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26464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I)一、单选题1. 如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 ) A. 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B. 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C. 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D. 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故A错、D正确;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B错;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在增长中,此时种群数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故C错。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的曲线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2.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D. 从t1到t2 , 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图1中,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逐渐增多;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还在逐渐增多;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N),t1时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C错误;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解题关键要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3. 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选:B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变迁描述了群落的( )A. 初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水平结构 D. 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故选:B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5. 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 甲直立生长、乙不生长也不弯曲、丙向右弯曲生长B.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向右弯曲生长C. 甲向左弯曲生长、乙向右弯曲生长、丙直立生长D. 甲向左弯曲生长、乙不生长也不弯曲、丙直立生长【答案】A【解析】甲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甲直立生长;乙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乙不能生长;丙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丙向右弯曲生长,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方法:(1)判断胚芽鞘是否生长,关键是看有无生长素的来源,且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作用部位;(2)判断胚芽鞘是否弯曲,关键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6. 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B. 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C. 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D. 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不会再有变化【答案】C【解析】7. 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二氧化碳参与的这种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故选:B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8.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含量甚微的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的分泌B. 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 血中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D. 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解: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表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通过垂体,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B、激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C、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只有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C错误;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D正确故选C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9.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答案】B【解析】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增加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迁入率,减少种群密度的是死亡率和迁出率,即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考查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 大脑皮层 B. 垂体 C. 下丘脑 D. 脊髓【答案】C【解析】人的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考点定位】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1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而它不是生物B. 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C. 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可以培养D. 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答案】B【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生命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肠道病毒EV71可引起传染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D错误。【考点定位】病毒的结构与代谢【名师点睛】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12. 如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表示不同免疫细胞,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细胞均能识别抗原B. 细胞产生的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C. 抗原经过程、传递后,能刺激细胞增殖分化D. 物质与细胞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表示吞噬细胞,表示T淋巴细胞,表示B淋巴细胞,表示记忆细胞,表示浆细胞。图示中表示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表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抗体,A错误;细胞表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抗原经过程、传递后,能刺激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细胞产生的物质是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注意免疫细胞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13. 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 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 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D. 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数量上升,b随着上升,a数量下降,反之,则下降,但b数量慢于a,而且a数量较多,故a为被捕食者,A正确,B错。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从而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各种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时都会出现种内斗争,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4.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A.考点: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5. 如图所示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D【解析】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性;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三种种群密度增加速率的顺序是,故选D。16. 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表达出的信息是( ) A. 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B.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不敏感C. 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D. A.B.C对应的浓度分别是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答案】B【解析】生长素对三种器官都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说明都具有两重性,A正确;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B错误;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C正确;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D正确。17. 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 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 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 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答案】C【解析】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故选:C18.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故选:B19. 关于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以后区域【答案】A【解析】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若植物幼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A项错误;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其原因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细胞的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若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则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B项正确;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题图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所以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的状态下,C项正确;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h,D项正确。【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0. 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 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D. 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答案】D【解析】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的农田上、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在从来没有过植被如裸岩上,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爆发后植被生长的演替。【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1. 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A.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C. 血液中尿素含量少 D. 营养不良【答案】D【解析】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人体组织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尿素含量少,不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C错误;营养不良的人体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点睛】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22. 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一句中,“低浓度”、“高浓度”分别指() A. 小于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B. 小于C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C. 小于B的浓度、大于B的浓度D. 小于A的浓度、大于B的浓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C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低浓度、高浓度分别指小于C的浓度和大于C的浓度,故选B。23. 将植物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根向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 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茎也背地生长C. 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则茎向上弯曲的角度更大D. 如果将单侧光以同样的方向照射根部,则根向下弯曲的角度更大【答案】D【解析】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地心引力会影响茎两侧生长素的分布,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促进作用更强,结果会导致茎背地生长,B正确;单侧光和地心引力都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较少,则茎向上弯曲的角度更小,C错误;单侧光以同样的方向照射根部,导致近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多,抑制作用更强,远地一侧生长素含量更少,促进作用可能更小,根向下弯曲的角度更小,D错误。【点睛】解答A选项,要准确掌握判断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的方法,总结如下:24. 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 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B. 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 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 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D【解析】抗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自身免疫病。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A错误;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B错误;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D正确。【考点定位】自身免疫病25. 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2.03.16.8pmol/L胰岛素1.55.020.0mIU/L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D【解析】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26. 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7.357.45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的次数会比平时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免疫调节,B正确;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故选:C27. 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 若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D正确【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2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的实验是: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图),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说明()琼脂中生长素浓度()00.050.100.150.200.250.300.35胚芽鞘弯曲的角度()0371215181510A. 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B. 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它激素无关C.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生长受抑制D.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答案】D【解析】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也可能相同,如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20mg/L和0.30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相等,A错误;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为10,说明胚芽鞘生长仍是促进作用,C错误;由于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胚芽鞘弯曲强度最大,所以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D正确。29. 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A. 血浆和淋巴 B. 血浆和组织液C. 淋巴和组织液 D. 细胞内液【答案】B【解析】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而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30. 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值会( )A. 大于7.357.45 B. 小于7.357.45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答案】C【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稳态的维持,解题关键要能够识记并理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1.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 作为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不仅能直接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同时也能将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C. 作为人体第三道防线之一的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杀死病原体D. 记忆B细胞如果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则能引发机体的二次体液免疫,反应快且强【答案】C【解析】体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的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吞噬细胞能直接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也能将病原体的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B正确;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C错误;记忆B细胞如果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即能引发机体的二次体液免疫,反应快且强,D正确。32.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 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 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B. C. D. 【答案】A【解析】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属于一个种群;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故选A。33.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A. 培育无籽番茄 B. 棉花保蕾、保铃C. 促进果实成熟 D. 促进插枝生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生长和防止落花落果,故ABD均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故C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34. 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用于芦苇纤维的增长B. 赤霉素用于传统的方法生产啤酒C. 乙烯利用于菠萝有计划地提早上市D. 青鲜素用于马铃薯储藏期的延长【答案】A【解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能用于芦苇纤维的增长,A错误;啤酒的生产过程中,赤霉素能刺激代谢,可用于生产啤酒,B正确;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可用于菠萝有计划地提早上市,C正确;青鲜素可用于马铃薯储藏期的延长,D正确。35.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一致的是(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C. 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以除去田间单子叶植物杂草D. 成熟期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答案】A【解析】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未成熟的果实已经有种子形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子房,获得的果实中含有种子,B错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以除去田间双子叶植物杂草,C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功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3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D. 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D错误。37.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成分【答案】A【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38. 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 A. 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B. 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C. 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D. 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答案】D【解析】与对照组比较,外施脱落酸组马铃薯块茎延迟发芽,A错。外施赤霉素组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B错。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不变,C错。第5周时,对照组开始发芽,赤霉素含量高于脱落酸, D正确。【考点定位】植物激素调节39. 某生物科研小组调查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绘制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随时间的推移物种逐渐消失,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D. 图中bc段,物种的种群密度变为相对稳定与其耐受弱光有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弃耕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题干信息“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说明在演替过程中因为光照强度的影响已经产生垂直分层,同时也体现了三个物质之间争夺阳光、空间等资源,存在竞争关系,B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随时间的推移物种逐渐消失。但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物种间的“取而代之”,所以随时间的推移,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故C项错误;图中bc段,物种逐渐消失,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都是因为受弱光的影响,前者不能忍受弱光,后者能够忍受弱光,故D项正确。考点:群落的演替40. 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C41.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故选:A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42. 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有这样的记载“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枝条则根生”结合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述处理方法利用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特点B. 反复进行黄土的尿浸处理,是为了让黄土保有更多的生长素C. 插条去除大的叶片,保留幼叶和芽,有利于插条生根成活D. 上述材料说明人体细胞代谢过程合成了生长素【答案】D【解析】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B正确。插条去除大的叶片,降低蒸腾作用,保留幼叶和芽,能够合成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成活,C正确。尿液含有生长素是由于人体食用植物,消化后生长素通过尿液排泄,D错。【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43.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 光照、食物C. 湿度、温度 D. 温度、光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故选:B44.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考点:体液调节45. 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重要条件是( )A. 血液酸碱度的稳定B.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C. 内环境的稳态D. 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答案】C【解析】人体内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PH值,因此要保证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则内环境必需保持稳态,C正确,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酸碱度的稳定不一定是稳态,A错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或温度和渗透压的不断变化都不利于内环境稳态,BD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46.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ol/L)Na+K+Ca+Mg2+Cl有机酸蛋白质1425.02.51.5103.36.016.01474.01.251.0114.07.51.0101402.510.352547A. 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 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 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因为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所以属于细胞内液,A项正确;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故是血浆、是组织液,如果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水流向组织液,所以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项正确;CO2的产生场所在线粒体内,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需要穿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 层),共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层,故C项错误;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二者隔着一层细胞膜,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项正确。【考点定位】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成分比较【名师点睛】从表格可知,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或淋巴中微量,所以是细胞外液,是血浆,是组织液或淋巴,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物质进入组织液增多;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内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47. 某人因病甲状腺全部切除,他需要补充下列哪种激素( )A. 甲状腺素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C. 促甲状腺激素(TSH)D. 胰岛素【答案】A【解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若因病甲状腺全部切除,病人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否则会患病,故选A。48. 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A.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C. 血液中尿素含量少D. 营养不良【答案】B【解析】血浆中无机盐含量少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人体组织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B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尿素含量少,不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C错误;营养不良的人体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点睛】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49.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一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考点定位】过敏反应。【名师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50.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C. 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D. 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答案】C【解析】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与“密度”不同,前者是个体的“数目”,后者是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A、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故C项是错误的。二 填空题51. 下列图是对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运输进行的系列研究在单侧光照下,对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处理:放在暗盒里;燕麦胚芽鞘不作处理;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套住;在胚芽鞘尖端用锡帽罩住;在尖端垂直插入云母片;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不含生长素);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切去胚芽鞘尖端;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