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27718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反映了隋唐时期江东地区的曲辕犁的特点,故C正确;A是耒耜,不符合曲辕犁的特点,故A错误;B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D是筒车,也是灌溉工具,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曲辕犁的特点与功能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史学研究者对某种工具描述道:“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该工具的使用:A. 促进了灌溉技术的发展B. 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C. 有利于冶炼技术的提高D. 抑制了铁制农具的推广【答案】C【解析】材料“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反映了东汉时期水排的特点与作用,水排以水力鼓风冶铁,不是灌溉工具,故A错误;水排与农作物产量无关,故B错误;水排以水力鼓风冶铁有利于冶炼技术的提高,故C正确;水排促进了铁制农具的推广,故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水排的特点与功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 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A. 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B. 造船业发达的产物C. 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D. 丝织业兴盛的体现【答案】A【解析】“市舶司的出现、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均属于政府政策的调整,是这些政策调整推动了海外贸易的活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提到造船业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政策没松动是抑商政策有松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提到丝织业兴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 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C. 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D. 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代规定经商之人不能穿着绸纱等布料,体现出对商业的限制。因此A项重农抑商政策正确;根据材料明显在压低商人的地位,因此B项错误;并不能得出农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结论,允许穿与有没有钱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棉纱纺织技术,因此D项错误。点睛: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内容中商贾之家的穿着甚至不如农家,明显体现出扬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应该选择重农抑商。5. “哥伦布的功绩恰恰在于他打开了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材料认为哥伦布的功绩在于:A. 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B.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C. 客观上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形成D. 加速了西班牙向资本主义转型【答案】C6. 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A. 促发英西战争B. 导致英法七年战争C. 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D. 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西战争发生于15851607 年,故排除A;英法战争发生于17561763 年,故排除B;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是英国取得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所以D不符合题;航海条例的颁布侵犯了当时海上霸主荷兰的利益,因此遭到荷兰的反对,并最终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故选C。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航海条例7. 有学者对英国某一时期居民收入做统计时指出,如果把1760年的指数定为130,1800年为160,1841年为265。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君主立宪制确立D.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答案】B【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吻合,可排除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也不吻合,可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1841年以后,不可能成为材料中事件的原因的,可排除D项。从材料的时间来看,1760到1841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期间,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居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所以本题选B。8.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的特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故B项正确。9.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以下民族企业的创办时间不属于这一阶段的是:A. 苏经缫丝厂B. 南海继昌隆缫丝厂C. 无锡保兴面粉厂D. 南通大生纱厂【答案】B【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它也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企业,故选B;1897年周廷弼创建苏经缫丝厂,它是江苏省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机器缫丝工厂,排除A。无锡保兴面粉厂是荣宗敬、荣德生等于1900年创办的企业,排除C;1898年,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排除D。点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本题要求熟记不同时期的典型民族工业,则容易排除ACD,选B。10.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这一现象说明了: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 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抵抗C.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D. 创办洋务企业已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和“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可知,洋布比土布更具竞争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购买洋纱洋布,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抵抗”,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影响,“洋布洋棉”不是洋务企业生产的产品,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1.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历史上有类似表述的会议是:A. 中共七大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 中共八大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C【解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故A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也没有涉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故B错误;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符合题意,故C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故D错误。故选C。12.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A.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C【解析】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故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但产量增加,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属于农产品销售体制方面的原因,不属于农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13. 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A. 上海浦东B. 江西九江C. 湖北武汉D. 四川宜宾【答案】A【解析】上海浦东处于长江沿岸城市的最东部城市,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就是要由它来带动整个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故A正确;九江处于江西省,并不是“开放龙头”,故B错误;湖北武汉也不是长江沿岸城市的最东部城市,故C错误;四川宜宾处于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14.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这些举措:A. 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内涵B. 促进了中国民族独立运动C. 有利于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清政府和中华民国移风易俗的信息,和丰富近代中国文化的内涵无关,排除A;材料和中国民族独立运动无关,排除B;清王朝移风易俗没有改变被推翻的命运,排除C;移风易俗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故选D。15. 1898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这反映出近代报刊:A. 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B. 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C. 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D. 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答案】A【解析】由材料“电学书你去看几篇”,表明近代报刊客观上宣传了科学,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由材料湘报的单一材料无法得出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的结论,故B项错误。时间为“1898”,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符合维新派主张,和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16. 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这一现象:A. 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B. 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C.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D.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答案】C【解析】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与其它国家纷纷提高关税率,这导致了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而是强调各国的关税大战,故A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与自由主义政策无关,故B错误;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了经济危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三十年代大危机连锁反应是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的关税大战加剧国际关系紧张局势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7.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意图是:A. 调节工业生产B. 稳定金融秩序C. 减少耕种面积D. 维护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期间加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都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加强社会救济、“以工代赈”与调节工业生产无关,故A错误;材料内容也不属于金融方面,故B错误;减少耕种面积属于农业方面,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18. 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 征收固定的粮食税B. 实行余粮收集制C. 扩大集体农庄规模D. 大规模开垦荒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针对当时内忧外困的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正确;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是从1921年开始的,排除A;扩大集体农庄规模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大规模垦荒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排除D。点睛:抓住时间信息“1918年”,联系所学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分析解答。19. 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A. 恢复银行信用B. 推行社会福利C. 规范生产经营D. 调整农业政策【答案】B20. 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这一经济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有些领域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是“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故答案为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是从1928年开始的五年计划中实施,且都排斥私有制,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点睛: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21.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 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 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 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 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后半部分,而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只与材料前半部分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管理经济的方法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D项错误。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2. 下列属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是:A. 实施计划经济体制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C. 纷纷提高关税壁垒D. 开始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故B正确;提高关税壁垒,属于二战之前的经济危机时期,故C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已经开始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D错误。故选B。23.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取得了制定国际金融运作规则的主导权,曾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福勒不无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围货币围绕着美元转。”上述材料反映了: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B. 美元随时可以调整与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汇率C. 支持英镑继续作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D.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围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美元的特殊地位,所以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4.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B【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25.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第卷二、材料题(本题共1大题,合计25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面是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两幅图:材料二美国胡佛总统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材料三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中两幅图,说明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合材料三说明胡佛政策的后果。(3)根据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答案】请回答:(1)请结合材料一中两幅图,说明两幅图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股市崩溃,许多人因破产而廉价出售汽车失业人员太多,使失业工人降低了求职要求,就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要求)也大大减少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2)材料二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结合材料三说明胡佛政策的后果。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后果:危机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生活贫困,无家可归,住在用破烂搭成的“胡佛村”里,经济危机给普通劳动者造成深重灾难。(3)根据材料,分析胡佛对政府职责的看法。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此问考查的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图中直接反映的是廉价出售汽车;失业人员多;第(2)问,“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说明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这种对策未能缓解经济危机给普通劳动者造成的灾难;第(3)问,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力发展的条件”由此反应出他所奉行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点评:注意识记理解胡佛反危机的措施结果和启示。胡佛先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后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胡佛的措施使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告诉我们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变革运行机制;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要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