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段考试题.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6023968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段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段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段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12月段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2.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世袭制度C. 大一统制度D. 郡县制度3.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4. 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中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史实与第二种方式相符合的是()A. 汉代形成“中朝” 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C. 明成祖设立内阁 D.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5. 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6.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 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B. 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C.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D. 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7.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8.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为“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说明雅典国家的主人是雅典城()A. 全体奴隶主B. 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9.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10. “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因为万民法()A. 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B. 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D. 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11.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A. B. C. D. 12. 1694年,威廉和玛丽从荷兰引进银行制度,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股。该银行为社会集资和私人剩余资金找到了一个去处,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这说明当时英国()A. 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B.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证券中心C. 已确立了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D. 光荣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13.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A.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B. 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C. 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D. 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14.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1969年,英国才实现普选权。由此可见(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B.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C. 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15. xx9月24日,特朗普总统发布第三版移民限制令。但在法令生效前的最后时刻,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的联邦地方法官做出裁定,暂时“冻结”新版移民限制令中针对除朝鲜和委内瑞拉之外6国公民入境限制的大部分内容。12月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布命令,在妥善处理两州诉求的基础上,允许最新版的移民限制令全面生效。由此说明美国( )A. 各州拥有一定独立性B. 联邦法院是国家权力中心C.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D. 总统权力受地方政府限制16. 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B.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C. 政府分权和制衡影响行政效率D.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17.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A. B. C. D. 18.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19.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 德意志帝国宪法20.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列由选举产生的是()A. 皇帝B. 宰相C. 联邦议会D. 帝国议会21.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表明A. 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B. 德国国家结构呈现联邦制特征C. 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D. 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受到遏制22. 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确立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A. 推翻君主制B.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C. 向法治化国家过渡D.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3.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B.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C.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 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24.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A. 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B. 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C. 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D. 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25.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C.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26.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A. 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B. 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 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D. 请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7. 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A. 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 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 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 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28.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9.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 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 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30.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其重读近代史第五篇“神和圣”之海内天国史掠影中有这样的叙述:“这个天国的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平民失望。”上述材料从根本上说明()A. 天国缔造者们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B. “天国”对民众而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C. 所谓“天国”其实离百姓非常遥远 D. 旧式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了“天国”的失败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材料一 广袤的土地,广袤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古希腊)文明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 四川盆地以北和长江下游流域以北,基本上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洪泛区,相对而言,这是一个雨量有限而不定、冬季长而寒冷的半干旱地区。华北农业的一大优势一直是它那半干旱地区常见的极肥沃的土壤,即风吹来的厚厚的尘埃沉积层,叫做黄土,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河流卷起并重新沉积,只要有足够的水,耕种是容易的,而且土地肥力几乎用之不竭。这些经济状况跟这个国家的古代政治制度直接有关。 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因素影响了古希腊城邦政治具有怎样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影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文明)形成的主要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分)(3)从政治文明与社会发展关系角度,概括指出材料三中的主要观点。(2分)32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宪法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它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取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用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联邦地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通过妥协方式促成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4分)(2)根据材料二,“宪法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它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6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的不同模式及共同的理论原则(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8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8分)xx新余一中高一年级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1. B2. D3. C4. B5. D6. A7. D8. C9. B10. D11. D12. D13. C14. B15. A16. D17. D18. C19. C20. D21. B22. C23. D24. C25. B26. A27. B28. C29. B30. D31. (1)因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奴隶制民主政治)。(任答一点)(4分)(2)因素:地理:大河流域(平原文明);经济:农耕经济(或自然经济)。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4分)(3)观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2分)32. (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丰富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4分)(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分配;大州与小州的矛盾。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6分)(3)代议制模式:英国议会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理论原则:分权与制衡。(4分)33. (1)背景:西方列强急欲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使节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交往的惯例;传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基本过程:鸦片战争前设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开始派驻使节,但局限于与五口通商大臣的官方往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取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并在此后进一步得以觐见皇帝,1901年以后基本走向近代化。(4分)(2)原因:西方列强的外力强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观适应;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与部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4分)评价: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在与列强的冲突与交往中,被迫变革外交制度以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外交的近代化转型也表明中国社会是在屈辱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制度的变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