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978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为了区别晚唐诗人杜牧,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泊秦淮赤壁就是“小杜”的诗歌。B . “世家”是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因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C . 古代用铜壶滴水方法计时,两小时为一个时辰,如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D . 古代以总角、豆蔻代指童年,以垂髫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以及笄来表示女子成年,以弱冠来表示男子成年。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2. (4分)默写。 (1)海日生残夜,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不求闻达于诸候。(诸葛亮出师表) (3)当朋友远别时,我们会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赠别壮行。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揭示词人和征人因战事未平、军功未建,思乡而不能用这一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两句借莺歌燕舞表达对早春的喜爱。 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4分)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甲)(A浓厚 B丰厚)的积淀。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在人们的企盼中倏(Ash Bs)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当心灵的帆船回s(A朔 B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乙)(A掩映 B掩藏)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1)根据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为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_;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乙_(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原句: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4. (5分)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好密山人的精神家园,密山市委宣传部策 划开展了“幸福城市文明有礼的密山人”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号召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争做文明少年。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恰当的宣传标语。(不超过 20个字) (2)在公共场所,你见过哪些不文明现象?请你列举出两种。 (3)身边小事折射文明之礼,作为文明少年的你会怎么做?请列举出三种做法。 (4)傍晚,小明在社区内看到老人们跳广场舞,说:“这帮老头老太太,又开始闹腾了!”小明说话很难听,作为邻居,你该如何劝说他? 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3分)5. (3分)名著阅读。 (1)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多次受到牛魔王家族的威胁和刁难,请简述其中的两次经历。 (2)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狐狸告别时,狐狸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的那个“秘密”是什么?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6. (2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A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B . 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C . 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D . 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7. (13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 . 第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游潭之乐和观鱼之乐。(3)第段画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8. (15分)(2017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尤炜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B . 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C . 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D . 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B . 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C . 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D . 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B . 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论述。C . 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D . 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9.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部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2017嘉兴)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时说:潜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关系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别苛刻,当时我们没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想了个“土办法”一一在船台入口处摆了个磅秤,只要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同样的,施工过程中拿出船台的任何东西也要称一称几年来天天如此。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2-1、2-2、2-3、2-4、2-5、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4分)3-1、3-2、3-3、4-1、4-2、4-3、4-4、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3分)5-1、5-2、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6-1、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7-1、7-2、7-3、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8-1、8-2、8-3、9-1、9-2、9-3、9-4、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