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309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B .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自我调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 . “记”是一种文体。核舟记一文表现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n)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甲)。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的桃花源记。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nl_泡勾_(2)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闻乐见B . 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B .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3. (7分)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风休住,_!(李清照渔家傲) (2)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微君之故,_?(诗经郑风式微) (4)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5)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表现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的句子是:_,_。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4. (1分)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文言词语。 野芳发而幽香_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予观夫巴陵胜状_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5. (13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寒食后雨,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 , 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 , 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注】寒食:传统节日名称。翻:同反,反而。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余拏一小舟_雾凇沆砀_客此_鲜丽倍常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3)山水风景,寄情达意。请你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6. (6分)名著阅读。 (1)在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并且撕裂简爱的婚纱的人是( ) A . 格雷斯普尔B . 布兰奇小姐C . 谭波尔小姐D . 伯莎梅森(2)研究者陈美玲认为,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请你结合作品中周进与范进两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7. (20分)阅读窗前的母亲,完成后面小题。窗前的母亲肖复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得津津有味。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也沟通着她和我们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母亲在窗前看什么原因排遣寂寞享受阳光看“新闻”(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第段中的两个“才明白”分别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对文章结尾句“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简要赏析。8. (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同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 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处。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2)第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1分)9. (1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阮籍诗咏怀(其一)(三国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北林诗经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_之情。(1)读竹里馆,我们可知诗人王维是在“独坐幽笪里”时“弹琴”;读咏怀(其一),我们可知诗人阮籍是在“_”时“弹琴”。 (2)请阅读【注】所引诗经语句,并联系诗歌语境,推断“北林”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3)请参照“对比、用典、视觉听觉相结合、托物言志、以动(声)衬静、白描”等表现手法,赏析“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联的妙处。 八、 小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班级学习小组计划利用休息日,骑行去有“江南小延安”之称的白马镇李巷村,探访红色李巷,学习革命文化。请你根据右边的示意图写一段话,选择最优线路,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70字以内)。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1. (1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 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已吧。请以“原来,我也可以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1、2-2、2-3、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3-1、3-2、3-3、3-4、3-5、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4-1、5-1、5-2、5-3、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6-1、6-2、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7-1、7-2、7-3、8-1、8-2、8-3、8-4、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1分)9-1、9-2、9-3、八、 小作文 (共1题;共5分)10-1、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