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0464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B .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C .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D .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2.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很显然,这个窗户俯kn 着一座公园,公园里有一泓 湖水,湖面上照例 (浮游 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着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班斓、争奇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kn_俯_着一泓(2)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湖面上照例_(浮游 漫游)着三、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3. (1分)请根据提示将诗词填写完整。 古往今来,爱国是诗人们不变的吟诵主题。爱国是温庭筠清早赶路,看到霜湿板桥发出的_,_的离家之思;爱国是韩愈坦陈心志_,_的忠君之心;爱国是范仲淹_,_(岳阳楼记)的阔大胸襟;爱国是艾青_?_(我爱这土地)的深情告白;爱国是毛泽东_,_(沁园春雪)的革命壮志豪情;爱国还是余光中_,_(乡愁)的家国之思。四、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0分)4. (5分)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谈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而新颖。”请结合自己读过的名著,具体谈谈你 “独特而新颖”的阅读体验。(100字左右) 5. (5分)在“说水浒故事”活动中,小明出示了以下思维导图。请你根据这份思维导图,分析吴用“智取生辰纲”取得成功的原因。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6.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的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美国农业部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正方: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育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测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有何必要?反方: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它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在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在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正方:转基因作物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反方: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疑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为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称“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疑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正方:强制标识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溢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投其所好。反方: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检测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选自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年07月26日)(1)“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这一争议是由什么新闻事件引发的?正反双方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 (2)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 . 正方认为,一般来说,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出来的作物的基因信息是没法辨别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信息是可以确切知道的。B . 反方认为转基因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在自然演化下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C . 正方认为“转基因农业”改名“精准农业”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D . 反方认为强制标识不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3)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下面的句子为例,分析双方多次使用反问的表达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4)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实验结果的原因。 美国科斯坦尼格罗教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实验: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386%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试验二: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7. (17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稻生长在村庄晓寒一切好像是突如其来的。我一大清早醒来,发现水稻已经攻占了村庄最后一处空旷。它们早有预谋,没有刺探和迂回,从四面八方直接完成了包抄。就像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等你发觉对方长驱直入,已经无力回天了。水稻统治村庄以后,取了个新名字,叫禾苗;一天之前,它们还是另一个名字,秧苗,一畦畦绿蒙蒙地浮在清水之中。此刻,它们刚刚换了地盘,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背着阳光打开,又窄又短,这一片和那一片之间预留着一截距离,水的光芒从那些缝隙里泛了出来,织就一条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光带。风一趟一趟地撒野,依然看不到想象中的堆涌过来的波浪。它们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仿佛稍一动弹,便是不可饶恕的僭越。只有我知道,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水稻的骨子里是执拗的。它们争分夺秒地成长,十几天的时间,就像一把把雨伞砰砰地打开,彼此之间互相勾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起一蓬蓬绿烟,将田埂、土路、溪流悉数淹没。它们把农人赶到路上、家里,把牛和羊驱赶到山头、河洲的蔓草荒烟。农人乐于被如此驱赶,在土路上哼着粗俗的俚曲,狡黠在皱纹里蠕动;牛羊却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嚼着青草的间隙回头盯着水稻,长一声短一声地抗议着。稻花一直在寻找时机,它们等待得太久了,直到夜色最浓时才一声不吭地打开,细小,琐碎,挂满一身的粉尘,样子很像柳絮,但不曾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它们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孩子,那一丝香气,也被牢牢地克制。美丽、鲜艳、芬芳这些招摇的词语,不在它们的字典里。除了真正的农人,没有人在意过它们。小时候我从稻花身边经过,也不会看上一眼,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吸引我看一眼的欲望。直到很久以后,我看到一张高像素拍摄放大后的稻花照片,一瞬间惊住了。洁白的花苞成串地坠着,像圆润的珠子沿着直线的轨道脆生生地移动,汇集了梅花的素雅,栀子花的饱满,这般的无懈可击。可是,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注意了这种安静之美?我们或许已经惯于被生活的浮华绚烂蒙蔽双眼,我们的审美,却已然远远落后于蚱蜢、蝴蝶、泥鳅、青蛙甚至是只在夜空出没的萤火虫。它们不像我们自以为是,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质,它们懂得稻花,安于其间,守候每一朵花的生死。稻花凋谢以后,水稻进入最美的年华。安守内心,养精蓄锐,青涩,饱满,直到遍体黄透,完成生命的点睛之笔。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忙着向阳光邀宠,在暧昧的阳光里搔首弄姿。唯有水稻,拒绝了阳光的威势和诱惑,低眉垂首,把自己交给了土地。村庄里一草一木皆是风景,但没有哪一种风景能胜过水稻。稻穗低垂,剑叶高举,如一阙唱入篱落的楚风,灵秀、质朴,是与生俱来的江南;苍凉、厚实,是对遥远中原的收罗与容纳。很多年后,我堕落成了村庄的过客,村庄却已非昔日的村庄。炊烟、牛羊、犁铧、翻耕时农人的吆喝、打稻机的喧哗、刷着石灰盖着褐瓦的泥巴屋、软绵绵的富有弹性的土路,只能结伴走进泛滥的诗歌,成为诗人的工具。诗人像驱赶牛羊一样,驱使着它们去解冻记忆,发掘哀愁。我很少做梦。有一个晚上,我做梦了,梦见水稻在村庄里彻底消失,村庄空空荡荡,沦为一片荒芜,只剩乱鸦穿空、枯叶随风。母亲在世时经常说,梦是反的。我认同母亲的话,我并不相信水稻有一天会在村庄里消失。这样一种农作物,几千年前存在于阡陌,几千年后也必定会存在于村庄。至少,它们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村庄的象征和救赎。(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水稻具有哪些特点? (2)第段中,“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是指_;第段中,“这种安静之类”是指_。(3)文章第段不惜笔墨,描绘水稻“近乎颓丧”的姿势,有什么作用? (4)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5)纵观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9. (17分)文言文阅读 三游乌龙潭记(节选)明谭元春冈合陂陀 , 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 , 忽复得路,登登之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选自谭友夏合集,有删改)【注释】陂陀:倾斜。木杪(mio):树梢。清凉:清凉山。坐灌:坐落。浚:深。蒙翳:此指草木覆盖。頫(f)低头。同“俯”。(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木杪之水坠于潭/能以径寸之木B . 坐灌其后/其真无马邪?C . 令筏先就之/蒙乃始就学D . 又以告茅子/以其境过清(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潭 以 北 莲 叶 未 败 方 作 秋 香 气。(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小贴士:阁:存放食物的木橱柜。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一种小楼。(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小林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从内容、写法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帮他简述推荐理由。 八、 小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在天堂寨旅游风景区登山路上,一位大爷看到右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些提醒。 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写作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不少于700字左右。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2-1、2-2、2-3、三、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3-1、四、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0分)4-1、5-1、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6-1、6-2、6-3、6-4、7-1、7-2、7-3、7-4、7-5、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8-1、8-2、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9-1、9-2、9-3、9-4、八、 小作文 (共1题;共5分)10-1、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