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C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653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C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C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C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共8题;共36分)1. (6分)文学知识。苏州园林是现代作家_写的一篇_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用高度_的语言,_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_ , 又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从各个方面_出一幅幅画面。2. (10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校对_ 学校_抹杀_ 抹布_ 转弯抹角_深恶痛绝_ 罪大恶极_ 令人恶心_揩桌子_ 楷书_3. (2分)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介词写在横线仁。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_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一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_4. (10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_ji_咳嗽轻_嘱咐间断调羹jio_肉机竭力深恶痛绝阖眼疙瘩5. (2分)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B . 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固执己见 , 只要言之成理,有何不可呢?C . 蠢蠢欲动的读者朋友,票随心动,投我所好,爱家总动员,参与就有奖,你心动了吗?D .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6. (2分)对“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一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 . 这句话高度赞颂了鲁迅先生,说他是一位无所不通的“旷代的全智者”,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B . 鲁迅先生的这种眼光中包含着一位长者对青年人的批评,它使年轻人感到自己的不足,应该不断进取。C . 鲁迅先生的这种眼光在青年人看来是一种鞭策,它激励青年人永不满足,永不停步。D . 鲁迅先生的这种眼光是十分严厉的,它使青年人感到一种重压,感到局促不安。7.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是( )A .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的不对?”B .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C . “这是怎么啦?同学们。”张老师一进门就问。D . 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8. (2分)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 .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B .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C .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D .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二、 问题理解 (共15题;共85分)9. (15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每逢星期天就带着新习作去聆听老师的点评。有一次,莫泊桑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只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1)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一席话,“恍然大悟”到了什么?(2)请你给这个小故事拟一个标题。(3)请你根据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写出至少一句你所积累的古今名言或诗句。10. (5分)文章多少描写邓稼先的言行,“我不能走”一句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11. (5分)文章中说的“5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12. (5分)读课文享受生活,“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句中的“抗议”有什么具体的含义?13. (5分)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14. (5分)十五从军征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15. (5分)大雁归来一课中,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6. (5分)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常常弯下腰,摘下沼泽地上那种灰白色的浆果,把它们放到嘴里,嚼几口,然后吞下去。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感到痛苦。裹在脚上的毯子已经磨穿了,他的脚破得没有一处好肉。17. (5分)说说“我”凭什么认为一定是这只猫咬死了一只芙蓉鸟?其间夹杂着我对这只猫怎样的感情(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18. (5分)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19. (5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净是20微米大 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 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 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 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 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概括回答。20. (5分)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21. (5分)读简爱,简读爱童年的身份地位?22. (5分)皇帝的癖好是什么?文中用什么修辞手法来体现皇帝这一癖好?从全文可看出皇帝的什么性格特征? 23. (5分)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句子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三、 拓展阅读 (共2题;共42分)24. (26分)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完成1-4题。我是吴宓教授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 “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注释: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1)第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_),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2)第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_),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3)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段写到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_手法,其作用是_ 。(4)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段写到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_手法,其作用是_ 。(5)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吴宓教授的特点具体表现_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_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_(6)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吴宓教授的特点具体表现_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_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_(7)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8)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25. (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链接一: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 、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链接二: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B . 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C . 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D . 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2)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堂九路两厢抄”的格局。B . 当年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C . 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D . 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B . 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C . 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D . 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4)第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5)陈氏书院有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个?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共8题;共36分)1-1、2-1、3-1、4-1、5-1、6-1、7-1、8-1、二、 问题理解 (共15题;共85分)9-1、9-2、9-3、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三、 拓展阅读 (共2题;共42分)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5-1、答案:略25-2、答案:略25-3、答案:略25-4、答案:略25-5、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