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03086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6分)1. (1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升级后的酉阳桃花源景区最q_合人们心中的“桃花源”。它高度还原了陶渊明笔下隐y_悠远、遗世独立的田园生活画卷,是人们远离尘世喧xio_的绝好地方。游客穿上秦晋时的袍衣褶裙,行走其间,水雾lio_绕,仿若仙境。2. (2分)古诗文默写 (1)竹里馆:独坐幽篁里,_。 (2)春夜洛城闻笛:_,何人不起故园情 。 (3)离思五首(其四):_,除却巫山不是云 。 (4)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_。 (5)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_,_。(6)逢入京使是诗人赴西安途中所写,全诗率性而成,用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其中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7)晚春中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江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大好时光的句子是:_,_。 (8)请写出关于爱国的诗句:_,_。 3. (1分)解释下列文言实词 丈夫之冠也_ 人恒过_ 达于汉阴_寒暑易节_ 上自劳军_ 天子且至_4. (2分)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 A . 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 . 十八种武术动作C . 十八种武器D . 十八个人二、 阅读理解 (共5题;共67分)5. (4分)阅读下面片段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 下午仍然去钓虾。“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节选)片段二:“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ng wng。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吴伯萧灯笼节选)(1)给下面句中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chng wng纠葛_(2)你从节选的内容中读出了哪些民间风俗? (3)这些民间习俗各体现了当地怎样的风尚?节选内容寄予了作者各自怎样的情感? 6.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纵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才窜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大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山冈也动,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六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1)武松在打虎时,一开始就把哨棒打断了,这个细节有何妙处?(2)请结合作品,另外列举一个武松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7.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苏州园林节选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以_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指出第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第二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9.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B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C . 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D .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2)下列句子中,划线“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胶鬲举于鱼盐之中。A . 所欲有甚于生者。B . 万钟于我何加焉!C . 夫鹓雏发于南海。D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选自战国策)【注】曾:竟然。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因:依靠。楚 国 之 食 贵 于 玉 薪 贵 于 桂 谒 者难 得 见 如 贵 鬼 王 难 得 见 如 天 帝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10. (5分)创新作文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却越来越多地涌现出许多衣衫褴褛的乞丐!这种现象令人费解。请以“乞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 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6分)1-1、2-1、2-2、2-3、2-4、2-5、2-6、2-7、2-8、3-1、4-1、二、 阅读理解 (共5题;共67分)5-1、5-2、5-3、6-1、6-2、7-1、7-2、7-3、7-4、8-1、8-2、9-1、9-2、9-3、9-4、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