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6729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狼藉斑斑 高深莫测B . 沧海桑田 恶意挑畔 道听途说 目空一切C . 藏污纳垢 剑拔驽张 根深蒂固 不容置疑D .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任劳任怨 胸有成足2. (2分)你觉得下列哪句话说得不够恰当,请选出来( )A . 别具匠心:他别具匠心的设计方案,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B . 轩然大波:一向安分守己的王刚竟然因抢劫而入狱,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C . 相辅相成:加伟同学一手打伞,一手搀扶着老人,相辅相成地走在泥泞的路上。D . 初露头角: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在文艺界初露头角。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如此,而且春天的西湖是最美丽的季节。B .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杭州高薪区有关单位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C .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这些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D . 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4.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有些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和穿越古今的电视剧已经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B . 广东宏远队的篮球迷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喜爱的七冠球队会被北京队击败,与冠军失之交臂?C . 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圆了飞天的梦想;我们依靠社会进步,实现了强国的夙愿。D . 我们要牢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我们要用责任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长城。5. (2分)读沁园春-雪,对本词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采用了互文见义的写法,意思是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样写意境开阔,气魄宏大。B .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属于动态描写,前者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后者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C .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一个“望”字,既有力地领起下文,又准确描绘了诗人正登高望远。一个“惜”字,把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D . 这首词既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又抒发了诗人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的自信和抱负。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6. (15分)阅读非主流青铜,完成下列小题。 非主流青铜阿来无论是细雨霏霏光线暗淡的黎明,还是夕阳衔山时显得一派辉煌的黄昏,在抚仙湖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我总在这特别的光色中感触到青铜的质地,进而听到青铜的声音。我很奇怪,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不是古老的中原,而是在这里,在抚仙湖,在云岭之南。必须说,过去我驻足抚仙湖畔时,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并没有这样多的联想,仅仅是陶醉于这湖光山色的胜景。但现在不一样了,再站在抚仙湖边,感受就复杂起来了。是因为那次我看到了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在李家山,我发现了一只铜鼓。这是一只老旧的铜鼓,在一些庄重神秘的场合肯定被无数次地使用过而变得老旧。于是,人们让它重新回到曾经浇铸它的工场,封闭起传出声音的那一面,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开口。一只具有礼器庄严的铜鼓,立即变成了很世俗的东西贮贝器。贮贝器,顾名思义,就是储存贝壳的容器,一只存钱的罐子!对匠人来说,这个举动也许是不经意的,但这个行为却无意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颠覆!今天,一句用滥了的话叫:走下神坛。在意识中满世界都飘荡着各种神灵的古代,让一面可以通灵的鼓走下神坛,将其变成一只日常的器具。就这样,李家山的青铜在中国的青铜中成了一个异数。如果那些试图上通于天的青铜代表了主流,那么,李家山这些努力下接于地的青铜就因为接近民生而成为非主流。而后,我不止一次来到抚仙湖边,不止一次走向那座博物馆,走向那些青铜中的异数,异数一般的青铜一不是铸为祭器与礼器的青铜,不是为了铭刻古奥文字记录丰功伟绩的青铜,也不是铸为刀枪剑戟的青铜。但这并不是说李家山的青铜器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兵器刀枪剑戟之外,还有“又”、“啄”和“狼牙棒”,顶部连铸有造型生动的动物雕饰,兵器的威力未减,但在观感上,却有了一点日常用具的亲切但我更想说的是另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物件与雕饰,复活了古代滇人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来看看古代滇人是如何装饰了那些体形丰满的贮贝器,也就是他们存钱的罐子吧。至少是那些展示出来的贮贝器顶盖上,无一例外都铸造上了神态生动的各色人等和不同的动物。这是一种有温度的场景,让你感受到的是仍然在呼吸的生活。有这样一件贮贝器:在直径不到30厘米的盖子上,中央铸造了一根铜柱,以铜柱为中心,一共铸造了35个人物。这些人物都处于行动当中,或头顶束薪,或手持陶,或肩扛农具,或捉篮携筐,甚至一个人好像正在展开一块织物,这些行动中的人物站、蹲、坐、行,清晰地呈现日各自不同的装束与神态。就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间,居然还出现了由4人抬行的一具肩舆,舆内一位妇人娉坐在一柄宝伞下面。当真切地看到一些人身着那时的衣裳,做着那时的事情,一个时代的一角就以原本的面貌呈现了来于他们是去往市集之上进行物物交换,还是正在进行祭祀,倒显得不那么紧要了。看到李家山各种青铜器物上对于生活场景,对于牲畜与野兽的精细刻画,恍然间,我真的感到诗经用富于歌唱性的文字所描述过的生活与劳动场景,以及那些场景中的人的情怀,在某一个瞬间真的复活了。“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我看到了白驹中那匹白马在扬蹄奔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这是无羊中一个牧人关于丰年的梦想。怀着诗经的情致读这些非主流的青铜,就能感到在辛勤劳动中生发美好与欣怡的流风余韵。今天,中国大部分乡村生活中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已经荡然无存。曾经肥沃的土地日渐瘠薄,心灵中那些欢快的泉水也早已干涸。好在,在云南的乡村,无论是来自中原的汉族,还是世居的或同样是迁徙而来的少数族群,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还多少保留着一些属于古代的乡村的诗意。一句话,生存的努力中还有让人感到温馨的“终和且平”的美感。过去,我对这种感觉无以名之,就叫做“云南的古意”。这种古意,部分当然源于中原文化,却也自有其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人类文化中最为质朴最为直接的那部分,始终存活在民间生活中间。这不禁令我思考,在中原文明的发祥地,文化进入庙堂后成为一种玄秘的象征,往往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有力而直接的表达。所以,居于主流文化中的人走向边地,并被深深打动而流连忘返,自身都未必清楚的原因,一定是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些边地的非主流文化中感受到了这种文化表达的力量。(原文有删改)(1)阅读文章-段,说说作者多次来到抚仙湖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2)文中段引用诗经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非主流青铜”的理解。 7. (10分)阅读音乐巨人贝多芬,完成下题。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1)“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2)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段末加点的“永恒”指的是什么?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 ,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 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弓工:造弓的工匠。邪:不正。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朕少好弓矢 ( )皆非良材 ( )其能遍知乎 ( )数延见 ( )(2)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意。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3)阅读这个语段,说说唐太宗因为什么而改变了施政方案?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9. (16分)文言文阅读【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臣之妻私臣私:_ 皆以美于徐公以:_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卒得反国反:_(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C . 时时而间进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 . 内外不闻吾过 / 及鲁肃过浔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知所以亡矣。(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四、 默写 (共1题;共5分)10. (5分)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3)关河梦断何处,_。(诉衷情) (4)孤村落日残霞,_(天净沙秋) (5)_,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5分)11. (5分)“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材料一: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12. (4分)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再续写两句话。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_,_;_,_。七、 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13. (2分)小明在复习自己读过的科幻类小说时,发现一张掉落的插图(见下图)。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放回_一书中去,理由是_。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4. (5分)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1)现象的背后有真相,事物的背后是规律;成功的背后可能是汗水,荣誉的背后也许是眼泪;恨的背后难道就不可能是深爱?严厉的背后又何尝不可以是包容!多一种观察的角度多一道风景,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多一份深刻。请以“背后”为题作文。(2)稽康站在生的边缘淡然赴死,陶渊明站在东篱下悠然抬头,李大钊站在时间的洪流上呼吁珍爱今天请以“站在 ”为题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1、2-1、3-1、4-1、5-1、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6-1、6-2、6-3、7-1、7-2、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8-1、8-2、8-3、9-1、9-2、9-3、9-4、四、 默写 (共1题;共5分)10-1、10-2、10-3、10-4、10-5、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5分)11-1、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12-1、七、 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13-1、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