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82814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为篱下(l) 人不寐(mi) 锦帽貂裘(qi)B . 鬓微霜(bn) 千嶂里(zhng) 秋容如拭(sh)C . 莽红尘(mng) 塞外声(si) 霹雳弦惊(p l)D . 麾下炙(hu) 右擎苍(qng) 羌管悠悠(qing)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场比赛可谓波澜不惊, 西班牙与老对手德国苦战90多分钟,终于击败德国,获得最后胜利。B . 月日是“世界地球日”,李明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我爱我家”的课外活动小组。C .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像你这样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一定是大有作为的。D .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3. (2分)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选文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文质兼美,兼具时代性,(删去“紧紧围绕”)B . 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司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去掉“造成的”)C .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乂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把“还是”改成“而且是”)D . 有人认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激发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的兴趣。(将“研究”和“了解”互换位置)4.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曾用一个“魔”字来概括徐志摩的风格,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文字_华彩纷呈,瞬息变幻;其行文_,舒卷自如,无迹可求;其文体_,自由无拘,华丽绚烂。如秋空一缕行云如黄昏夕阳如恣意泼洒的油彩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3分)5. (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天的橡树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安娜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类”“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脚穿一双旧毡靴,靴子前端沾满了泥,睫毛上挂满了白霜,圆圆的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似裂开一般。“又迟到了,莎乌斯基。”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莎乌斯基赶紧溜到座位上。“都清楚了吗?很好,那么给我举几个例子。”安娜问。“猫。”有人结结巴巴地开了头。得到肯定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窗户、桌子、牛肉突然,像是刚从睡梦中惊醒,莎乌斯基猛地站了起来,急切地嚷道:“冬天的橡树。”他的话脱口而出,象是有个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非要倾吐出来与大家共享不可。“坐下,莎乌斯基。这就是迟到的后果。橡树才是名词”下课后安娜对莎乌斯基说道。“你为何总是迟到?从你家到学校走公路不过半小时啊!”“可我从不走公路,我常抄森林里的一条近道。”“这样可不太好,莎乌斯基,我不得不找你母亲谈谈。她三点钟上班,两点钟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去吧!”莎乌斯基搓着指缝间的泥巴。放学了,莎乌斯基领着安娜沿着学校后边的小路走进了森林。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白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是一头驯鹿过去了!”看到安娜对地上的足迹感兴趣,莎乌斯基说,像是在说一位善良的熟人,“不过,您别怕,驯鹿是很温顺的。”森林不断地延伸着,好像这些树、雪堆和寂静没有尽头。突然,树木们似乎都毕恭毕敬地让开了。在一片开阔、洒满阳光的林间空地中央,耸立着一棵高大粗壮的橡树,绽开的树皮上堆满白雪,使粗大的树干乍看上去象是灌注了白银。“冬天的橡树”,安娜惊叹不已。她走近橡树,在闪闪发光的树干下停住了。莎乌斯基没有觉察到老师激荡的心情,在树根旁忙忙碌碌。“快过来看呀!老师。”他大喊,他扒开一团沾着泥土的积雪和紧贴下面的枯草。那里躺着一只僵硬的褐色青蛙。“它在装死。只要太阳把它晒暖一点,它马上就会跳走。”莎乌斯基领着安娜在他熟悉的小天地里漫游。橡树脚下栖息着许多住户:刺猬、甲壳虫、蜥蜴、瓢虫安娜越看越入迷。“呀!妈妈上班去了!”莎乌斯基焦急地说。安娜一看表,三点一刻。她低头对莎乌斯基说道:“没什么,莎乌斯基,这只能证明捷径并不是一条最理想的路,从现在起,你还得沿公路去学校。”莎乌斯基一声不吭。天哪!安娜痛苦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她想起了课堂的情形,她的讲解是多么苍白枯燥,而语言本身是鲜活美妙的,如同丰富的生活。“莎乌斯基,谢谢你带我散步,不过你也可以走这条路。”“谢谢您,老师。”莎乌斯基脸红了,他想对安娜保证今后决不再迟到,但又怕自己食言。停了一会儿,他真诚地说,“老师,我送您”“不用了。我自己能找着路。”安娜说,莎乌斯基从地上拾起一根小棍子,递给安娜,“要是驯鹿过来,您就抽它的背,它就会跑掉的,最好只是晃一晃 , 要不然它受了委屈会离开森林的。”离去不远,安娜回望了橡树一眼,落日在树上洒一抹余辉,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树干下。现在安娜明白了,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1)以安娜为叙述对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事件安娜因莎乌斯基迟到,上课回答错误,决定家访。_。_。(2)这篇文章运用了伏笔的表现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冬天的橡树”,安娜惊叹不已。莎乌斯基从地上拾起一根小棍子,递给安娜,“要是驯鹿过来,您就抽它的背,它就会跑掉的,最好只是晃一晃 , 要不然它受了委屈会离开森林的。(4)安娜未能完成到莎乌斯基的家访,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家访,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6. (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出声儿来钱钢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这种读书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可是,我还是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菜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音调”本义指声音的高低程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适合朗读的特点。B . “读”指作者反复默读铁木前传。C . 句告诉读者,中国文学具有借助听觉展现美的特征。D . 句建议人们在新的优秀书籍中寻找新的意境和韵味,新的与众不同的特性。(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要大声朗读才能读出韵味来。B . 读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外国的作品。C . 读书就要朗读新的优秀的书籍。D . 读书就要“读出声儿来”。(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本文作者极力主张朗读,因为朗读能获得美感。B . 培养读书的美感,要从少年时代开始,因为少年喜欢朗读,擅长朗读。C . 本文作者认为读书是抑扬顿挫的吟唱,对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培养起来的读书美感记忆深刻,且可受用一生。D . 本文作者谈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且言辞恳切,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写得亲切自然。7. (8分)(2014黑龙江)阅读玉米饼里加了糖一文,回答下列各题。玉米饼里加了糖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3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这份爱,是独有的。”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珍贵的贫穷(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像,按要求填空。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B.我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要求: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3)你是如何理解第段划线词语“珍贵”和“贫穷”的?(4)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母亲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8. (6分)附加题。 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说道:“这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上复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复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不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王冕道:“你是听见我说过的,我是不愿去的。”翟买办回复知县。知县心里想道:“我不如自己下乡去拜他。”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1)以上文字选自_,作者是_。 (2)结合原文,试分析王冕的性格特点。 (3)文中写时知县和翟买办有何用意?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9. (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牡丹说(清)袁枚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 , 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 , 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 , 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 , 记之以自警焉。【注】鄂:同“萼”。韡:繁感,音wi赀:同“资”。本:用于植物,指棵、张。幂锦:以锦缎作遮盖。亡何:没过多久。尤:责备相;鉴别。亟亟:匆匆忙的样子。具:准备,削牍;写字的竹木片。【乙】裴给享宅白牡丹(唐)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1)解释下列横线字的意思。 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_忽予忽夺_不自怒而怒花,过矣_庭之故花未必果奇_(2)用“/”给文中画波浪旋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主人渐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3)用要代汉语写出文中面横线句子的意思。 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4)【乙】诗中“玉盘”即白牡丹。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将白牡丹称作“玉盘”的用意。 (5)【甲】【乙】两文皆采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结合诗文具体内客,说说两文表达的情志分别是什么。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0. (7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六、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 (5分)经典诗文默写。 (1)_,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2)浮云游子意,_。(李白送友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 (4)_,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5)夜来城外一尺雪,_。(白居易卖炭翁) 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2. (15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的学校准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校发动大家搜集孝亲敬老的诗句,以触动心底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下面的诗句,哪一项不符合孝亲敬老这一主题。( ) A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B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孝文化”,特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请作为学生会的你拟写一则专题讲座的通知。 (3)为了让每一位同学树立“孝亲敬老”的思想,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倡议,下面是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修改。 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不仅是物质繁荣的社会,也必须是真情洋溢的温馨社会。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孝亲敬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之精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多少敬老、爱老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A】如今,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新时代的青年人更要维护好我们的精神 , 秉承起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B】a体验爱的情感,b了解爱的内涵,c懂得爱的责任,d学会爱的奉献,为此,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敬老孝老的倡议。画线句【A】句成分残缺,应改为_画线句【B】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是_Aabcd Bcabd Cbcad Dbacd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3. (5分)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会有那样的“提灯人”为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书写清楚,卷面整洁。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1、2-1、3-1、4-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3分)5-1、5-2、5-3、5-4、6-1、6-2、6-3、7-1、7-2、7-3、7-4、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8-1、8-2、8-3、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9-1、9-2、9-3、9-4、9-5、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0-1、10-2、10-3、六、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1、11-2、11-3、11-4、11-5、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2-1、12-2、12-3、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