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2182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 谪守 忧戚 宠辱皆忘 浩浩荡荡B . 飘逸 妖娆 一代天娇 岸芷汀兰C . 风骚 嘶哑 红装素裹 樯倾楫摧D . 鲜妍 喉咙 薄暮冥冥 断张取义2. (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B . 纪昀,字晓岚,明代文学家、学者。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编写成的文言短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C . 古代对人的称呼特别讲究,比如“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D . 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一般是未出阁女子的装饰,所以后来就有了“黄花闺女”之说。3. (2分)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B .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 .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D .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4. (5分)古诗文填空。 (1)窈窕淑女,_。(诗经关雎) (2)蒹葭苍苍,_。(诗经蒹葭) (3)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世有伯乐,_。(韩愈马说) (6)无意苦争春,_。(陆游卜算子咏梅) (7)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心忧天下,“_,_”表现了他的济世情怀。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5. (3分)读杜甫春望后完成后面练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根据该诗填空。 首联两句描写了城池_之景。颈联两句抒写了诗人_之情。(2)与“烽火连三月”一句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孤帆一片日边来B . 白发三千丈C . 感时花溅泪D . 身世浮沉雨打萍(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连花鸟都恨别惊心,为离愁增添了凄凉的氛围。B . “感时”“恨别”表现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困思家之情具体可感。C . 表现了诗人为花鸟的不幸遭遇而万分悲痛、忧伤的心情。D . 以乐景写哀,花鸟本是写春之物,诗人却对花落泪,见鸟惊心,足以体现诗人内心的忧烦与苦痛。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6. (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瑞彰又言:尝偕数友游西山,至林密深处,风日暄妍,泉石清旷,杂树新绿,野花半开。跳赏间,闻秒诵书声。仰视无人,因揖而遥呼日:“在此朗吟,定为仙侣。叨同儒业,可请下一谈乎?”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有欲觅路追寻者,瑞彰口:“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宫 , 乃在此携酒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众乃止。(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杪(mio):树梢。黉(hng)宫:古代称学校。榼(k):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至林峦深处_ 有欲觅路追寻者_(2)翻译下面的句子。 诵声忽止,俄琅琅又在隔溪。(3)“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辈身列黉官,乃在此携酒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 (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道元三峡)(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节选自朱惑百丈山记)【注】瀵:水自地下喷涌而出。(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下临峭岸,深昧险绝_璀璨夺目,不可正视: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其沫乃如散珠喷雾。(3)(甲)、(乙J两文都写到了水景,分別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8.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个大国的气质与其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有关,与国民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征有关。B .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C .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D .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论证结构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篇先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B . 选文第二段用比喻、对比、引用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C .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D .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B .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C .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D . “以和为贵,求稳,顺势而变”都是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9. (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好沉的一抔土石英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B . 第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C . 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D .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 , 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赏析画线句子_(4)第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根据要求作文。你认真地望过一朵云吗?认真地唱过一首歌吗?认真地品过一句话吗?认真地爱过一个人吗?认真地追过一个梦吗?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吧!请以“认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行);错别字满三个扣1分,不满三个不扣分,重复错误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标点使用错三处扣1分,不满三处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4-1、4-2、4-3、4-4、4-5、4-6、4-7、4-8、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5-1、5-2、5-3、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6-1、6-2、6-3、7-1、7-2、7-3、7-4、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8-1、8-2、8-3、9-1、9-2、9-3、9-4、9-5、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