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864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大联考考试试卷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家庭也许都有一个“口是心非”的父亲,从呱(gu)呱坠地到蹒(pn)跚学步,他爱你,却从不轻易说出口。B . 当美伦美奂的灯光开启,伴随着欢快的歌声,一幅(f)不到两平米幕布上,一个个“影子”跳跃。孩子们都屏(bng)息敛声,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块幕布。C . 走在1米多宽的古纤道上,微风轻拂脸颊(ji),眼前绿水悠悠,两岸草木葱茏 , 心中顿生惬(qi)意。D . 初冬,驻足西湖,无论是簌簌而下的冷雨,还是纤(qin)细飘飞的柳丝,抑或是惟妙惟肖(xio)的石雕铜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 (2分)选出下面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烂漫(mn) 诘责(ji) 文绉绉(zu) 锲而不舍(qi)B . 禁锢(g) 匿名(n) 眷念(jun) 冥思暇想(xi)C . 稽首(q) 荷戟(j) 旸谷(yng) 鞺鞺鞳鞳(tng)D . 叱咄(du) 骈死(pin) 缊袍(wn) 负箧曳屣(xi)3. (2分)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时的读书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驰沙场能英勇杀敌,撰作诗文则倚马可待 , 足为我们的典范。B . 做粉笔雕刻对他来说虽只是雕虫小技 , 但他仍很耐心地示范给学生。C . 他那颖脱而出的高调处事风格,很容易带来负面影响。D . 中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次升起,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4. (2分)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是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将“源于”改成“因为”)B . 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不仅亲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还派人给灾区群众送来各种各样的救援物资和食物。(将“和食物”删掉)C .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科研攻关、早诊早治和预防筛查,着力缓解民生焦虑。(将“科研攻关、早诊早治和预防筛查”改为“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D . 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把规范举债的“前门”开得更大,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条件。(在“市场机制”后加“的作用”)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5.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B . 录毕,走送之 走:跑C . 又患无硕师 硕:大D . 腰白玉之环 腰:腰上(2)文中句子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 余幼时/即嗜学B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下列各项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计日以还A . 以书假余B . 俯身倾耳以请C . 以中有足乐者D . 以衾拥覆(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意思: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B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意思: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C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意思:住在旅馆,主人每天又提供食物,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D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意思: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5)对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直接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突出自己求学勤奋B . 侧面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C . 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D . 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B .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C .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D .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6. (12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语句中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B . 若夫淫雨霏霏 淫:连绵不断的C . 薄暮冥冥 薄:单薄D . 沙鸥翔集 集:停息(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B . 前人之述备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 . 则有去国怀乡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 .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3)对下列语句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虽然如此,那么到北面的巫峡,到南面的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吧?C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D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缘起,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慨叹,为后文议论抒情埋下伏笔。B . 作者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引发不同的心情,目的是衬托现在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C . 本文作者假托古人立言,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D .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四自然段构成总分结构,其中“然则北通巫峽,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过渡句。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7. (6分)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1)_,寒光照铁衣。(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2)无丝竹之乱耳,_。(刘禹锡陋室铭) (3)亭亭净植,_。(周敦颐爱莲说) (4)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 (6)商女不知亡国恨,_。(杜牧泊秦淮) (7)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的两句诗是:_,_。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8. (1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条绳索(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我的绳索。”他回答道。(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 . 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B . 小说全部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使小说视野无限开阔,全方位地描述了胡安的经历;但这种叙述视角,经常受到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C . 第13、14段是小说的插叙部分,进一步表现胡安的性格;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动因;使情节跌宕起伏。D . 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这一情节设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使主题更有深意。(2) 那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显然是虚构的,但在小说中,这条绳索却给人以真实感。为什么? (3) 小说主人公胡安对“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出三条。 (4)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做多元解读。说说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 五、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自选文体,字数600字左右。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一)给 一封信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二)鸟儿翱翔在天是一种自由的美;神七太空漫步是一种科技的美;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交融是一种内心的美。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美,美就在身边!请以“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12. (10分)走进名著。 A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泪洒,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A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1)这段文字节选自水浒传,选段中的A是_。他死的原因是_。 (2)从选段中能看出A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八、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 (15分)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中清明民俗有改动)(1)材料一盒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1、2-1、3-1、4-1、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5-1、5-2、5-3、5-4、5-5、5-6、6-1、6-2、6-3、6-4、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7-1、7-2、7-3、7-4、7-5、7-6、7-7、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8-1、8-2、8-3、9-1、9-2、9-3、9-4、五、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0-1、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1、11-2、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12-1、12-2、八、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13-1、13-2、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