿甚至脑疝 危及生命 4 调节电解质水平 防止血钾波动过大 血钾的过低或过高可诱使老年患者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心脏事件及心源性猝死风险 5 老年患者出现DK往往合并感染 并容易合并或者并发其它多种脏器疾病 治疗过程中全面关注多器官功能的保护 防止重要脏器功能的衰竭 九 POCT血酮监测展望 院内使用 羟丁酸的床旁检测以其准确 即时 方便的特点 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院患者之中 院外使用 血酮监测也将像便携式血糖仪监测指尖血糖一样在糖尿病患者中逐渐普及 而使用便捷的血酮仪 完善的患者宣教将成为糖尿病患者酮症预防必不可少的元素 患者自我血酮检测将成为DKA预防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