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55865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1957年“物理学奖”获得者 。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元勋,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奥本海默。B . 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何为。贝多芬,美国作曲家,代表作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C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文中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D . 观舞记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现当代女作家冰心先生,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2. (9分)古诗词默写 (1)李清照武陵春中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句子是:_,_。 (2)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思乡心切,却心系国事的句子是:_,_。 (3)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 (4)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3. (3分)你所在班级开展以“走近传统节日与民风民俗为主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活动中,王玲同学从报纸上抄了一段文字,由于粗心,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她修改。至于其他的响器,如锔锅、锔盆、钉碗、弹棉花、收破烂儿的,也都各有千秋。总之在乡下,【A】人们在响器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现在难觅其踪,【B】但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依然珍惜在人们的记忆里。(1)【A】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2)【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改为“_”。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 (7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1)书湖阴先生壁一,二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特点,宿甘露僧舍一,二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特点。(2)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阅读牧竖,回答问题。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注释】牧竖:牧童。竖,童仆。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相去数十步_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_(2)翻译下面的句子。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6. (14分)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刀疤(阿根廷)博尔赫斯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孤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侧的额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没待几分钟,我发现自己来得不是时候。我想讨好那个英国人,便把谈话转到了一个不痛不痒的题目上一爱国主义。我说一个具有英吉利精神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主人表示同意,可又微笑着补充说他并不是英国人。他是爱尔兰登加凡地方的人。【A】话刚出口,他立刻停住,好像觉得泄漏了一个秘密似的。晚饭后,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捧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下面就是他的故事。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来到我们这里。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批注:“无脊椎动物”传神表现他的瘦小无力,生动勾勒一个靠出卖偷生的人灵魂,极具讽刺意味。)他带着死心眼的狂热熟读了一本不知什么名字的共产主义的小册子,无论谈论什么问题,总是用辩证唯物论来下结论我们从走廊、楼梯一直争论到街上。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穆恩的观点,而是他那不容置辩的声调。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待了九天。有一天,我们聊天时,他打听我们的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他嘀咕着说:“这件事完蛋了。”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B】“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在意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他领到了犹太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底护我的人,我就是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选自外国精品小说选,有删改)(1)【小说情节】完成表格填写。 叙述角度内容概述我的发现我我夜宿红土农场,偶遇英国人小说在叙述时,巧妙转换叙述角度,从“英雄”转变“叛徒”,别具匠心,因为_。他他讲述“刀疤”的由来:_。我故事大揭密,英国人即穆恩(2)【小说人物】有人评论:“博尔赫斯的细节描写,精彩细致,意味深长。”请参照文中的示例,对画线句子(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_,赏析: _(3)【小说细节】小说中多次提到“伤疤”,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主题】读完小说,对“穆恩”这一人物形象,小越用阿城和海涅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及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越这么做的理由。 “博尔赫斯并不是简单地教我们去憎恨或是同情移恩这个人。”阿城“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德)海涅7.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采春乔忠延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忽一日,地皮软了。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张开了黄翅翅。春天却怎么早已悄无声息地来了。好啊,春来了!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采春!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得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还有人比他们,比她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的春天凡人采回的绿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花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原文有删减)(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下列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头说“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可人们却觉得它漫长,是因为冬天寒冷、没有生机和难熬。B . 第段“采春!”,句末用了感叹号并独立成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C . 第段中“还有人比他们,比她们更贪婪”,这里的“贪婪”指的是白居易、辛弃疾等诗人对春的“大动心”,回到家仍迷醉不已,用笔采回春天。D . 本文语言优美,多用叠词,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音韵美。(2)文章的标题是采春,为什么开头却要描写冬天的漫长和寒冷?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段画线句子。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得像是仙女的笑靥。(4)本文和朱自清的春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描写侧重点有所不同,春对_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而本文的第-段则着重描写了_。 (5)请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8.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茶可以道,茶亦悠然。(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3)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八、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2分)9. (6分)在这篇课文里,海燕象征_,大海象征_,暴风雨象征_,海鸥、海鸭、企鹅象征_,乌云、狂风象征_。10. (6分)名著阅读。阅读水浒传有关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三位,他们是王伦、_,_ (2)“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1. (1分)(2011本溪)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题目:(一)嘿!加油(二) 让心情灿烂起来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2-1、2-2、2-3、2-4、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3-1、3-2、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1、4-2、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5-1、5-2、5-3、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6-1、6-2、6-3、6-4、7-1、7-2、7-3、7-4、7-5、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8-1、8-2、8-3、8-4、八、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2分)9-1、10-1、10-2、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