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卷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07251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阴晦(hu) 惬意(qi) 贮藏( zh) 苍穹(qin)B . 褒贬 (bo) 精髓(su) 汲水(j) 隽永(jun)C . 占卜(b ) 纤细(xin) 栈桥( zhn) 氛围(fn)D . 褴褛(l ) 拾级(sh) 殷红(yn) 木讷(n)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贮蓄 火侯 锥形 迫不及待B . 隧洞 眷念 豁免 众妙必备C . 震撼 引擎 杜鹃花 逢场作戏D . 彷徨 娇奢 有例可援 独具慧眼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3. (4分)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充完整,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_ , _;_ , _。三、 默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按要求默写。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 (2)过尽千帆皆不是,_。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出山之前的人生态度的语句是_,_。 四、 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5. (10分)名著考查,按要求答题。(1)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标题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请你用一句简短而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傅雷家书的内容或特色。(字数不超过20字)示例: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2)傅雷家书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 和 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 、对 深厚的爱。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7分)6. (7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风靡,表情符这种“图形+注释”的合成信。息符正在一步步成为人们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据统计,2014年超过90%的网民在聊天时使用过“微笑、发怒、抠鼻”等喜闻乐见的表情符。(1)2015年腾讯用户研究中心对qq网民使用表情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柱状图,请仔细阅读,然后写出结论。(2)假如你正在qq上与同学聊课文,对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适合使用?( )A . 父亲为了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栉风沐雨,待新屋落成,台阶造好,他却老了。B . 菲利普夫妇盼等于勒十年,出游时发现于勒和他们同处一船,他们却佯装不知。C . 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时的“我”跟着祖父栽花拔草,铲地浇菜,白由得像要飞。D . 旧毡帽们难得一亩田多收了三五斗,却遭遇万盛米行低价收米,换得的钞票极少。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7. (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虚无的宴席王大盆我奶奶,过年前,雷打不动,会办两场宴席,一场敬菩萨,一场敬祖宗。两场宴席都充满了仪式感,很荒谬,但是看多了,却感觉已不像是迷信活动,而要上升到行为艺术的档次了。这两场宴席都是有规矩的。宴席一般都在中午,相隔一天,今天敬菩萨,明天敬祖宗。敬菩萨的肉都必须是生的,是的,在我奶奶的宴席上,菩萨也爱吃肉的。敬菩萨的宴席会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鸡杀完以后不烹制,直接上盘;鱼不杀,活的躺在干燥的盘子上,苟延残喘;生的五花肉整块上桌,整条的立在盘子里,不切。每一道菜上都会贴着一小块红纸。鱼的小红纸就贴在鳃边,应着呼吸翕动着,有时鱼还会在宴席的当中再挣扎跳跃几下。菜品摆齐以后冷淡又丰盛,呈现着某种奇怪的反差。菜上桌以后就点上蜡烛,开始吃饭。那么客人从哪里来呢?从阳台来。我奶奶会把阳台门窗都打开,招呼着菩萨进门小憩用餐,口念佛号,神色虔诚。于是一个个透明的菩萨顺着我奶奶的指引,随着空气流进我家客厅里的饭桌,我奶奶拉开椅子,一一请他们坐下。这场宴席里,菩萨也喝酒的,奶奶会在每个座位前的杯子里倒点酒。他们会在我奶奶和我的想象里吃点东西,留下一点庇佑。菩萨的用餐时间,就是人类的祷告时间。我奶奶拜佛很有一套。她拿出软垫放在地上,对着一桌子菜开始叩拜。她说要先报出自己的生辰和姓名,不然芸芸众生,菩萨不知道你是谁。然后快速念着自己的愿景,无非是家人健康、生活顺利、子女成材。或者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我考大学,我毕业的去向。她不仅为自己求,还为我爸求,为我姑求,为我求。求完以后就磕三个头,手心向上,代表着对菩萨五体投地。她拜完以后就是我拜,套路和她相似。我小时候很好使唤,拜就拜了。十几岁的时候理智觉醒,觉得这些事荒唐透顶,根本毫无道理,所以坚决不拜。如今,没有机会参与了。拜完菩萨,这场宴席就匆匆结束了。我奶奶送客的理由很简单:菩萨很忙的,这个时候家家都需要他们,表完心意,不要久留,别不识相。说到底,菩萨终究是属于芸芸众生的。说起祭祖宗,那就更有意思了。同样是中午,同样是一桌子菜,同样有蜡烛,同样从阳台入席。但这回奶奶则热情多了。拜菩萨的时候她虔诚而少言,祭祖宗的时候她多了许多真切的情感。她给每个位子都假想了一位祖宗,我爷爷的爸爸妈妈、我奶奶的爸爸、或者一些别的人,他们大多在我出生前就过世了。我奶奶招呼他们吃东西,叫他们的名字或者称谓,介绍菜色,又给他们倒酒。她记得谁喝酒谁不爱喝酒,黄酒咕咚咕咚地流进玻璃酒杯里,烛影恍惚,刹那间仿佛真有一个老人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盯着。有时候还会和他们攀谈一两句,“保佑阿拉屋里平平安安哦,难得来一趟额,慢慢切,不要着急。”风从阳台灌进来,吹动了某个座位前的烛火。她对我爷爷说:“你看,阿爸吃的多开心,蜡烛动得多欢快。”然后又转头对空白的座位说:“吃吧阿爸,慢慢吃哦。”她在这一刻里,从一个退休老妇人,变成了一个慈祥殷切的巫女。祖宗的饭局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祖宗是自己家的,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慢慢吃,不用着急。我上高中时,家里的老太太我奶奶的妈妈过世了。从那以后她也会出现这场饭局上,和她的两个丈夫、一对亲家们一起吃吃喝喝,享受人间烟火。老太太不止喝酒,还爱抽烟,我奶奶就会放一根烟在她的餐具旁,让她念头来了自取。祖宗的宴席,光伺候他们吃也是不行的,依旧得拜。拜的规矩就不太一样了,不用自报家门,只说一下这是谁的儿子,这是谁的女儿。祈祷的愿景和拜菩萨时的基本相同,之前请神佛护佑的,祖宗再护佑一层,多多益善。除了拜,还要烧纸。我奶奶把亲手折的锡箔元宝在家门口点燃,祖宗们酒足饭饱,临走时拿点钱,又统统回到阴间,等待着来年再次聚首。这两场宴席,没有食客,请的却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两方势力神佛和祖先。我们可以忘,老人忘不了。每逢过年前我奶奶必定都会张罗一番,已经是年节固定内容。我奶奶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晚年炒股上网打太极,照顾她自己和我爷爷。她不愚钝,至今喜欢从朋友圈给我分享文章。平时喜欢到处走,去过越南,到过台湾。她迷信,也信中医,也信科学,生了病就去医院。她是我见过最硬朗的老太太。然而除了在奶奶家,网络上、现实中,我都没遇过这么虚无的宴席,像是一场荒诞剧,又像是一种神奇的仪式。祭祖、拜佛,各人各地有各自的方法习俗,但是从来没有人能把它们变成如此行为艺术的,除了我奶奶。今年我奶奶换了新房子,不知道从旧屋到新居,祖先们会不会迷路,菩萨会不会嫌弃新盖的小区没人烟,不肯来。来不来,我们都会知道的。因为蜡烛总是不会骗人的。(选自视野2017第4期,有删改)(1)“我”认为奶奶请菩萨敬祖宗的宴席是一场“行为艺术”,请根据全文分点概括回答其理由。(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于是一个个透明的菩萨顺着我奶奶的指引,随着空气流进我家客厅里的饭桌,我奶奶拉开椅子,一一请他们坐下。(“透明”“流”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她在这一刻里,从一个退休老妇人,变成了一个慈祥殷切的巫女。(“巫女”在文中有何含义?)(3)文章段为何要写“我奶奶”的经历和晚年生活?(4)文章的标题为“虚无的宴席”,结尾却说“来不来,我们都会知道的。因为蜡烛总是不会骗人的”,矛盾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 (2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古人云,“ ,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段空格上。( ) A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D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3)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8分)9. (48分)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A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 . 或以钱币乞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 色愈恭,礼愈至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A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 . 或以钱币乞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 色愈恭,礼愈至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4)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7)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8)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0)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 (11)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 (12)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 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0. (10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各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九、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作文。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快乐时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是给你帮忙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对你从不苛求的人,是你从不用提防的人,是你败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看待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崔永元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3-1、三、 默写 (共1题;共4分)4-1、4-2、4-3、四、 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5-1、5-2、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7分)6-1、6-2、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7-1、7-2、7-3、7-4、8-1、8-2、8-3、8-4、8-5、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8分)9-1、9-2、9-3、9-4、9-5、9-6、9-7、9-8、9-9、9-10、9-11、9-12、八、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0-1、10-2、九、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