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89643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A卷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嫩芽(lng) 曲肱(gng) 俄而雪骤(zhu)B . 寥廓(ku) 蓑笠(l) 梦寐以求(mi)C . 琢磨(zhu) 酬劳(chu) 一丝不苟(gu)D . 坍塌(t) 薄荷(b) 苫蔽成丘(b)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亵渎 红妆素裹 重蹈复辙B . 殒落 根深蒂固 兼而有之C . 嬉闹 袖手旁观 味同嚼蜡D . 萧索 格物至知 歇斯底里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B . 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C . 我们从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D . 临沂市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4. (7分)名句默写,根据上下句和提示填空。 (1)桃李不言,_。 (2)_,可笑不自量。 (3)为者常成,_。 (4)_,寒光照铁衣。 (5)_,鲜克有终。 (6)木兰诗中描写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 三、 中国名著 (共1题;共6分)5. (6分)判断题(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海。(2)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3)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6. (15分)综合性学习。亲爱的同学们,在“雨的诉说”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熟悉了那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那么,请完成下列题目,望大家都能读懂雨的心曲。(1)【活动一:收集雨的词汇】请你写出两个含“雨”的成语。(2)【活动二:说说雨的形象】雨在四季各不相同:“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请你用拟人手法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其中的一种写几句话。我的描写:_(3)【活动三:读读雨的韵味】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谈谈文学家在雨的身上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少写出两条。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唐 人笔下的雨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宋人笔下的雨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古人眼中的雨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今人眼 中的雨是:“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苍”。中国人眼中的雨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外国人眼中的雨是“大风之夜,当雨 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我的感悟: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7.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典渐行渐远【网络观点】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在这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仿佛阅读经典,那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了。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和渗透,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专家观点】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认为: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多的好处,依赖网络快速浏览或仅看画面反而起反作用,从而导致表达困难。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他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读者会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主题情感,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审美鉴赏力。”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经典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人民日报评论】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1)根据“人民日报评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B .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C .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以为通过网络上“海量”阐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D . 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请结合材料分析经典在今天渐行渐远的原因。 (3)请结合你的经典阅读体验,谈谈对(专家观点)中的画线句的理解。 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9. (14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官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 , 诚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主管法纪的人)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 , 敏得免重罪。【注】愦愦:糊涂。适莫:厚薄,即偏见。(1)下列句中的“以”与“或以白琬”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 . 可以一战C .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 . 以塞忠奸之路也(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蒋琬为大司马,很多人对杨戏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B . 蒋琬认为人心不同,难以知其本心,因此保持沉默是对待杨戏的好方法。C . 由于杨敏 曾诋毁蒋琬,主事者请求追究杨敏的罪责,但蒋琬拒绝这样做。D . 蒋琬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杨敏免于死罪。(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谓琬曰 主者请推治敏 诚不及前人 苟其不如 (4)翻译下列句子。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7分)10. (17分)阅读下节诗歌,回答问题。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 宝塔山下留脚印B .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C . 延河滚滚喊“前进”D .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_( )_( )_(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 _(4)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 _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作文:请从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还记得蹒跚学步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粝而充满了生命喧嚣的手掌吗?还记得第一次眺望窗外时,落在窗棂上,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就是那一寸阳光,那一树雨露,那一枚秋天的红叶,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那一张雕刻着我的光阴故事的课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自己确定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段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男孩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男孩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4-1、4-2、4-3、4-4、4-5、4-6、三、 中国名著 (共1题;共6分)5-1、5-2、5-3、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6-1、6-2、6-3、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7-1、7-2、7-3、8-1、8-2、8-3、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9-1、9-2、9-3、9-4、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7分)10-1、10-2、10-3、10-4、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