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校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2143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校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五校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五校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校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面句子中“竟”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这样宏伟的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B . 我真没有想到他竟然当面撒谎。C . 在这深山区里竟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D . 有志者事竟成。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一出来大家就拍手叫好,正说明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了。B . 目前,在意大利和波兰,都建立了以何水法名字命名的艺术中心,他计划在今后的采风创作中,将在更多的国家建立这样的民间艺术。C . 欢乐好声音是2月份的最大惊喜,虽然影片依旧是在一个标准的故事模板上丰富剧情和角色性格,但节奏把控和配乐都非常独到,感到有着极强的感染力。D . 杭州将重点提高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杭州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 (10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足蒸暑土气,_。(白居易观刈麦) (2)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今夜偏知春气暖,_。(刘方平月夜) (4)池上碧苔三四点,_,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陈涉辍耕垄上面对同伴的嘲笑时,发出了“嗟乎!_!”的感慨;揭竿而起时,他发出了“_!”的质问。 (6)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 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_,_。请你再写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词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yo ro_。将受到历史zh ci_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那诸圣诸佛的bi tin mn rn_,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的,jin b rng f_。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 (5分)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6. (2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缀行甚远_苫蔽成丘_一狼洞其中_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狼什么样的本性? (4)请写出作者对这件事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7. (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B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C . 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D . 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 . 曹刿论战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C . 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D . 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六、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7分)8.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戒指”黄健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着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吗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第段描写了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10. (12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在我立下功劳的第三个星期,不来夫斯库正式派特使,卑躬屈膝,提出求和。不久,两国缔结了对我们皇帝极为有利的和约。和约的内容大家可想而知,我就不再叙述了。大使有六位,随行人员差不多五百人;入境仪式十分隆重,一点也没有损失主子的威严,也表示其使命的重大。和约签订之后,有人私下里告诉那几位大使,说我实为他们的朋友。我凭借自己当时在朝中的声望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也确实在签约过程中帮了他们一些忙,他们因此礼节性地来拜访了我。他们先说了一大堆恭维话,赞扬我勇敢、慷慨,紧跟着以他们皇帝陛下的名义邀请我访问他们的王国。他们听说了许许多多关于我力大无穷的神奇传说,很希望能观赏一下我的表演,看看到底如何。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们,详细情况就不对读者们赘述了。我花了一些时间招待了这几位大使阁下,使他们无比满意又十分惊奇。我提出想请他们代我向他们皇帝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大皇仁德远扬,举世同钦,在我回到自己祖国之前是一定要去晋见的。这样,我后来一次谒见我们皇帝时,就请求他准许我前去拜会不来夫斯古的君王。他到是答应了,可我能看得出来,他的态度十分冷淡。我猜不出是什么原因。后来有个人悄悄告诉我,是佛利姆奈浦和博尔戈兰姆把我和那几位大使交谈的情况报告了皇帝,说那是我怀有二心的表现。不过我敢说,这件事情上我完全问心无愧。我第一次开始对朝廷和大臣们产生并非完美无缺的看法。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大使是通过翻译与我交谈的。两帝国的语言和欧洲任何两个国家的语言一样,彼此差别很大。每一国都夸耀自己民族的语言美丽、有力,历史悠久,而对邻国的语言公然蔑视。可是,我们皇帝仗着夺了人家舰队的优势,强硬地要求不来夫斯古国的人用利立浦特语递交国书并致词。同时也承认,因为两国间的商贸往来很多,因为彼此都不断接受对方的流亡人员,又因为两个帝国都有互派贵族及富家子弟到对方国家留学以增长见识,了解异域风土人情的风尚,所以名门望族和住在沿海地区的商人、海员,几乎没有人不会说两国话的。这一点我在几个星期后去朝见不来夫斯古皇帝时就发现了。(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上文段选自格列佛游记,作者是法国的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B . 上文段主要写的是小人国里发生的事,文中所说“关于我力大无穷的神奇传说”主要是指我拉了敌人战舰,从而使利立浦特岛国获胜。C . 作者写利立浦特岛国与不来夫斯古国的事例,主要是讽刺当时英国的殖民战争。D . 上文段所写是格列佛第二次出游时到达的国家。(2)利立浦特岛国与不来夫斯古国因为什么事情发生战争,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简要从人物塑造、情节内容或主题思想方面写出上文出处的文章与西游记的不同点。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600字左右;(4)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大写字母代替;(5)不得抄袭。(一)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二)半命题作文回眸来路,猛然发现拥有的美好不必在乎多少,而在于深刻地感知。发现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一直在寻寻觅觅,却总是忽略身边的精彩。发现生活其实不必面朝大海,或有素书在手,或有琴音相伴,或是夜深时一句听过千万遍的唠叨,或是阴霾里一个灿烂的微笑,我的世界就会春暖花开。请以“发现_的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1、3-2、3-3、3-4、3-5、3-6、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1、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5-1、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6-1、6-2、6-3、6-4、6-5、7-1、7-2、7-3、六、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7分)8-1、8-2、8-3、9-1、9-2、9-3、9-4、10-1、10-2、10-3、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